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混業經營在中國:過去 現在和未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 17:30 《國際融資》

  ● 綜述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漸進改革

  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巨資參股銀行、券商;貨幣市場基金暢銷一時,銀行營業部里擺滿了銀行、基金、券商和保險公司的讓人眼花繚亂的理財產品,跨行業金融交叉產品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即使是只出入銀行營業部的老百姓,也意識到了明顯的變化。而在金融專家們的眼中,這一變化是金融業漸進式改革與開放的必然結果

  -本刊記者 周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紛紛放棄原來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發展模式,向銀行、證券、保險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混業金融發展。尤其是1999年美國放棄了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分業經營模式,向現代金融的混業經營模式轉變,更使得混業經營成為當前國際金融的主流發展模式。這些變革引起了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的極大關注,諸多人士紛紛提出將中國的金融發展模式向混業經營演變。

  美國大危機之前的金融混業、我國1993年之前的金融混業,都兼有兩個特征:第一,業務的混合,任何一家金融機構都可以兼營所有的金融業務,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之間的業務是不分離的;第二,管理的混亂,這種混亂既包括金融機構自身的管理混亂,又包括監管機構監管的薄弱。當代金融混業經營則體現出一種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強調的是銀行、證券、保險、信托之間的相互合作效應,以及監管機構的協調配合、綜合監管。因此,混合經營的內涵出現了一些變化,也有用“綜合經營”來代替“混業經營”的提法。

  回顧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金融格局的發展,基本上都經歷了一個由混業到分業,再經過長達一二十年的金融創新與融合的演變,最后通過修改立法的形式回歸混業的過程,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我國混業經營的實踐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事實上實行的是“混業經營”制度,大多數商業銀行都不同程度地通過全資或參股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參與了證券和投資業務。尤其是1992年之后,不僅各家專業銀行,甚至

人民銀行各級分行都開始介入證券、股票、投資、房地產、保險。由于金融秩序混亂和金融系統的一系列腐敗行為,管理層提出了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要求。1995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了中國金融分業經營的原則和精神,隨后頒布實施的《銀行法》、《證券法》、《信托法》則構筑了中國金融分業經營的法律基礎。

  但是,在面對全球金融業競爭的背景下,如果商業銀行和證券市場之間繼續保持過于嚴格的管制、分割,缺乏良性的資金互動機制,以及工具和業務品種單一凝固,將嚴重制約我國商業銀行和證券市場各自的競爭力和發展動力,在向其他WTO組織成員國開放金融服務市場的壓力下,我國銀行和證券業各自的生存危機空前加劇。在這種背景下,混業經營又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首先,從金融業發展歷程來看,混業經營是金融創新、全球化和金融監管放松的必然結果。金融產品的創新使得各項金融業務之間差異越來越小,而技術創新也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概念中的資金融通成本、收益對比狀況,改變了傳統的金融服務提供方式。金融的全球化極大地強化了金融企業之間的競爭,迫使金融企業追求規模的擴大和服務的擴大,迫使金融企業服務效率的提高,使得金融企業有內在的走向綜合化經營的需求。而金融監管的放松則是綜合經營實現的重要前提,它使得金融企業混業經營有了制度基礎。

  其次,混業經營是金融機構出于經濟理性的必然選擇。同分業經營相比,混業經營具有眾多優勢,包括信息優勢、協同效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以及多元化利益等。具體來說,在混業經營中,商業銀行在貸款時和投資銀行在辦理證券承銷時可以充分地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降低貸款的呆賬率和投資銀行承銷業務的風險;混業經營可以使金融機構充分利用其有限資源,實現金融業的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將使金融機構利潤的來源多樣化,從而提高贏利能力和競爭力;同時,金融機構的多元化金融服務也具有風險分散效應;混業經營的“一站式”金融服務的競爭有利于優勝劣汰,有利于提高效益和社會總效用水平。

