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企業自主創新技術產權:何去何從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 14:16 《產權市場》
張慧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自主創新作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不僅是在現代經濟中企業的生存發展大計,也是一國在全球化競爭中要取得一席之地的必由之路,是國家強盛的戰略選擇。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口號,一段時間以來,激動人心。自主創新不僅是企業生存需要和發展必然,而且國家也已從科技政策、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等等方面給與鼓勵支持。但是,什么是自主創新技術產權,自主創新技術產權歸誰所有,該由誰肩負起這個使命,并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束縛和制約企業自主創新的活力和動力,使企業寂寞而漫長的自主創新之路,將更加難行。 什么是自主創新技術產權 自主創新是從技術創新的組織方式角度劃分的,以區別于模仿創新、引進創新、協同創新和外部創新等創新方式。自主創新要求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獨自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各項活動,完成創新活動的過程。由此可見,自主創新要求創新主體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技術研發、市場開發等一系列工作,因此對創新主體的要求較高。它首先要求企業自主開發和擁有具有領先性的核心技術或主導技術與市場開發的率先性。以實現技術成果的獨占性。要實現企業的自主創新,必須明確企業的技術產權,明確由誰出資(資金和技術),由誰享有自主創新的收益,否則,企業就沒有激勵去進行創新活動。 因此,自主創新技術產權,主要是指自主創新的成果所有權和以專利權轉讓、以技術成果投資、以及風險投資等所形成的產權。簡單的說,就是由自主創新投入所引起的成果的歸屬權,自主創新的投入與產出之間權利、利益分配關系的體現。這意味著技術產權首先要貨幣化,以實現其可量化與可分割與分配、交易,即實現其商品化與資本化。 企業自主創新技術產權歸屬問題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發揮各類企業的創新活力。這是因為,創新,不僅關系企業自身的生存發展,也關系國家競爭力的提高;不僅是國有企業,也是其他所有企業的必然選擇。從國家的高度提出來,說明政府對自主創新的主體的認識,已經轉變到微觀主體上來,這與長期以來偏向研究機構、科研院所及高等學校的的做法相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對于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的問題,國內學術界、企業界幾乎都集中在創新的模式、創新的動力機制等等問題上,對于創新的主體的技術產問題,卻極少考慮。其實,作為創新主體本身技術產權問題,直接關系著自主創新的動力。此問題不解決,會大大影響甚至阻礙這一類企業的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和活力。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技術創新的研究在西方雖然由來已久,但在中國受到關注,卻是近幾年的事情;另一方面,在西方由于明確了“私”權,對于產權問題的“公”與“私”自然就已經明晰,除了公共領域,企業都是“私”的——而且由于西方的企業股份制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這個私的企業,其內部的產權卻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產權的資本化也不成問題。 從以上意義上講,國有企業的自主創新技術產權歸屬問題,因為是國有的,就是全民所有的,就是“公”的。其實恰恰相反,因為其投資主體是單一的國有資產,沒有涉及到利益分配的問題,實質是“單一的產權主體”。對于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問題也相對簡單多了。R&D的投入由國家來出,收益也歸國有,創新的經費與人力資本的投資有專門的渠道,,所以從理論上講,其自主創新應該始終不乏動力。據統計,以往政府對企業科技投資的90%都是投往國有企業的。但是由于產權主體的事實上的缺位,國有企業的自主創新問題,并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公有產權與私有產權既不是截然分開、毫無聯系的兩個封閉體系,也不是絕對對立、經緯分明的兩個獨立板塊,二者之間有千絲萬縷的復雜聯系,并且存在著一個相當寬闊的中間地帶。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我國現在經過改制的大型企業,無不是在政府的推動下,順應時代潮流,響應政府號召,充當改革的急先鋒和試驗田,一路發展而來。這樣的企業,不僅是我國經濟的中堅力量,而且對于按照“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思路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而言,也起了示范作用。 然而,對于具有多元投資主體,也就是產權多元化的企業來說,自主創新的問題遠遠不像單一投資主體的國有企業。由于其內部的產權主體利益的多元化,特別是具有外資參股、控股的企業,自主創新技術產權該如何界定,確實是一個現實的大問題。不同的產權主體,由于目標函數的不一致,對于技術創新的認識和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是不同的,這不僅關乎技術創新的收益歸誰所有,還關乎技術創新過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的問題,最重要的,關系到技術創新的動力源問題。 目前,多元投資主體企業普遍存在著產權不清的問題。產權明晰是一個有效的企業制度,從微觀上講,我國的一些企業還存在產權模糊現象。因為在現代市場法則下,自主創新還存在著極大風險性、競爭的激烈性,它需要的是權責明確的產權機制、完善的出資人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勵機制。產權制度不明晰,自主創新的動力勢必不足。對于有自主研發機構的企業,研發資金的投入大,風險高,以及由產權制約的技術產權的不明晰,影響自主創新的效果。 從宏觀上看,由于沒有規范的產權制度安排以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我國還存在科研與經濟結合不緊密,科研成果轉化難,企業缺乏科研成果的來源渠道等問題。以往的思路,是政府把有限的研發資金大量的投入到專門的研究機構,而所得收益大部分歸國家所有,科研人員激勵不足,創新的熱情自然不足,更不要提創新后的成果轉化。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又缺乏“產、學、研”結合的平臺,導致出現以上問題。 1999年12月28日,上海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技術產權交易所以來,全國建立了不少技術產權交易所,為技術產權的交易提供了更大、更寬廣的平臺。這對于多元投資主體企業是一個福音,據上海技術產權交易所的消息,上半年多元投資企業技術產權的交易量占比較大。但目前我國技術產權還是以非標準化合約的形式進行的。由于企業是千差萬別的,技術產權的每一筆交易的內容也就互不相同,需要交易參與者花費大量的精力來對不同的交易內容進行比較和鑒別。這種非標準化的交易不但周期長、成本高,影響了市場的流動性,還削弱了交易市場功能的發揮,影響了市場本身的發展。 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技術產權關鍵在政府 企業的自主創新技術產權,政府應該是一個最基本的推動力量。在許多領域政府要有所作為。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產業及科技政策,加快建立支持技術創新的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科技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從R&D經費結構來源來看,主要由兩種模式,一種是OECD國家(除日本),其科研經費來源中企業大約占60%左右,政府占30%;另一種是日韓模式,即科研經費來源中企業大約占74%,政府占大約20%。兩者相比較,日韓模式的絕大部分經費來源于企業,說明他們的企業更加重視研發和創新。我國的經費來源結構還在發展之中,現在處于OECD國家的比例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企業更加重視研發力量的培養,使得我國的企業在經費來源中的結構不斷提高,未來還有很高的上升空間。 其次,在技術產業化過程中,政府應該針對我們現有的技術交易所的問題,完善其制度,使其成為公開、公平的技術市場,給予技術交易稅收優惠,為技術入股等提供具體有效的政策保障。還要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技術產權交易的非標準化,要積極推進技術產權交易合約的標準化,以利于其進一步的資本化,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 今年2月26日,國務院發布的《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中已經做出了明確規定,國家對企業消化吸收再創新給予政策支持。 這對走“消化、吸收、模仿、創新”之路的多元產權企業來說,無疑是個極大的鼓舞。要把《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政策進一步細化并落到實處,切實落實政府采購向自主技術產品傾斜的政策。這是多元投資主體的企業的福音,也是自主創新技術產權的歷史機遇。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博士生)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