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結果怎樣,銀聯在跨行查詢收費的這場風波中都是個失敗者。
在強征跨行查詢費第41天的時候,央行、銀監會專門召集各家商業銀行和銀聯相關負責人,討論這個引發社會強烈反響的問題。盡管當天并沒有公布結果,但已經有消息傳出,“跨行查詢收費有可能被叫停”。
如果真的被叫停,可以想象銀聯的尷尬和落寞;即使未被叫停,人們的質疑和積怨也會紛至沓來。這一次,銀聯的處境真是“相當難受”。
讓銀聯難受的事情最近可謂是接二連三。在此之前,他們同樣醞釀已久的叫停“雙幣卡”計劃剛見諸報端就招來“噓”聲一片。
“我們是在與國際接軌”、“我們是為了保護民族品牌”,銀聯每次的申辯似乎都堂而皇之、擲地有聲,但卻難以服眾。收費是與國際接軌了,但是服務呢?有哪一家銀行敢問心無愧地說自己的服務達到了國際標準?
同樣沒做到與國際接軌之處在于,直到現在,沒有任何來自銀聯的聲音告訴公眾每次跨行收費的3毛錢到底是如何計算出來的,而這些錢將用在何處就更不得而知了。倒是有一些不知代表何方利益的學者、專家跳將出來說“錢收少了”,而這些同樣缺乏數字依據的說法非但沒有幫上銀聯什么忙,倒是加重了上億消費者的反感。
而我們通過公開數據可以算出的賬是:截至2005年底,銀聯卡發卡量累計達到5.5億張。如果按每張卡每月跨行查詢1次、每年查詢12次來簡單估算,消費者每年要為跨行查詢支付19.8億元。這些錢,已經遠遠超過了銀聯成立之初16.5億元的注冊資本金。
相比較“與國際接軌”而言,“保護民族品牌”似乎是一個更不靠譜的理由,據說銀聯最初得以成立和之后屢屢獲得“超常規發展”機會的重要理由是為了抗衡某某著名組織,而現在看來,抗衡無從談起,銀聯利用壟斷地位所進行的種種非市場行為,確實讓自己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與某某著名組織同樣高的上榜率,可惜的是,人家上的是“紅”榜,銀聯這個榜上得可是有點難受!
商報記者 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