  再次,這是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內在要求。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之間具有天然的聯系,資本市場的發展需要銀行體系為其提供必要的資金融通渠道,而資本市場則為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業務提供發展渠道。商業銀行存在一些天然缺陷,資產、負債在收益與風險上的不匹配性決定了商業銀行必須依賴資本市場進行資產和負債及流動性的管理,而商業銀行功能的日趨衰落和資本市場核心地位的逐步確立也決定了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必須以資本市場為平臺。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商業銀行體系,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需要彼此之間的合作、融合和溝通,惟有如此,才能促進各自更大程度的發展。

  這是提高中國金融體系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隨著中國金融業開放程度的逐步提升,中國金融機構將直接面臨國際上一些大型金融機構的競爭,這些金融機構大多是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的混業經營集團,能夠通過向顧客提供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務減輕顧客的消費成本,同時也通過混業經營,獲得規模經營優勢,同國內實行嚴格分業經營的金融機構相比,這些金融集團的競爭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如果我們不對我國金融機構的發展模式進行適時的變革,中國金融市場將面臨著拱手讓人的危險。

  專家評論:大膽嘗試混業經營

  林義相:綜合經營或者說混業經營的趨勢在2007年會越來越明顯,在這個方向上,2006年已經有一個很大的推進。比較突出的就是中國人壽參股最大的證券公司中信證券,也參股了廣發銀行。綜合經營要大膽嘗試,哪怕失敗幾個案子也沒關系。

  混業經營主要有兩大模式。一是法人綜合模式,同一法人同時經營銀行、證券、保險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業務;二是以資本為紐帶的集團綜合模式,其中一種是金融控股公司,另一種是以某家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作為投資主體跨行業投資設立其他金融機構。我國已不乏第二類模式的綜合經營。部分有實力的大金融機構也在探索通過跨行業投資其他金融機構的方式開展綜合經營,比如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在政策導向上,資本市場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還應該有更大的自由度。

  巴曙松:就銀行業來看,目前在華外資銀行實行的是“前臺分業”、“后臺混業”的經營模式,而中資銀行仍然是傳統的“分業”模式。這無論對于監管者還是國內的金融機構,都是一個新的挑戰。

  外資銀行的母行往往有相對豐富的金融經驗和先進的產品技術,特別是在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向縱深進行,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產品逐步豐富完善之后,外資銀行的創新能力是不可忽視的。監管當局一方面要鼓勵外資銀行創新,另一方面要對創新業務實施有效的監管。再就是建立與國外監管機構之間的定期溝通機制,提高對跨國銀行的監管效率。

  華生:從一國金融服務的實踐看,綜合經營還是分業經營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只不過,現在世界各國的金融服務多數是混業經營的框架,中國加入WTO過渡期已經結束,對外開放水平會越來越充分,必然會影響到我們。因此,中國金融業有必要通過綜合經營提高國際競爭力,積極應對挑戰。

  林義相:目前銀行還是沒有真正從業務上動起來,除了設立基金公司,還沒有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這一是受制于機制問題,二是沒有意識。以后隨著外資更多地進來,可能會形成壓力,促使其推出更多的服務。

  2006年保險資本進入了證券公司,現在中國人壽比較積極。就格局而言,大的保險集團如果能夠適應這個趨勢采取相應措施,會在中國未來的混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保險相對于銀行靈活許多,雖然保險的實力遠不如銀行。證券一定是沒戲,處在附屬的位置。在看得見的未來,在中國金融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一定是銀行,證券只是銀行、保險中的一塊業務、一個工具,不能獨立形成一股力量。10年之內,只有個別公司,甚至連個別都沒有,可能會去控制銀行和保險,這是極個別的例外。這是由中國經濟、金融制度決定的。證券公司、投資銀行的發展是資本說了算,這意味著市場要有足夠的深度、廣度、空間和靈活度,這個市場上諸多的不自由限制了證券業的發展,這里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私人資本的不發達。

