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專家:中資銀行競爭力在開放中提升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04:08 第一財經日報
本報記者 郭茹 發自上海 根據加入WTO的承諾,我國金融市場在2006年底將向外資全面開放。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中國學論壇金融分論壇”上,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副主任方星海指出,數據顯示,在上海所有商業銀行中包括外資銀行在內,資產收益率(ROA)最高的是4家國有銀行的上海分行,這表明中資銀行在開放過程中競爭力得到了提升而不是削弱。 方星海稱,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國內金融業的服務水平滿足不了企業、居民以及政府部門日益增長的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而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需要引入競爭機制,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大金融業的開放力度。此外,對于要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來說,加大開放力度,引入更多的外國機構更為重要。 央行上海總部研究處處長李安定在論壇上表示,在過渡期內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已基本完成了對于WTO的承諾,這也為進一步的開放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李安定還指出,改革開放實際上就是價格的開放,金融業的價格也在逐步放開之中,利率市場化的進程逐步推進,市場化的匯率形成機制也在進一步完善,這都將為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打下很好的基礎。 但隨著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大,我國金融業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王華慶在會上表示,在今年年底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后,外資銀行將會進一步加大在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這會使銀行業的競爭進一步加劇;此外,中國銀行業也會進入新的金融創新周期,金融的廣度和深度會進一步延伸,這同時對國內金融業的監管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戰。 而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黃明則對“如何開放”提出了異議。他指出,開放導致了目前國內金融市場的輸血的功能很大程度上都外包給外國的企業去做的,即所謂的“金融外包”,比如,國內企業的海外上市,外國投資銀行、國際性的信用評級公司包攬了大量的國內業務等。 黃明指出,將世界資源拿來給我們享用,引進競爭使我國金融市場在競爭環境下成長起來,但是也不能完全一味的開放。 “沒有哪個世界強國的金融市場是靠境外機構支撐起來的,”黃明說,“完全靠他們的影響(指境外金融機構)無法發展起來我們自己金融市場的中間力量。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好的投資銀行等中介。” 相關鏈接 中國金融業開放概況 截至今年6月底,已經有21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銀行,在中國內地的25個城市設立了197家營業機構,資產總金額達到900多億元,而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地設立的機構占了80%。其中,有27家外資銀行參股了20家中資銀行。在其他金融業方面,外資保險公司達到了71家,其中有17家為獨資,其他均為合資,國外參股的基金公司達到了23家,還有40家境外機構可以投資境內的A股市場(即所謂的QFII)。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