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銀行 > 正文
 

在抗議聲中收斂的美國ATM收費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2日 13:02 南都周刊

  特約記者 洪浩 美國紐約報道

  讓美國人一直引以為榮的是,世界上第一臺機械自動取款機是一位名叫斯姆建(Luther George Simjian)的美國人發明的。不過直到1980年代起,ATM才在美國銀行中真正流行起來,早期的ATM一般只是大銀行才擁有,而且僅限于本銀行客戶使用,每用一次,銀行只向客戶收取0.25美元。1980年代中期,ATM得到普及,全國范圍內安裝了36萬多臺取款機,幾
乎所有銀行都已開展了為客戶提供自動取款服務。

  由于美國銀行都是從地方銀行起家的,即使是大銀行,也只是在東部、西部、中部各自為陣,每個銀行覆蓋的區域有限,為了方便用戶在不同地區出差、旅游時提取現金,銀行間開始了跨行ATM服務業務,此時,本行用戶使用ATM已經基本上不再被收取費用,而跨行服務收費卻逐年增長,這一現象到2001年達到最高峰。

  根據美國銀行業的統計數字,2001年,美國所有銀行收取用戶的跨行ATM服務費達到平均每次2.86美元,每年,銀行業以此而增加的收入達到30億美元。一般說來,在銀行門口、超市附近、鬧事街口的ATM收費較低,在1美元左右,而在一些旅游場所,特別是酒吧、賭場、夜總會等娛樂場所,ATM的平均費用則達到4美元,最高的可以達到10美元。

  美國銀行的跨行ATM費用包括兩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從一開始引進跨行提款業務時就存在了,即銀行之間進行結算的成本,稱為跨行費(Foreign fee),由用戶銀行支付給非用戶銀行,再由ATM轉嫁到用戶頭上,實際上是用戶償還了自己銀行的轉賬費。

  1996年4月,美國銀行業的業界內部網絡管理系統通過一項政策,允許成員銀行在非本行客戶使用ATM時,另外收取一種附加費(Surcharge),這個費用根本不關系到銀行間的轉賬,其目的就是赤裸裸地從消費者身上牟取利益。用戶在償還自己銀行的轉賬費的同時,還要支付非用戶銀行的服務費,跨行使用ATM被雙重收費,難怪美國人戲謔地稱,ATM不再是自動取款機(Automated teller machines),而是“總是拿錢機”(Always Take Money)。

  持續增長的ATM跨行費用中,最主要的增長點就是這個附加費,在同一項業界統計中顯示,2001年的平均費用2.86美元中,跨行費占了1.39美元,而附加費則達到1.47美元,超過了真正意義的跨行手續費。

  費用的不斷上升,勢必引起消費者的反對,人們認為,使用ATM實際上應該是降低了銀行運作成本,因為用戶不必進到銀行門市內麻煩出納員了。從銀行開始征收附加費的那一天起,美國消費者就再也不堪忍受,民眾開始向銀行業抗議,向政府部門表示不滿。1999年,國會議員散德斯率先向國會提出議案,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取締跨行ATM的附加費。與此同時,舊金山、洛杉磯、紐約等城市,以及依阿華、康涅狄格、阿肯薩斯州等地方政府,先后通過了市一級和州一級的地方法律,要求各銀行在本地區不得收取附加費。

  抗議者的另一個理由是,ATM附加費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且不利于銀行業之間的競爭,使之容易形成大銀行的壟斷。大銀行靠著其分支廣泛,羽翼眾多,強行征收附加費,使小型社區銀行的用戶傾向于將賬戶轉到大銀行,而使得小銀行失去立足之地。

  但銀行也并沒有閑著,美國大銀行通過業界的游說組織,向聯邦政府施壓,并于2000年取得重大成果。美國聯邦法庭通過判決,勒令地方政府停止取締跨行附加費的議案。聯邦現金管理局甚至更進一步,制訂了法規,廢除了地方法令,并宣布地方政府不得行使權力干擾全國性銀行(大銀行)的商業活動。

  當然,消費者的斗爭并沒有停止,人們組成各種民間請愿團體,通過互聯網發出更強的抗議聲,并號召更多的普通百姓直接打電話給所屬地區的國會議員,希望為上述裁決翻案。這些組織認為,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代表當地居民的利益,那么將來,一旦

信用卡公司、保險公司、房屋貸款機構等金融企業,強行增加各種費用而為所欲為,誰來替老百姓說話呢?

  盡管這場斗爭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但銀行業近幾年的一些措施,已經表明他們開始有所收斂。2005年的銀行業調查顯示,跨行ATM服務費已經從2001年的平均2.86美元降低到1.60美元;另外,19%的美國銀行已經取消了附加費,雖然這其中主要是社區小型銀行通過聯盟而互相達成協議,但這也比2004年的11%進步了許多。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