  林義相:經營與監管不一定要一一對應,但從大的、長遠的趨勢看,是要對應的。就從簡單的組織結構看,不對應是沒法做的,即使一個機構的兩個部門,也要根據業務變化的情況來做調整。現在一行三會的協調機制肯定是行不通的。現在的趨勢是,會以某一個監管部門為主實行綜合經營的監管,其他相關部門配合,比如人員的配合等。最糟糕的情況是,大家各做各的,根本沒有溝通協調。最好的方案是,通盤考慮,你做什么我做什么,相互配合,實現監管的無縫對接。

  華生:即便都是混業經營,世界各國的監管模式也不一樣。總體而言,經營與監管應該有一定的對應性。控制關聯交易是防范金融業綜合經營風險的核心問題。在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過程中,要注意建立以控制關聯交易為核心的綜合經營監管制度和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內控制度。

  巴曙松:就中國目前銀行業發展現狀而言,中國的銀行業監管政策應該逐步允許國內銀行從“分業經營”向“多元化經營”的轉變,同時逐步從“機構監管”過渡到“功能監管”。另外,對于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混業經營取向,監管也已經提上日程。

  來自外資銀行的實踐經驗

  近期,在與瑞銀、瑞信等海外投資銀行人士的交流過程中,可以發現,跨國投行混業經營的做法值得借鑒。強大的私人銀行業務確保其IPO項目的成功;而海外商業銀行也正在借助其良好的客戶關系,成功挺進保險市場。這只是混業經營冰山之一角,卻折射出跨國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廣度和深度。以瑞銀集團為例,其主打業務是私人銀行,但它同時也把觸角伸入到了投資銀行和證券交易這兩個更廣闊的領域。

  “中國銀行IPO集資110億美元,來自瑞銀私人銀行的訂單有263億美元,我以為是看錯了,但私人銀行的同事告訴我不要擔心,263億一點都沒錯。”中國銀行海外上市承銷商瑞銀集團投資銀行部中國區主席蔡洪平在接受某報記者采訪時自豪地說。作為承銷商,其最主要的任務是通過挖掘全球投資者的購買興趣,為IPO制造最大的需求。而擁有了強大的私人銀行做后盾,為IPO客戶創造巨大的訂單自然不成問題。底氣十足的蔡洪平將瑞銀比作“IPO的保險公司”似乎并不夸張。

  同樣是瑞銀擔任保薦人的招商銀行,H股集資規模僅24億美元,來自瑞銀私人銀行的訂單就有220億美元。越是最困難的時候,瑞銀的承銷業務做得越好,2006年,在房地產宏觀調控的背景下,香港市場有4單房地產的IPO——新天地、世貿、綠城和新世界中國,有兩單推遲了,而瑞銀承銷的綠城卻照樣推出,蔡洪平認為,這是因為瑞銀有強大的資金背景做后盾。

  “一站式服務”商機無限

  據介紹,做完IPO之后,跨國投行還會提供后續的服務。瑞銀在完成綠城的IPO后,與綠城的管理層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于是瑞銀的私人銀行迅速跟進,向因IPO財富大幅膨脹的綠城管理層提供財富管理服務。同時,投行業務并不停歇,不久,瑞銀又協助綠城成功發行高收益債券。

  瑞銀的做法并非特例,所有跨國投行,似乎都以類似的套路滲透中國市場。瑞信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兼中國區主管張利平將其稱之為“一站式服務”。張利平在接受某報記者采訪時,以一家由瑞信擔任保薦人的某海外上市民企為例,對瑞信的“三條線業務”進行了闡釋:要上市,就需要投資銀行對其進行包裝;IPO完成之后進行再融資,也可以繼續為它提供服務;公司籌資后,除了發展還有多余的資金,需要進行資產管理,資產管理服務就會跟進;個人老板和董事都成了百萬富翁,個人的錢也需要管理,私人銀行業務也進去了。“所以,我們提供的是全方位的服務,一個客戶經理針對一家公司,能把3塊業務同時介紹給他。不僅介紹給公司本身,也能介紹給公司的股東和管理層,這是我們的競爭優勢。”張利平說。

