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銀行業:狼來了但并不兇殘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 12:04 《經濟》雜志
在這位外資銀行高管看來,“狼來了”的比喻失于夸張。即使政策全面開放,中、外資銀行之間仍將長期保持相安無事的關系 文/本刊記者 歐國峰 隨著11月份的迫近,中國內地銀行業將告別政策溫床,直面世界級的競爭。“狼來了”的呼聲由此再起,正如5年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情形。但事實上,在過去的5年內,盡管外資銀行紛紛進入中國,但“狼性”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兇狠”,但這一次,故事會否有所不同? 9月8日,在北京金融街一處高聳的寫字樓內,《經濟》記者拜訪了加拿大皇家銀行中國區負責人、北京分行行長陳林龍。對中國而言,加拿大皇家銀行既是“舊識”,又是“新好”——2000年12月,加拿大皇家銀行惟一的在華分行上海分行退出中國;今年2月,加拿大皇家銀行換址北京重返中國。作為一名曾經在中國工商銀行總行擔任要職,又有機會深入觀察外資銀行的資深金融人士,陳林龍對中國的金融業變局有其獨到視角。 在陳林龍看來,中、外資銀行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殘酷競爭,而是相互借鑒、相互依存,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如此。 中、外資銀行相處之道 《經濟》:對外資銀行,內地輿論界和業界從恐懼“狼來了”到逐漸平靜,是因為外資銀行尚未大動干戈,還是競爭激烈程度原本就沒有想象的嚴重? 陳林龍:目前,在中國的外資銀行分行、支行有200余家,外資銀行代表處也有200余家,這給中國銀行業帶來一些新鮮空氣。但中國內地銀行本身發展也很快,特別是從2000年以后的五六年間。我自己也在國內銀行的總行機構干過多年,“狼來了”的說法不是很可靠,雙方事實上是相互借鑒的過程。 《經濟》:能否從整體上概括當前中、外資銀行的相處態勢? 陳林龍:如果把中資銀行的經營態勢看作“面”,那么外資銀行可說是主要在某個“點”做,這樣雙方可能會在某些產品上存在競爭,但不會是全面競爭。對中資銀行來說,外資銀行的存在只是“把一個蛋糕取出一小塊”。 目前,外資銀行在華經營業務各有特點,有的集中在個人理財、有的集中在存貸款業務、有的集中在資本市場,都不可能構成對中資銀行特別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全面競爭。 《經濟》:11月份銀行業全面開放之后,局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 陳林龍:全面開放之后,外資銀行中專注于發展零售業務者會從中受益,但這也有一個過程,同時變化不會非常大。 這是因為,政策因素只是制約外資銀行大規模開展零售業務的一個方面,外資銀行還有其基礎、成本方面的制約。目前,一家外資銀行在中國最多有二三十個網點,但中資銀行特別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有多達數千個網點,外資銀行因此只能在經營策略上采取“picking”(抓取)的方式、各有側重。其結果,就是在高端業務上,外資銀行所得就是中資銀行所失去的;而在零售業務上,很難說是競爭只能說是合作。在零售業務方面,外資銀行大規模自建網點的成本會很高、通過與中資銀行結成伙伴關系會更有效。譬如,澳大利亞銀行就是不自建網點而采取與中資銀行合作的方式,這種方式將來會流行。 《經濟》:外資銀行對專業人才的爭奪,也是目前談論較多的話題,您對此如何看待? 陳林龍:目前,外資銀行在擴充時確實遭遇人才瓶頸,英語好、對外資銀行的宿主國很熟悉、對中國國情和業務也熟悉的人才稀缺。但這并不意味著對中資銀行的人才會造成大量分流。 外資銀行的人才來源有“三個三分之一”的說法,分別指來自其他外資銀行、中資銀行和高校。其中,從中資銀行招募的員工,大都是從總行和大城市分行而來,而這些人除了薪酬考慮還有工作環境、晉升預期等經濟因素之外的考慮,所以對中資銀行人才的流失有影響,但不會很大。 銀行經營的規律和趨勢 《經濟》:“二八法則”在銀行經營思路中似有蔓延之勢,但也有學者指出該規律并不適用于銀行業服務,在您看來呢? 陳林龍:“二八法則”只是一個大致的描述。事實上,在中國是5%至10%的客戶帶來85%至90%甚至更高的利潤,純粹從追求利潤的角度應將服務集中于高端客戶。當然,高端客戶由銀行提供的資源也更多,成本與收益之間的比例不是那么精確。但無論如何,高端客戶是將來各銀行的爭奪對象。 《經濟》:綜合經營在中國已由禁止到放開,會否成為一種趨勢? 陳林龍:實際上,綜合經營的源起首先是有客戶需要,加拿大皇家銀行在綜合經營上有較強優勢,這正反映到其經營理念“client fist”(客戶至上)。在中國,目前客戶的金融需求和前幾年很不一樣,過去是以年為單位來評估這種變化,現在則是以半年為單位,除了銀行能提供存、貸款服務這些最“原始”的業務之外,客戶還希望通過專業人員去投資,那么銀行基金是很好的做法,目前已有3家;高端客戶提出,現金資產較多需要有個人理財,那么銀行也需要相應服務;有企業用戶希望直接上市融資,某行業的三四名希望通過購并成為一二名,需要銀行提供投資銀行業務……客戶需求提高,迫使銀行相應改善服務。 中國要做好綜合經營,首先要解決人的問題,怎樣找到合適的人;其次是風險控制;再次是怎樣與國際接軌。成敗關鍵,就在于怎樣護理好這三者的關系。 《經濟》:銀行的綜合經營方向,勢必和分業經營格局下的其他非銀金融機構產生競爭,兩者的關系會如何演化? 陳林龍:在銀行走向綜合經營的過程中,盡管其他金融機構也在做相同的業務,且可能在研發等方面占有先機,但因規模有限影響力也小,而銀行憑借自身規模和實力會很快超越,從而將其“包容”,即其作為銀行開展相關業務的代理。 《經濟》:政策因素歷來對中國銀行業發展有重大影響,最近中國銀監會修訂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就是一例。如何評價這種現實? 陳林龍:站在監管層的角度,《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修訂確有必要,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政策因素,在當前中國國情下,實際上會有助于控制系統性銀行業風險的發生。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