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經濟觀察:銀行重組中引智應勝于引資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5日 15:16 國際商報
越是到了即將落幕的時候,越是高潮迭起。廣東發展銀行重組注定吸引金融界的眼球。美國花旗銀行、法國興業銀行(以下簡稱法興),正在展開最后的較力,這場馬拉松式的并購案正小心翼翼地等待著它的最終命運。 而迄今為止,國有三大商業銀行的改革重組乃至上市進展順利。在過去12個月中,中國銀行業吸引了近200億美元的戰略性股權投資,而在此前50年里,這個數字還不到5000萬美元。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這些都算得上是階段性的成功,中國政府對此也表示滿意。 然而,這也為批評人士提供了所需要的靶子。怎么能將金融系統中這些“皇冠上的明珠”以如此低的價格和如此優惠的條件,在個人投資者愿意支付兩倍價格而且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情況下就賣給戰略投資者? 爭論主要來自于價格談判方面,由于體制原因,進入者均對中資銀行的定價打了不同程度的折扣。首先是社保、用工政策、高管激勵機制和稅收問題。外資很難理解一家銀行為什么需要五六十萬人,遑論數十萬的退休職工;在用工政策方面有很多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做法,稅收政策外資也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另外,高管不能全部按照市場化方式聘任,反映在價格上也只能是打折。其次是 盡管如此,所有談判的最終價格仍然實現了凈資產的溢價。溢價主要根據是網絡和客戶的規模,由于借助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原本因盲目擴張而獲得的網絡和客戶資源,可以實現統一的管理和分類,這是一個溢價的重要因素。 然而,僅憑定價來看待問題可能存在誤區。中國的銀行已經獲得了政府注入的大量資金,并擁有足夠的資源推動今后幾年的增長。中國銀行業真正需要不僅僅是資金,更需要自律和管理。而戰略投資者在這些領域能夠發揮個人投資者難以起到的作用。這就意味著要以能夠吸引長期持股而不是短線收益的價格出售股份,而中國在與全球銀行業巨頭結成戰略性投資者的過程中已成功做到了這一點。 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引“智”,而非引“資”。無論哪家競標團勝出,這場競逐真正的贏家———廣發銀行的前股東廣東省政府,理應認真對待這個問題。(記者 齊薇薇)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