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曙松:全面開放在即 我國金融監管面臨考驗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轉眼間,中國入世將滿5周年。今年底,外國金融機構將被允許在內地提供全面的銀行服務,不受顧客地域和幣種的限制,也就是說外資銀行將享受徹底的國民待遇,中國將開始真正置身國際經濟貿易金融的大棋局。 伴隨全面開放的日益臨近,一系列中國宏觀金融的重大命題 ———怎樣保證中國金融穩定的同時推進金融架構的重塑?在承諾兌現市場開放的同時也要分享全球金融的成長果實和經驗?在開放過程中如何把握國家金融主權和金融安全……它們更加突出地引起了業界的關注,也為國際社會所矚目。 五年后的今天,當時鐘再次指向11月10日,中國的銀行、保險、銀行卡市場已歷經了一系列的蛻變和革新。再次站在這一時點,我們試圖去回首曾經的探索,但更像是站在嶄新的起點。 □特約撰稿 巴曙松 入世五年,中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金融市場均取得了發展,外資金融機構發展迅猛,且后勁十足,中國金融機構也在競爭中逐漸壯大,中國的監管也開始逐步和國際接軌。 外資銀行表現穩健 入世后的頭兩年,外資銀行表現出各種不良反應,在中國銀行業中的總資產占比下降,盈利情況不穩定,信貸風險突出,分支機構收縮。中國金融年鑒資料顯示,在華外資銀行資產在銀行總資產中的占比和其營業性機構數量均在2002年出現下滑。2003年之后,外資銀行表現反彈,至今一直呈現出穩健發展的態勢,人民幣和外匯存貸款增長速度相對較快,市場份額在近兩年也逐漸擴大,不良貸款率逐步降低,這種趨勢在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尤其明顯。 在信貸市場上,人民幣和外匯存貸款增長速度均相對較快,市場份額在近兩年也逐漸增加,不良貸款率逐步降低。特別是在一些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如上海,外匯貸款占比已達54.8%,人民幣業務資產總額五年增長253.6%。外資銀行利用其豐富的國際經驗,在規定的12項基本業務范圍內,發力開拓業務,經營的業務品種達100多個,特別是在銀團貸款、貿易融資、零售業務、資金管理和衍生產品等業務方面的優勢進一步顯現。 保險業作為金融業中最為開放的行業,于2004年12月11日全面對外資開放,此后中資保險公司一直面臨著外資保險公司的挑戰。到2005年,中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長 8.52%,而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48.45%,外資保險公司增長后勁十足。外資保險公司所占市場份額迅速上升,2005年外資保險公司的壽險保費和財產保險保費在全國保費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8.9%和1.3%,各自比上年增加了6.3和0.1個百分點,在北京、上海、廣東地區,外資壽險的份額分別為 51.86%、19.79%、12.24%。 下月迎來全面開放 下個月,銀行業將全面開放,根據WTO有關協議,中國將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對象限制,向外資銀行開放國內居民個人人民幣業務;取消現有的限制所有權、經營及外國金融機構法律形式的任何非審慎性措施。保險業除外資介入壽險領域只能采取成立合資公司的形式,外方股份比不得超過50%的限制以及外資保險公司不得經營法定保險業務的限制外其他設限均已放開。 全面開放后,并不意味著所有外資金融機構就可以在國內暢通無阻,以法人為導向的政策、對人民幣業務的規定、投資入股中資銀行股份比例限制等將使一部分外資金融機構受限。對于外資金融機構來說,非法人銀行將不能享受開放的優惠條件,而設置獨立法人機構意味著必須接受與中資銀行同等嚴格的監管。 金融監管面臨挑戰 中國承諾將在 2006 年底開放人民幣零售業務,但仍需滿足“開業三年,連續盈利兩年的條件”,而何時放開外資在非上市銀行中的持股比例上限,目前也還沒有明確的說法。對于保險業,根據入世協議,外國保險公司進入壽險領域只能通過建立中外合資公司的形式,因此,入世之后新成立的外資壽險公司均為合資公司,由于壽險業的社會性,國家對獨資保險公司的設限暫時不會放開。 中外資金融監管需要與國際接軌。入世后,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需要由以前過多強調的市場準入監管轉向市場運營的監管,以尋求建立一整套符合國際標準的規范化的操作程序,實現監管與國際接軌。 在過渡期內,內資和外資金融機構在不同領域分別享有不同程度的政策優勢和政策的劣勢,影響了市場公平競爭的展開,例如外資銀行在客戶和地域方面受到的限制多一些,但是在稅收優惠、同業借款的期限方面則得到了較之內資銀行更為寬松的政策條件。例如在所得稅上外資銀行享有15%的稅率優惠,而中資銀行必須繳納33%的所得稅。目前,中國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的工作正在討論之中,目前基本上已經沒有法律障礙;而即將推出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也體現了對外資銀行的監管與國內相接軌的思想。 另外,對于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混業經營取向的監管也已經提上日程。在過渡期內,中國雖然實行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的體制,但對外資金融機構母公司的混業經營卻難以有效監控。中國正在致力于研究建立更高層次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對于外資金融機構的混業經營監管必將納入日程,監管框架應該會包括對于合格戰略投資者的遴選標準,外資入股中資的具體數量,分支機構的設立標準以及業務經營的具體審批制度等方面,強化對外資銀行的全面風險監管。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本報實習記者 李春燕 整理) ■資料鏈接 外資參股入股中資銀行一覽 2001.12匯豐銀行 香港上海商業銀行 國際金融公司(增持)上海銀行8% 3% 2% 2001.11國際金融公司南京市商業銀行15% 2002.08花旗集團浦東發展銀行4.62% 2002.09國際金融公司 加拿大豐業銀行西安市商業銀行12.5% 12.4% 2003.11國際金融公司 淡馬錫中國民生銀行1.08% 4.55% 2004.3恒生銀行 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GIC) 國際金融公司興業銀行15.98% 5% 4% 2004.06新橋投資深圳發展銀行17.89% 2004.8匯豐銀行交通銀行19.90% 2005.03荷蘭國際集團(ING) 國際金融公司北京銀行19.9% 5% 2005.8 2005.9蘇格蘭皇家銀行 新加坡淡馬錫控股亞洲開發銀行 瑞士銀行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銀行16.8% 2005.9美國銀行 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建設銀行9% 5.1% 2005.9德意志銀行華夏銀行13.98% 2005.4澳洲聯邦銀行杭州商業銀行19.9% 2005.7德國國際合作儲蓄銀行基金 德國投資與開發有限公司南充商業銀行3% 10% 