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美國瘦身的中國副作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4日 03:26 第一財經日報 | |||||||||
程實 管仲有言:“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矛盾雙方相互轉化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 在經歷了一波轟轟烈烈的并購浪潮之后,美國銀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銀行業在過去10年里度過了一段無可比擬的幸福時光:新世紀到來后,連續5年的創紀錄增長譜寫了一幕令人瞠目的金融神話,而2005年美國銀行業的資本回報率更是達到了60年的歷史峰點。這種近似瘋狂的增長勢頭,顯然不可能長期持續。一系列推動美國銀行業做大做強的利好因素正在無形中趨向弱化,抑制并購野心、減少海外擴張、提高信貸門檻很可能將成為美國銀行業穩健前行的全新關鍵詞。 海外并購的規模擴大和國內信貸的迅猛增長,逐漸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在巴塞爾協議3月30日被美聯儲批準通過之后,監管者和銀行家在5月16日進行了第一次會晤,并將在5月25日和6月5日進行后兩次會晤,就具體條款的執行問題展開討論和協商,巴塞爾協議對美國銀行的海外分支施加何種影響,顯然是一個爭議較大的話題。在無力干涉他國金融監管主權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強國內監管,并限制海外并購的過快發展成為了美國監管層規避風險的不二選擇。 與此同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5月18日呼吁銀行業更加謹慎地處理按揭業務,這種實際意義上的“道義宣告”,作為監管手段的一種,暗示著監管層對銀行業信貸膨脹的不滿。可以想見,如果這種“道義宣告”沒有帶來有效的警示作用,監管層將會用更加實際和直接的方法提高信貸門檻。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監管層正在用“善意提示、穩步收緊”的調控策略抑制銀行業的過度做大。 通貨膨脹的溫和、貨幣政策的穩定一直是銀行業擴張的金融溫床,但國際商品價格的巨幅波動與美聯儲調控目標的趨向模糊讓整個金融環境變得多變起來,銀行并購的規模效應在這種暗礁潛藏的復雜環境中很難得以彰顯。更值得注意的是,房市的繁榮作為美國銀行業做大的根本動力正在逐步削弱,美國商務部5月16日的最新報告顯示,經歷了5年高熱增長的美國房地產市場如今已鼎盛不再,4月份美國的新建住房開工量以季節調整后的年率計算為184.9萬套,降到了17個月以來最低水平。按揭信貸的風險構成受房市蕭條影響會顯著惡化,這種直面而來的“內憂”不僅會沖淡美國銀行業海外擴張的沖動、更會減弱其進行并購操作的資本實力。 由于美國各大銀行在中國銀行業引入戰略投資者環節中扮演著不容小覷的重要角色,美國“瘦身”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中國副作用。這種副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準備引入戰略投資者的中資銀行而言,美國銀行業抑制海外擴張的謹慎姿態會減小競爭激烈度,給引入過程帶來曲高和寡的尷尬;二是對于已經引入美資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的中資銀行而言,美方在“瘦身”過程中對中國市場的無奈忽視,很可能會降低管理協同效應,給經驗學習過程帶來同床異夢的窘境。 正像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家》中一篇名為“America's banking boom:Timetoloseweight?(美國銀行繁榮:是時候減肥了嗎?)”的文章所言:在瘦身浪潮可能到來的背景之下,“美國的銀行家們需要更多地關注他們自己,而不是他們覬覦的其他市場。”這種重心偏移很可能會給中資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引智”目標的實現帶來負面影響,并給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順利前行帶來預期之外的不確定因素。對此保有未雨綢繆的審慎姿態不失為防微杜漸的理性選擇。(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