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政策性銀行:不以贏利為目標不等于不贏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 06:56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孫健芳 北京報道 《經濟觀察報》:三家政策性銀行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王大用:1994年三家政策性銀行成立,當時的背景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背景下,需要推動四大國有專業銀行改革。按照這個方針,國有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型面臨著一個障礙,那就是四大國家專業銀行要把政策性貸款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業銀行業務。 當時分離的政策性業務主要有:第一類是每年農副產品收購資金貸款和農村扶貧貸款。第二類為國家重點基建工程貸款,例如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建設貸款等。第三類是成套機械產品出口信貸,包括賣方信貸和買方信貸。將這三類業務分離出來之后,就相應成立了農業開發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 《經濟觀察報》:三家政策性銀行資金來源有區別嗎? 王大用:三家政策性銀行資金來源有兩種形式。農業發展銀行資金來源于中央銀行的再貸款,這屬于貨幣發行的一種方式;第二種資金來源是中央銀行行政攤派的發債,債券的數量和利率都是由人民銀行決定的。 《經濟觀察報》:政策性銀行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面臨哪些新問題? 王大用:政策性銀行成立后的十余年間,我國經濟比較快地轉型成市場經濟,這就提出了新的問題。問題之一是,是否還有國家政策性金融業務;問題之二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政策性金融機構如何可持續發展。 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 關于第二個問題,國家開發銀行多年的實踐也給出了足夠的啟示。 開發銀行成立以來從來不是國家財政的撥款機構,事實上,除了國有資本金之外,開發銀行從來沒有從國家財政拿過錢。12年間它的表內外總資產發展到近3萬億元。 開發銀行的實踐證明,從事國家政策性業務與實現政策性銀行自身良好經營業績是能夠統一的,證明了把政策性業務理解成虧損業務和制造不良資產的業務是不正確的。 政策性銀行也是銀行,不以贏利為目標并不等于不贏利。 《經濟觀察報》: 您能否談論一下國家開發銀行的發展和前后變遷。 王大用:國家開發銀行成立時,業務定位主要是為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本建設融資。1998年之前,由于單純完成融資功能,對當時社會信用環境不佳的現實無能為力,不良資產率曾高達30%以上。以后,信貸決策的政府干預減少,開發銀行業務決策的獨立性增強,選擇貸款對象的自由度提高。現在已經下降到1%以下。 從2000年初到現在,大約有28個季度,國家開發行到期貸款本金和利息的回收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這期間,有一些重大事件對開發銀行大幅改善經營業績起了關鍵作用: 比如,1998年開發銀行實施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第一樁銀行兼并,原中國投資銀行(一家全國性商業銀行)與開發銀行合并,使開發銀行獲得了各地的分行網絡,并依靠分行體系大大加強了貸款的貸后管理; 從2000年初開始,開發銀行按100%回收向分行布置到期貸款本息回收任務。 《經濟觀察報》:國家開發銀行的實踐是否意味著政策性銀行也可以商業化和市場化? 王大用:其實只要了解發達國家的實踐,就知道政策性金融是完全可以在市場經濟中游刃有余地從事好政策性業務。例如德國的復興開發銀行和美國的房地產信貸證券化公司等等。發達國家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也應該能做到。 《經濟觀察報》:開發銀行下一步的改革如走向市場化和商業化,是否意味著會變成商業銀行? 王大用:現在大家談論這個問題有個誤區,就是把銀行商業化等同于做成商業銀行。其實商業化是指業務方式,而商業銀行是一種對業務范圍的定義。商業銀行是以存貸匯為核心業務,以零售銀行為業務范圍的商業化金融機構,具體講,工商銀行和匯豐銀行等都是商業銀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商業化金融機構,如投資銀行,像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等。所以說政策性銀行商業化和市場化并不等于政策性銀行要轉化為商業銀行。 鏈接 ·國家開發銀行 于1994年3月7日成立,其主要任務是: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辦理政策性貸款和貼息貸款業務,確保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調節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和結構,并按市場經濟的運行原則,逐步建立投資約束和風險責任機制,提高經營效益。 ·中國進出口銀行 于1994年4月26日成立,注冊資本33.8億元,主要業務是為大型機電成套設備進出口提供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為中國的成套機電產品出口信貸辦理貼息及出口信用擔保。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是根據國務院1994年4月19日發出的《關于組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通知》(國發[1994]25號)成立的國有農業政策性銀行,主要承擔國家糧棉油儲備和農副產品合同收購、農業開發等業務中的政策性貸款,代理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及監督使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于1994年6月30日正式接受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劃轉的農業政策性信貸業務,共接受各項貸款2592億元。1994年11月18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成立。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