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應檢討對客戶的風險提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03:59 21世紀經濟報道
針對“利財通”投資產品系列1遭遇60%以上的浮動虧損事件,東亞銀行近日向媒體解釋了產品發(fā)售的過程和虧損的原因。 利財通1期由東亞銀行于2007年9月10日—9月27日在全國發(fā)售,主票據(jù)與復星國際(0656.HK)、大唐發(fā)電 (0991.HK)、中國人壽(2628.HK)、招商銀行(3968.HK)等四只一籃子港股表現(xiàn)掛鉤。 2月26日,東亞銀行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龔耀明表示,東亞銀行在去年推出利財通非保本理財產品有兩個背景。其一,在2006年到2007年上半年,市場經歷了A股大牛市,投資者對投資環(huán)境非常樂觀,對投資回報的期望水漲船高。不過,當時外資行理財產品主要集中在保本理財,這一方面是出于謹慎,另一方面是外資行受限于外匯管理相關規(guī)定,不能出售非保本理財產品——理財產品一旦有虧損,就要把資金匯出給海外對手,但目前資本項下人民幣不能自由流通。 其二,2007年年中,中國銀監(jiān)會放開QDII投資渠道,允許投資香港市場。外資行就可以通過QDII渠道設計非保本理財產品,風險較高的非保本產品應運而生。2007年9月,東亞利財通開始發(fā)售。 在追逐高收益的市場氛圍中,QDII掀起熱潮。譬如,嘉實海外中國股票基金在發(fā)行首日獲得投資者熱捧,吸引認購資金超過700億元人民幣。 高收益是雙刃劍,必然意味著高風險。但在狂熱的市場下,無論是投資者還是銀行都很容易在高收益的誘惑下對風險熟視無睹。“利財通”在去年9月產品設計完畢,但直到10月才開始建倉,正是這近一個月時間,港股市場發(fā)生了“過山車”式的變化。 “如果是9月產品設計完馬上建倉,風險也不存在這么高。”龔耀明說。中間耽擱的時間較長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銀行發(fā)售產品前必須先到銀監(jiān)會報備,二是產品發(fā)售需要時間,整個過程消耗了大半個月,形勢陡變。 受挫的投資者抨擊東亞銀行的產品結構設計存在問題,龔耀明認為,非保本產品是賣出期權的結構,在產品結構設計上并無問題,而是在建倉時間上需要慎重。他打個比方說,正如游泳有利于健康,但在冰凍天氣很可能就會受傷一樣,銀行必須控制好投資主題和進場時間。 他強調,在投行、銀行和客戶之間,銀行扮演的是中介角色,它的收益主要是收取中間費用,產品啟動后的表現(xiàn)與銀行的利潤并沒有掛鉤。投資者要相信監(jiān)管制度,相信游戲規(guī)則。除非個別情況,投行和銀行不會刻意坑蒙客戶,因為他們也需要考慮到對銀行品牌的長期影響。 但他坦陳,最近銀行的理財產品頻頻發(fā)生投訴事件,一方面是投資者必須建立風險意識,投資不是免費午餐。而另一方面銀行也應該檢討與客戶的溝通。盡管在合規(guī)程序上銀行都已經盡職,但客戶點頭不表示客戶真的了解了風險并愿意承擔風險。因此,銀行在銷售程序上,對風險提示可以做得更加細致透徹,要切實做好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而不能迎合市場。 除了東亞銀行,此次港股回調及次貸沖擊波,令不少銀行的理財產品均深陷“泥潭”。根據(jù)西南財大信托與理財研究所報告,2008年1月份,大部分的QDII產品凈值出現(xiàn)負增長,主要原因是次級債危機影響導致的全球股市震蕩與下挫。截至1月末,招商銀行的四款QDII產品所掛鉤的基金表現(xiàn)下降尤為明顯,跌幅均已接近20%。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