2005.12高盛投資團 (高盛集團、安聯集團和美國運通公司)中國工商銀行7% 2.5% 0.5% 合資證券公司一覽 證券公司名稱設立時間外資參股公司持股比例(%)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1995摩根史丹利公司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香港名力集團34.3% 7.35% 7.35% 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2.3.25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49% 華歐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3.4.25法國里昂證券33% 長江巴黎百富勤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3.11.26法國巴黎銀行33% 海際大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4.11月底大和證券SMBC株式會社33% 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4.12.2獲準組建高盛公司33% 華安美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5.1.27美林(亞太)有限公司33% 瑞銀證券2005年9月獲批瑞銀集團49.67% 合資基金公司一覽 基金公司名稱設立時間外資參股公司持股比例(%) 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2.6.13瑞士銀行股份有限公司49% 湘財荷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2.7荷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39% 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3.5.28通過定向增資擴股參股申請獲準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27.7% 泰達荷銀基金2003.2.27荷銀參股,2004.1.8 由湘財合豐更名為湘財荷銀,2006.4.27 又更名為泰達荷銀荷銀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49% 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2.12.27荷蘭投資30% 華寶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3.2.13法國興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33% 國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3.3.25德國安聯集團33% 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3.4.3比利時富通基金管理公司49% 景順長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3.6.12美國景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49% 申萬巴黎基金管理有限 公司2003.12.31法國巴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33% 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4.3.29美國保德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33%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4.5.25摩根資產管理(英國)有限公司49% 中銀國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4.6.28美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16.5% 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6.21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25% 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8.4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30% 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6.10中融基金更名為國投瑞銀瑞士銀行股份有限公司49%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4.11.15坦伯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49% 友邦華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4.11.18AIG 全球投資有限公司49% 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9.19美國信安金融集團25% 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9.30英國保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3% 匯豐晉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11.16HSBC Investment(UK) Limited49% 外資參股入股中資保險機構一覽 2000.9蘇黎世保險公司 明治生命保險公司 國際金融公司 荷蘭金融發展公司新華人壽10% 4.4% 6% 4.5% 2000.11瑞士豐泰人壽保險公司 盧森堡洛易銀行 新政泰達投資有限公司 日本軟庫銀行集團泰康人壽共25% 2001富通集團太平人壽24.9% 2002.5ACE 天平再保險公司 ACE 北美洲保險公司 ACE 美國公司華泰保險22.13% 2003.4.21東京海上火災保險有限公司MILLEA 亞洲有限公司生命人壽24.9% 2002.10亞洲聯合企業有限公司 新鴻基地產保險有限公司 香港亞洲保險公司 泰國盤古大眾保險公司 印度尼西亞保險公司中國大地財產保險公司10% 2004.9瑞士再保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中再資產管理10% 2005.4澳洲保險集團太平洋產險24.9% 2005.5匯豐集團平安保險19.9% 2005.8泰國盤谷銀行 亞洲投資公司 住友保險人保壽險公司10% 10% 29% 2005.9凱雷投資 美國保德信金融太平洋壽險24.975% 資料來源:中國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網站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