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銀行業需要全面健身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8日 01:20 21世紀經濟報道
日前,國務院宣布于12月11日起實施《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兌現中國入世五年后全面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的承諾。同一天,滬深港中資銀行股4只A股、3只H股創出新高,中國銀行(SH.601988)甚至一度觸及漲停。雖然兩者或許只是時間巧合,但是,我們寧愿相信這是投資者對中資銀行業的未來深具信心。 《條例》最核心的規定即是,今后外資銀行在中國可以注冊為子公司,開展人民幣零售、銀行卡等業務,并由中國的銀行監管部門負責監管,從而實現了內外資銀行公平競爭。不進行轉制的外國銀行分行,《條例》將其經營范圍規定為外匯業務以及除了中國境內公民以外客戶的人民幣業務,允許其吸收中國境內公民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正在上海訪問的香港銀行業公會會員銀行匯豐、渣打等銀行,當天即宣布將為其在內地的分行注冊為法人銀行。 無獨有偶,16日晚間,廣發行與國內外投資者團隊簽署投資合作協議,其中花旗集團擬持廣發行20%股權。據銀監會官員稱,在已有《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基礎上,政府正在對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問題進行新的研究。現行規定,外資機構入股中資銀行的股份比例不能超過25%,單一外資機構入股比例不能超過20%。 有序開放的中國金融業截至2005年底,已有21個國家和地區的72家銀行,在中國設立了254家營業機構,被外資參股控股的金融企業共計67家。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的投資超過1700億美元,約占銀行總資本的15%。 國內消費者當然歡迎更多優秀的外資銀行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但是,對于中國銀行業來說,面臨著“與狼共舞”的挑戰。 目前國內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中資銀行70%到80%的收入來自利差收入,利率市場的波動對中資銀行的影響很大,而外資銀行的收入已多元化,對利差收入的依賴相對較小。目前,非利息收入占美國銀行收入約45%、歐洲為38%、香港地區達32%,但中國大陸則仍不到10%。外資銀行在中國度過幾年的摸索期,完成了從分業向混業經營的轉變,對中國國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競爭實力大為增強。而中資銀行正處于改革中,存款也受到股市、基金等行業以及調控的影響,混業經營在國內又受到法律限制,內部存在治理壓力,外部突破也受到限制。與此同時,國際上通常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存在“摘櫻桃”的現象,即搶走高端客戶,而目前的外資銀行也正是大部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其次,由于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后,實行裁員、收縮戰線等提高效率的措施,使得中小企業貸款難和農民貸款難,外資銀行的進入,勢必導致國有商業銀行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高端客戶的爭奪中,強化了這一趨勢,令國內支持個人創業以及中小企業發展的戰略受到影響。因此,在開放的同時,政府應該發展區域性的股份制的或者合作制的小型金融企業,滿足他們的金融需求。美國有兩萬多個小型金融機構,德國平均每70個人就有一個金融機構。社會各界對于民營資本與外資平等參股國有銀行以及放開私營商業銀行準入的聲音不斷,希望在這些方面也有所突破。 最后,中資銀行與外國銀行其實存在兩個戰場的競爭:國內市場的競爭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尤其是在中國正掀起對外投資熱以及貿易規模越來越龐大的情況下。中資銀行目前面臨的競爭形勢十分嚴峻,現在只能忙于“健身”以強化在國內的地位。而全球范圍內業務的擴展需要更多的網點和人才,這對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更是一個巨大挑戰。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