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銀行改革 仍在路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 00:44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張泰欣 周明 肖瀟 作為今年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中國農業銀行與國家開發銀行的改革,無疑承擔著續寫輝煌的重任。 可以說,經過脫胎換骨式的改革,投資者對于國有銀行的信心與日俱增,但銀行改革路子還很長,如何推進內部改革、避免同質化競爭是下一步改革所應關注的。而對于政策性銀行的改制,如何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是改革成功的突破點。專家認為,商業性銀行改革與政策性銀行轉制應互動推進。 應關注內部改革 通過不斷自身革新,引進戰略投資者等,國有商業銀行已初具現代化銀行的整體框架。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的主要財務指標已接近國際較好銀行水平。 但對于銀行改革的速度,有人引發了“人造美女”的擔憂。“過去不良貸款率很高,僅僅靠注資,以后不良貸款率就能降下來嗎?”光大銀行副行長解植春表示了自己的懷疑。 他認為,雖然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但中國銀行業激勵機制不完善、經營同質化的現象并沒有大的改變,中國銀行業從根本上尚未形成與國際對手競爭的能力。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雖然各銀行前期不良貸款降得很快,風險控制能力也得到提高,但并不意味著其本身孕育了良好的循環機制,現階段仍需整合鞏固,尤其是內部改革的推進。 談起商業銀行改革,中央財大校長助理史建平有著“切膚之痛”——“辦一項簡單業務竟然來回花費了三天時間,其間的排隊成本、手續成本、精神壓力等就更別提了”。類似的情況在很多銀行的分支機構并不少見。 史建平認為,在改革的整體框架初步成型的背景下,之所以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內部改革、激勵機制還不到位,如何根據實際需求做好相關業務的調整,深入到分支機構、基層人員,這是目前國有銀行應該著力解決的。 外資銀行業務范圍的不斷拓展,給四大銀行帶來了不小壓力。上海銀行、北京銀行等中小銀行也在積極“攻城掠地”,開始在全國各地設立分支機構。競爭形勢使得大銀行要進行業務創新,但眾多同質化的產品并沒有得到大家的青睞。史建平認為,銀行業務的創新并非是推出更多的產品而在于異質化競爭。各銀行應根據保有客戶、分支機構、經營水平的不同量身定做自己的產品集合。他舉例,在農行改革過程中,可充分考慮農業農民的需要,針對不同地區研發適合的金融產品,有針對性地服務,不僅能有效地避開與其他銀行的直面碰撞,也能更好地鞏固市場。 政策性銀行須與商業銀行攜手 國開行改革的成功無疑對推進政策性銀行的轉變有著積極的示范效應。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湯敏認為,如何做到定位準確是政策性銀行首要解決的問題。他介紹,包括世行、亞行都在根據實際情況作自身業務的調整,政策性銀行的轉制永遠都是“進行時”。只有在調整中真正做到“不與民爭利”,政策性銀行才能獲得長足發展。 對于轉型,國家開發銀行總會計師劉大為認為,政策性銀行應該與其他的金融形式進行有效的安排,使其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更好地完善。他指出,目前政策性銀行改革遇到的主要問題包括資金支持,如農業資金支持和專業資金支持,另外還有基礎知識的支持等。 在目標和方案醞釀的過程中,任何嘗試都是值得的。湯敏認為在改革的過程中,政策性銀行應進一步拓寬自己的市場,尤其要加強同商業銀行的合作,為以后業務的開展積累寶貴的經驗。他表示,由于目的不同,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在經營方式有著差別,在向商業化推進的過程中,政策性銀行可以與商業銀行在新的領域或項目上開展聯合融資,這樣不僅能夠減少單獨運作中風險,也能促成業務創新。 劉大為認為,只有使政策性金融在支持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一個有效的融資安排,才能更好地推動引導業務的深化。他表示,雙方的推動需要在市場行進過程中攜手并進。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