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葉檀:國有商業銀行市場化或被紅頂壓垮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11:58 每日經濟新聞
國有商業銀行最近的換帥行動激起一片責難。評論者認定,這一行為顯示了國有商業銀行背后占支配地位的行政邏輯,這一邏輯離市場化十萬八千里。
對于國有商業銀行非市場化的指責起自上世紀90年代銀行改革之初,當時,謝平等人撰文強調指出央行獨立的重要性,其中包括給予銀行市場身份所必須的資金支配、市場利率與人事權。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在利率的浮動、與資金使用權方面雖然在一定范圍內略有松動,商業銀行勉強可以戴著鐐銬舞蹈,但人事權卻未見松動,銀行家難以脫下官服變身徹底的市場人物。
近日,從建行行長常振明調任中信集團總經理開始,國有商業銀行高層開始系列換防。截至8月7日,國有商業銀行副行長一級人物有12位已調動,地方商業銀行尚不包括在內。作為商業銀行,尤其是已上市或者擬上市的商業銀行,高管如此集團軍換防式的大調動,無論如何不能以市場二字概括。
由此,可以反推出的結論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到目前為止,離市場化的目標還差之萬里,這些高管的確切身份是政府官員,而不是市場土壤中培養出來的銀行家,借助股份制改革、通過上市實現產權多元化并不必然導致銀行市場化———上市產生的硬約束主要表現在財務報表、薪酬水平與國際接軌上,而不是公司治理結構與高管的任命上。國內外的投資者之所以能夠低價購買到中國上市銀行的股票,無非是諸如此類的政策風險讓他們得到了溢價。
由于銀行改革事關大局,決策層一直在市場化與穩定之間謹慎求取平衡。在很多時候,這種平衡往往表現為市場對于行政權力的退讓。
市場退讓總是有充足的理由。比如,此次國有商業銀行大面積換防,既是加強內控機制的需要———
讓我們回想一下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強行實施的輪休與換崗制度,是如何發揮神效讓高山案等數起嚴重案件曝光,就可以知道在非市場化的金融機構內部強迫換防的重要性;而目前經濟過熱屢調難降,被迫頻頻動用行政之手,必然導致用強硬的行政之手對付過熱首禍的信貸擴張,這樣才能保證傳導機制不發生大的偏差。另外,高管任期已到、年齡已到都是說得過去的換防理由。
如果我們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理解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內商業銀行,換防行動就顯得順理成章。從這個角度來說,國有商業銀行的本質并沒有變,與其把它們視作互相競爭的商業機構,不如把它們視為互通有無、互援互助、共享壟斷利潤的友軍來得更為恰當。所以,此次換防外界如臨大敵,內部卻是波瀾不驚,也就在情理之中。
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國有商業銀行高管的換防存在的價值。但正因為理解,我們更反對在銀行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之前,掛羊頭賣狗肉式的將國內銀行高管的年薪向國際銀行家的高薪看齊,反對作為國有商業銀行職工的全員持股計劃。
在這樣的形勢下,筆者對“勝利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化前景持謹慎的悲觀態度。
目前銀行的市場化受到行政化的人事任命制度與多目標的行政性貨幣政策的雙重擠壓,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證明銀行業的改革方向有可能指向虛有其表的產權結構多元化、金融市場向外資開放、金融工具創新,以及在按照嚴格的行政等級序列進行利益分配上,對銀行而言最為關鍵的、中國金融改革決策層念茲在茲的“公司治理結構改革”上,卻至今難以落子。目前沿用的換防制度將固化銀行高管“紅頂化”現象,按照其出身路徑,這些“紅頂銀行家”大概更容易成為半心半意的市場人士。
在金融行業之門即將向外資大開之際,以“紅頂銀行家”大換防進行競爭前的熱身,恐怕國有商業銀行本來就發育不良的市場化因素,將更加捉襟見肘。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