  跨國投行在全球各個地區都是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全方位立體滲透。張利平告訴記者:“瑞信在中國有3條線業務,即投資銀行、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在全球也是這3塊業務。”而瑞銀也是如此。

  內外部監控挑戰不小

  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歐洲和日本都選擇混業經營的國際大環境下,幾乎所有專家及業內人士都認為,混業經營將成為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少人更呼吁,中國應該像美國一樣,創造中國的“金融超市”,否則,在全面開放的中國金融市場上,單純的金融機構將處于競爭的劣勢。

  對此,也有海外投行人士表示,應保持警惕。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在承認中國確實應該有自己的“金融巨無霸”的同時,認為這并不是想要就能有的,像花旗這樣的“金融巨無霸”也是通過不斷的收購和整合逐漸發展起來的,是市場化的結果。無論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或者證券公司,都應該先做好自己的主業,然后才能進行跨行業擴張。要成立金融超市,必須自身有很好的素質。

  日前,前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也表達了他的憂慮。回顧2006年,他說:“金融市場在控制世界,公司聽金融市場的,央行也聽金融市場的。正常的情況應該是金融市場在對經濟的實際情況進行判斷之后,再對股票、匯率等投資產品進行定價,但現在金融市場的定價卻反過來影響了實際經濟。”

  跨國投行管理的資產往往以千億美元計,高盛第四季業績報告顯示,其受托管理資產在2006年第四季度達到了創紀錄的6760億美元。而據蔡洪平介紹,瑞銀的私人銀行業務管理的資產更達到24000億美元,高于歐洲的GDP。對于這些一邊控制著大量資金,另一邊又在為公司發行股票、債券以及各類衍生品的金融大鱷,監管機構如何在給其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的同時,控制金融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確是一大難題。

  做好準備 迎接挑戰

  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從國際金融業發展的趨勢還是中國金融業及金融機構發展的要求來看,混業經營都是中國金融業理想的和必然的發展目標。但同時,中國現階段的金融發展水平確實又使得貿然推進混業經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因此,我們應當在現階段金融監管水平較薄弱、金融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尚待提高的情況下,繼續堅持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格局,同時探索混業經營的渠道和方式。

  調整和改革中國的金融法律規則體系。管理層要調整立法的理念,要從關注如何“管住風險,管住金融機構,轉向通過促進競爭、促進改革、促進發展來降低風險”的理念。

  在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前提下,大力推進銀保、銀證和保證之間的合作,尤其是銀行和證券之間的合作。在當前的制度下,探索推進我國的銀證合作主要包括:建立適當的銀證資金互動渠道,推進金融工具的復合及業務的交叉,發展商業銀行信貸

資產證券化、建立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統一的技術平臺,等等。

  積極研究混業經營的有效組織形式,推進金融控股公司的試點。金融控股公司“集團混業、經營分業”的特點不僅使我國金融業可獲得混業經營的正面效應,還可以使原有的分業監管仍然有效。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金融控股公司將成為我國混業經營的主導組織形式,而且現實中我國也已存在若干準金融控股公司。當前,我們迫切需要推進的就是通過立法塑造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基礎,在實踐的發展中研究金融控股公司有效的運行方式和監管制度。

  積極鼓勵金融企業的金融創新活動,提高金融企業的競爭力。從各國的發展歷程來看,在實現完全的混業經營之前都有一個很長的金融創新過程。在保持中國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法律框架下,金融監管當局要積極支持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活動,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等。

  努力提高監管當局的監管能力。為了適應綜合經營的發展趨勢,一方面要提高各個監管機構獨立的監管水平和監管能力,同時加強各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和通暢的信息交流渠道。(攝影 王南海)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