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銀行業綜合經營促監管變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08:51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8日專電(劉詩平、宋琬如) 中信、光大等金融控股公司的現實存在,金融衍生品的不斷增多,大型銀行綜合經營成為潮流,這一切對銀行業監管提出了新要求。 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同臺演奏“交響曲” 在8日舉行的北京國際金融論壇第四屆全球年會上,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蔣定之表示,現代銀行業的競爭,已不再是傳統產品簡單線性疊加式的組合與創新,也不再是業務模仿復制式的競賽和地理區域網絡布點的爭奪,而是銀行、證券、保險等跨業的一攬子服務套餐計劃,交叉銷售合力營銷產生的協同效應,以及跨業風險管理的優勢互補與潛在風險的跨業消化。 “核心競爭力正通過綜合經營這個平臺構筑和顯現,使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在同一個舞臺上演協奏曲、交響曲。”蔣定之說。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銀行業曾實行“混業經營”制度,多數商業銀行不同程度地通過全資或參股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參與非銀行業務;1995年《商業銀行法》和1998年《證券法》等法律法規,構筑起我國金融分業經營的法律基礎,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格局開始形成;近年來,大型銀行綜合經營趨勢明顯,綜合經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銀行業綜合經營風險增多 綜合經營為銀行帶來了產品的融合、風險的分散以及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但同樣會造成風險隱匿、風險轉嫁、風險傳染、監管套利與市場約束的弱化。 對此,蔣定之舉例說,銀行集團通過內部交易轉移資產以及相應的風險,中介機構評級能力與信譽下降,美化市場主體資產負債表,從而隱藏風險。美國次貸危機造成資金鏈條的斷裂,就是風險顯性化的例子。 銀行集團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利用不同監管當局在監管標準方面的差異,擺布其資本配置,或將其交易發生地轉移到監管能力較弱或不受監管的地區,進而規避監管,謀取監管套利。 此外,由于銀行集團股權關系復雜、關聯關系不易識別,以種種互相交織的股權結構、產品結構,弱化信息披露,降低透明度,增加了風險評估的困難。因此在許多金融資本、產業資本中發生了虛增資本、資產、負債以及利潤的問題。 并表監管:避免監管真空 顯然,單個機構的監管已無法滿足銀行集團所引發的風險隱患。對銀行集團面臨的風險,無論其機構注冊于何地,都要在合并的基礎上從銀行集團整體綜合考慮的監管方法,正在成為我國銀行業監管的選擇。對此,蔣定之稱:這種并表監管,是順應銀行綜合經營的現實選擇。 “目前,我國對商業銀行的并表監管要求散見于各個監管規定之中,不適應事實上已經開展的綜合經營的實際,必須對我國銀行業的并表監管作出制度安排。”蔣定之說。 銀監會即將正式出臺的《銀行并表監管指引》,正是規范并表監管要求、避免監管真空的舉措。 蔣定之說,并表監管要求重點做好“同源資本”監管。銀行集團的控股股東控制著銀行的經營戰略和決策,并有可能同時控制多家金融機構而產生利益目標的多元化乃至利益沖突。對控股股東的監管,可以體現在市場準入階段股東資格的審查,日常持續監管財務信息、重大投資信息以及影響到銀行集團風險的信息的追溯和約見談話等。 他說,還要重點做好以下監管:同一客戶監管,即衡量和評估銀行集團各個構成實體對同一客戶所發放的貸款、擔保、表外衍生業務等方面的風險暴露和各類風險的集中度;同一市場監管,有效識別銀行集團層面上大額風險暴露最為集中的市場,包括行業領域、地理區域等相關風險集中可能對銀行集團帶來的負面影響;同質產品監管,識別和判斷銀行集團內各海內外金融機構對同質產品的提供,是否通過轉移定價、資產剝離和轉讓隱藏風險;同一IT平臺的監管,即關注和評估銀行集團的IT系統的安全、效率和穩健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