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銀行加薪比賽開始了嗎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 08:32 每日經濟新聞
建行將大幅提高員工薪酬達30% 凌建平 祝裕 主持人: 國有企業借助國際化而起的加薪競賽似乎已經開始。據媒體報道,建設銀行成功上市,上周宣布斥資97.1億港元收購以香港為基地的美國銀行(亞洲)有限公司全部股權進行國際化后,建行行長郭樹清表示,今年建行將提高員工薪酬達30%,另外還將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激勵。據郭樹清介紹,建行的員工薪酬即使按內地標準也是最低的,去年建行人均收入只有8.8萬元,而交通銀行人均是9.8萬元,中國銀行人均更達10.3萬元。 如果說前一時期聯想高層欲加薪,還是民企的事情,那么建行這樣一個帶有壟斷性質的國有企業,現在是和內地同行比高薪,過兩天大概就要仗著些許國際資本的血統,和國際銀行資本家比薪水了吧? 大眾評判臺 “沒道理” 羽良:名不正言不順 建行上市、提薪,從表面看是完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假如建行現在已經徹底成為一個國家控股,但完全依賴市場生存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此舉無可厚非。問題在于,建行并沒有完全剝離其作為國家銀行的諸多半行政性功能,換句話說,建行還在倚仗國家行政資源掌握著相當部分的個人銀行業務。既然老百姓生活離不開這些服務,但又沒有其他銀行可供選擇,建行此時以商業化為名收費,并借此給內部職工加薪,可謂名不正言不順。 陳菁:薪水上漲理由太牽強 銀行可是占有國家資源的壟斷企業,不能想漲工資就漲工資,而且建行的工資標準作的是橫向比較。眾所周知,銀行這些壟斷業的工資早就高出平均水平許多,現在還能漲嗎? 曹中銘:業績是否也能提高三成 國際化不是加薪的理由。建行今年提高員工薪酬30%,其業績是否能同步提高呢?既然“股份”了,那就要在公司治理水平、業績水平以及服務水平等方面都有所提升,而不能僅僅局限于個人利益方面。 樂宏文:先把壞賬補上再漲吧 建行作為一個企業,就算把工資漲成天價都沒有問題,只要它愿意。但是加薪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讓建行先把國家填進去的資本金吐出來。 石先生:拉大收入差距,到底該由誰來管? 國資委能管中石化、中移動這些大國企,可管不了銀行的收入,可銀行的收入好像也不歸銀監會管,那誰來管呢?我們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建行漲完了中行漲,中行漲完了工行漲吧。 “中立” 鄧劉易:屬內部事情,局外人不要過多插手 工資是漲還是跌,這是公司內部的事情,只要不是靠搜刮老百姓的錢財而來,多發點工資給員工也不是壞事。作為局外人的我們來講,沒有什么權力去限制他們漲薪的。 ◆沸點特稿 建行有必要使薪酬更規范化 高航 匯華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建行的加薪與收購美國銀行(亞洲)有限公司全部股權之間有沒有必然的聯系,我現在不清楚。但單純從加薪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加薪與否本身并不是一個焦點,如果真如郭樹清所說的那樣,建行的工資水平在整個行業中屬于低水平,那完全可以加。但關鍵是什么時候加、如何加。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工資水平,我不知道建行低于業內水平的工資是不是會造成吸引人才困難以及人才流失,但據我了解,通常情況下,在正常的行業中,如果工資低于業內水平三成是有可能會造成以上情況的發生的。這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不利。如果的確屬實,郭樹清作為建行行長確實需要做一些事情來改變現狀,當然,前提是要參照建行的薪酬理念,我們不排除有的企業的薪酬理念就是比別的同行少,用的是其他方式來吸引并留住人才。但一般情況下,較好的企業如果薪酬不能比市場水平更高的話,至少是希望能達到市場水平的。 