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農行改革:應該理直氣壯立足城市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02:02 第一財經日報
何志成 近來,農業銀行(下稱“農行”)的股份制改革之爭,已經從確立怎樣的現代銀行治理模式,演變為對農行的重新定性或定位的問題,也就是說,對農行股份制改革的爭論焦點已經不是要不要改,什么時間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問題了,而是必須首先解決農行是主要服務于農村的商業銀行,還是按市場選擇經營的商業銀行。這似乎是應時之題,因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有統帥農村金融的國有銀行,實現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輸血”作用。 市場化的結果是金融主體城市化 在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歷史大潮中,農行選擇從政策性銀行到專業銀行,再從專業銀行開始向商業銀行轉變,這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金融體制改革的大方向決定了國有金融必須走市場化之路,而市場化的結果必然是金融主體城市化,農行也不能例外。 為什么從農村金融中脫胎而生的農行也要走城市化或市場化之路?為了生存。且不說面對外資金融就要開始的激烈競爭,就是面對十余家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競爭,不走市場化之路,就只能選擇消亡。因為現代金融的本質已經不是“抽血與輸血”的關系,現代金融的業務重心也不是簡單的存款與貸款,現代金融的本質是:怎樣將大量的信息資源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轉變為現實生產力。這不僅是指現代金融已經出現了虛擬金融和實體金融的分化,而虛擬金融是完全建立在(最優、最快)信息處理的分析和決策之上的,更是指: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實體金融,也離不開對信息資源的依賴。在現代社會,99%以上的信息都產生在城市,傳播在城市,要將這些信息轉變為生產力,也大都體現在大城市,體現在最高層次的超大型金融機構的最高層。這就是為什么銀行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地“扎堆”于城市,特別是超大城市的原因。 中國金融不僅要在封閉保護的條件下掙錢,而且要在國際化、全球化、信息化,充分自由的、完全市場化的競爭中掙錢,所以必須完成現代金融治理結構的轉變——進行股份制改革,這個改革的目的不是股份制,而是通過股份制引進國際金融巨頭或現代金融的管理理念,迅速縮小與世界先進金融的差距,形成最大量、最集中、最快速、最準確地處理信息和實現信息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在這個水平上與外資金融展開同場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國有銀行業或掌握著絕大部分國家金融資源的超大型國有銀行必須堅守城市舞臺,組成聯合艦隊,應對外資金融的競爭。 靠商業金融“反哺”農村不現實 再來看農行的歷史定位。我們的思路不應該局限于農行與農村金融的關系,更不應該將一家正在轉變中的商業銀行退回到純粹服務農村的政策性銀行,農行應該理直氣壯地立足城市,并通過城市經營帶動農村、服務農村,成為在經營領域跨度最大,能夠實現城鄉聯動的全方位商業銀行。 但現實的問題是,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而現在的農村金融的確力所不及。于是,人們很自然地想到農行,想到農行這幾年的農業貸款似乎越來越少。回答這個問題也要分兩步。首先,農村金融機構是不是少了?其實,現在定位于或部分定位于服務農村的金融機構不少,農發行、農行、農信社,性質恰好覆蓋了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及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現在又多了一個“為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基礎性金融服務”的郵儲銀行。有這樣強大的組合,基本鄉鄉(甚至大村)都有機構,為什么大家仍然認為,我國的農村金融服務效果很不理想?一方面,必須承認農村金融服務的組織仍然存在缺陷,沒有為農村和農民服務好,但更本質的原因,是農村金融本身就是機會很少,利潤很低,在信息傳播鏈上處在最“末梢”,所以只能是低層次的市場化,是以服務(不是經營)為主的市場化;另一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解決所謂“抽血與輸血”的關系問題。從農村抽血或農村資金流向城市是世界性的問題,靠商業金融去“反哺”農村是不現實的。純粹的農業就是不賺錢,而且還不能讓它賺大錢,在利潤率很低的農業中,金融業再摻和進去分一層,農產品將徹底失去競爭力;進一步分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農村金融機構增加貸款,而項目呢?為什么農村貧窮,農業項目都是“烏龜殼”,這不是想不想貸的問題,而是貸了必然爛賬多的問題。不僅中國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怎么辦?只有靠國家的財政轉移支付。從金融業的角度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金融服務,不僅是農行的責任,而應是中國所有金融部門和銀行業的責任,農行只是其中更直接、更便利、更有用武之地的力量而已。 說明問題還得依靠數據。據經合組織統計,發達國家2005年對農業的各種補貼高達2225億歐元,占農業收入的29%,補助的水平在10年中維持穩定。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補貼絕大部分是直接補貼到農民手中的。其中歐盟對農業生產者的補貼占農業收入的32%(2004年為33%),澳大利亞占5%,美國占16%,日本、挪威和瑞士則分別高達56%、64%和68%。最有意思的是,新農村運動的發源地韓國補貼比美日都高,為63%。這些補貼仍然僅僅是用于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出口補貼、增加別國農產品進口關稅和國內生產補貼的財政投入,其他針對農村的財政投入還沒有包括。 效益好,“反哺”能力才更強 從金融角度講,銀行服務農村和針對農業的項目是有國家貼息的,有政策性銀行的由政策性銀行承辦,沒有政策性銀行的國家,商業銀行也可以承辦,有的國家甚至要求無論什么銀行都必須有一定比例的農業貸款項目,虧了國家補。道理在于:完全依靠行政力量迫使農村資金循環在農村是不現實的,反哺農村的資金只能來自于國家,而國家之所以能有更多的錢支持農業,幫助農民,那是因為國家在城市收了更多的稅,是因為城市借了農村的錢賺了大錢,所以城市必須反哺農村。換句話說,城市“借用”農村的資金越多,產生的利潤越多,對農村的反哺能力才越強。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良性循環”。 農行怎樣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怎樣定位為農業和農村服務?首先必須明確,農行是國家金融體系中實現城市—鄉村資金良性流動的主要橋梁,是將國家從農村“借入”的資金在城市實現增值性經營的主要機構。同時,像其他金融機構一樣,農行要適度承擔政策性金融業務,主要承擔大型支農項目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貼息貸款,起到一定的“輸血管”作用。總之,衡量農業銀行對農業的貢獻,不僅要看貸款中的農業比重,更主要的是看整體效益,看給國家增加了多少反哺農村的實力。(作者為中國農業銀行總行營業部高級經濟師)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