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城市商業銀行:民資外資最后的晚餐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3:37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林風 平手!截止2005年末,11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統計數據顯示,外資股及民營股分別占比14.33%和12.07%。 上風!而從115家城市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看,民營資本占有優勢。外資股、民營資本股分別占比4.17%、29.42%,民營資本占比僅次于國有控股企業法人股。 但到年底,這個優勢是否仍然能保持尚不得而知,因為資料顯示,外資在城商行攻城略地的意圖自2005年以來就很明顯。而且,有消息稱,中國銀監會正在研究是否放松對外資入股境內銀行的限制,相關決定將在12月份中國向外資全面開放銀行業之前公布。 和時間賽跑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總體資本充足率不到2%,大多數遠遠不足8%,而按照銀行業監管部門要求,2007年1月1日前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8%,否則將限制業務發展和市場擴張。 2006年7月25日,中國銀監會宣布成立由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擔任組長的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就銀行業監管的相關問題開展研究。 在這之前,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也表示,如果部分城商行在2007年不能達到8%的資本充足率標準,并且失去地方政府的支持,將被勒令退市。面臨4個月的期限,城商行注定要進行一場和時間的賽跑。 外資加緊攻城略地 截至2005年底,共有10家境外金融機構以及國際金融公司先后與上海、南京、西安、濟南、北京、杭州、南充、天津、寧波共9家城市商業銀行實現戰略合作。 2006年外資和城商行的接觸也與日俱增。截至目前,已經有大連、重慶、長沙、武漢、南昌、沈陽等10多家城商行正積極與外資銀行進行洽談,有的銀行已達成合作意向。 今年4月,杭州市商業銀行與澳洲聯邦銀行簽署了合作協議。澳洲銀行將斥資6.25億元人民幣獲取杭州市商業銀行19.9%的股權,距國家規定持股比例上限20%僅一步之遙。而在2004年11月,銀監會已經批準澳洲聯邦銀行購入濟南市商業銀行11%股權的交易,且前者有權在2008年5月將所持股份增至20%。 從其接觸的對象看,外資首先看中的是那些地處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市場潛力巨大的城商行。在內地城市也基本挑選省會城市下手。尤其民營經濟發達,中小企業眾多的浙江成為外資、民資角力的重要區域。 資料顯示,從2003年開始,包括杭州、溫州、寧波在內的浙江8家城市商業銀行,通過增資擴股已經基本完成了民營資本進入的過程,并且民營股均超過政府股,相應吸納的民間資本達到30億元之巨。 誰是最后勝者 對于民資、外資進軍城商行的立場,監管層一直在表明公平對待的態度。銀監會副主席蔣定之在博鰲論壇上表示,在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問題上,在政策上對中資和外資是平等對待的,目前國內民營資本進入中國銀行業并不存在法律障礙和政策歧視。2006年6月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表示,在資本準入上,銀監會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積極參與有關銀行業機構的重組改造。至于有的銀行目前沒有民營資本,那是市場的選擇,而不是法律上的障礙。 誰能在城商行跑馬圈地中獲勝呢?業內人士認為,不管是資金還是在管理經驗方面,民營資本都相對處于劣勢。正如銀監會高層提出的,銀行重在引“智”,而不僅僅是引“資”。 唐雙寧日前也表示,對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總的態度是:區分兩種準入,歡迎民營資本,防止關聯交易,審慎設立機構。他提出要堅持所有權經營權分離,嚴格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只有精通銀行經營管理的專業人士才能擔任銀行業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而不是民營資本的所有者當然的就成為高級管理人員。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金融企業過度引入外資,容易造成中國經濟控制權的丟失,危及國家金融安全。而且引入外資并不一定是改善金融企業治理結構、提高金融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法寶。 各方爭論并不能阻撓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而在這場民資、外資角力城商行的競爭中,誰會成為最后的勝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見分曉。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