郭樹清覺得建行薪酬低,需要調整,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也不需要我們把太多焦點放到此處。關鍵問題是他們的調整策略。三成的加薪,是在一夜之間提升到位呢,還是分幾步走?假如少給三成的薪水所造成的人才流失情況不是太迫切的話,我建議一步步走,這樣對股東和公司財務更有利。建行花費97億港元并購了美國銀行,已經有不小的財務負擔,馬上再做出較大的舉動,肯定會對建行產生一定影響。從媒體的報道里可以看到,加薪與期權激勵會一并實施,從薪酬策略來講,這樣的做法也不鼓勵,“不要把雞蛋一下子全扔出去”,分步走顯然更具有激勵效果。舉個簡單的例子,把十元錢分十天給員工還是把十元錢一次性給員工,哪個的效果更好,這是有講究的。 我不清楚是媒體把加薪與收購兩件事混在一起,還是這兩件事之間本來就有必然的聯系,也許加薪事件本身已經醞釀很久,只是恰巧在這個時機公布出來。 不管是壟斷還是半壟斷的行業,都會走向市場,進行商業化,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商業化的舉措,薪酬的市場化也是商業化所包含的內容之一,我認為在走向市場化商業化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情,都可以理解。即使只把它們看成是國家的銀行,也不應該不能漲薪。 銀行走向商業化的過程當中,不光有一般老百姓所看不到的東西,比如優勝劣汰、市場指標等,也有大家所關注的薪酬變動等。我相信,銀行業肯定存在隱性收入,既然要上市了,建行有必要使薪酬更加規范化,把隱性的變成透明的。如果這次的加薪把以前的隱性收入變成公開的收入,豈不也算是一件好事? 韓強:建設銀行員工持股計劃想忽悠誰 韓強 26日有媒體刊登《建行拋出30萬員工持股計劃涉資156億元以內》一文,讓我們看到建行30萬員工持股計劃的破綻,那就是用國家與股民的錢為自我激勵制度埋單。 請看報道:目前建行的全流通H股共有2247億股,市值7594億元,如以2%計算,則建行員工會在市場中購入約44.94億股,市值約151.88億港元(156億元),以建行30萬名員工計算,每人可以認購市值約5.2萬元的建行股份。建行將成立員工持股基金,委托香港的中介機構從二級市場現金購買建行股票。建行將向基金撥出專項資金,作為員工購股津貼。員工持股總量將占建行總股本1%-2%左右,按建行目前的股價計算,涉及市值最高達156億元。 “由于大手買入通常會有一個低于市價的折扣,實際上員工購股會享有雙重折扣,一是大手買入折扣,二是建行員工持股基金給予的補貼。由于這是激勵政策,故每名員工可認購的股數,將與其職務級別、績效及工齡掛鉤,不同的級別也會有不同的禁售期限制!苯ㄐ惺紫攧展冽嬓闵f。 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建行員工自己出錢通過人民幣換港幣的形式集體從香港市場上買H股,實際上隱藏著利用國家資金謀本單位之利的“密碼”。這個“密碼”在哪里呢? 一是大手買入折扣,二是建行員工持股基金給予的補貼。“大手買入通常會有一個低于市價的折扣”,這在香港市場上確實行得通,但是哪一個持大股的愿意折價賣呢?除非建行效益下降,持大股的人對建行失去信心,才會低價出售。 最關鍵的是:建行員工持股基金給予的補貼。補貼的資金來源在哪?建行可能會說“我行自己出”,關鍵就在這里。就上市公司來說,只有公積金、公益金、利潤,但是這屬于全體股東。目前國有股占主導地位,這實際上用國有股東本來就有的公積金、公益金、利潤,謀員工的私利。同樣道理,也是用H股股東的權益,謀建行員工的私利。不僅如此,與“職務級別、績效及工齡掛鉤”,實際是與官位掛鉤,官越大,享受的補貼越多! 這里,讓我們看到一個國企不向國家上交利潤、轉而謀取私利的典型計劃。如果大型國企都如此慷13億人民之慨換取自己的股權,那不是獨立王國、不是產權不清,又是什么? 建行是通過剝離不良資產在香港上市的,已經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例如,在鄭百文事件中,建行鄭州分行20億元貸款收不回來,這是1998年的事情。而最近,建行又陷入新豐電廠泥潭,直接向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提供貸款31.35億元人民幣。 所以,建行目前急需要做的,不是員工持股,而是賺錢,彌補歷史舊賬,以及正在形成中的風險貸款。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