|
定位理財產品鏈上的銀行角色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09:46 理財周報
從代銷平臺到資產管理人,再到核心資源整合者 賣著自己LOGO的產品,但并非自己設計研發。“貼牌”現象在銀行理財產品中日益普遍。大部分理財產品發行人是銀行,管理人、設計人卻不是銀行,這種角色使得銀行在遭遇產品零收益、負收益時倍顯尷尬,屢遭投資者批判。那么,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關系如何?銀行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長遠來看,大金融時代必然以銀行為核心,銀行將是各種資源的核心整合者。但是目前,銀行似乎僅僅扮演了一個平臺搭建者的角色。”專家們觀點一致。 代銷平臺 日前有媒體報道光大銀行與國投瑞銀去年7月合作的一款信托產品“同贏八號”因虧損而面臨清盤。對此,光大銀行財富管理中心主任張旭陽予以否認,“因市場波動產品遭遇一定虧損是正常的,好比如果某只基金虧損了,基金公司會清盤嗎?現在市場上不少公募基金虧損程度遠高于這個產品。” 理財周報記者在光大銀行網站查閱發現,該產品最新凈值0.9489(3月5日)。同樣跌破面值的還有“同享二號”,最新凈值0.9139;“同贏五號3”最新凈值0.9486。 事實上,凈值出現虧損的類基金產品不止光大銀行一家。中信銀行“中信理財之基金計劃4號”最新凈值0.9802,“中信理財之雙盈計劃7號”最新凈值0.9784,“中信理財之藍籌計劃”最新凈值0.8649;招商銀行“增強基金優選之金選雙贏理財計劃”最新凈0.9902,“中投策略”最新凈值為0.9932。 這些產品均由銀行選定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為投資顧問、信托公司為受托人,面向投資者發售。張旭陽表示,“銀行可以主動選擇投資顧問進行合作,它與代銷基金不同的是,銀行不僅是產品發行人,也是保管人、監管人。” 但是,如果剝去銀行的發行人和資金受托人身份,從產品投資內容來看,這類資產管理類產品與公募基金相似,甚至比公募基金操作更為靈活,可以不設投資比例限制,在市場環境向好時滿倉操作,市場向壞時轉投較為安全的市場,如債券。 那么,相似的產品,為何要貼上“銀行”的牌子?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郭田勇教授接受理財周報采訪時表示:“表面上銀行賣理財產品,給人穩健、保險的感覺,這其實是銀行與基金公司的一種合作方式,主要由銀行提供渠道支持。” 張旭陽則表示,“基金公司雖然允許設立專戶理財,但畢竟門檻有限制。而銀行與基金公司合作的理財產品,更多面向中小投資者,銀行起到橋梁作用。” 確實,銀行理財產品迅速擴張的背后,是銀行網點優勢的支撐。其中,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大銀行優勢尤為明顯,這一點從銀行財報“中間業務收入”即凈手續費收入可見,其中工行此項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12.7%。 資產管理人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