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失手廣發行:是誰的勝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1日 08:59 每日經濟新聞 | |||||||||
葉檀 躊躇滿志的花旗銀行在現實面前碰了壁。據報道,他們試圖繞過外資對內資銀行控股比例規定的努力暫時失敗———中國銀監會在發給廣東省政府一個落款日期為4月18日的公函里稱:要嚴守國家關于外資入股銀行業的上限要求。這與4月份銀監會仍在研究的表示大相徑庭。
這可以視作本土經濟力量與民間輿論的勝利。當初,花旗以29.3億美元獲得廣發行45%股權一案似乎塵埃落定,不料引爆一輪有關喪失國家金融主導權與銀行資產賤賣的大爭論。此次廣發行收購案果真難產,說明那些擔憂國家經濟命脈失手于他人的利益維護者占得上風。 筆者當初堅決反對花旗收購,其理由正在于此。經濟主權在目前的世界仍然是不可忽視的現實存在,而在出售過程中種種操縱價格的嫌疑也令人疑竇叢生。并且,對嫁接幾家國際大金融機構就能獲得本土的現代化金融機構的美夢,筆者一直以為根本就是迷夢。就連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先生也不得不承認,市場換不來技術———難道中國的金融機構不是國企,可以超然于本土的制度限制之上特立獨行? 但是,花旗收購廣發行的暫時失利,卻也讓人頓生勝利之后的空虛。一個沒有后續措施的治療方案不是完整的方案,勝利也就不那么痛快,甚至不能稱之為一場勝利。 回過頭來,我們還得面對一條不可知的荊棘之路。沒有上帝之手為我們摘下荊棘上的刺。 廣發行本身所遭遇的嚴重資金困境原因何在?地方政府的行政指令性貸款責無可綰,而這些惡劣仍在各地重復上演,民間入股者也成為近黑者中的一族,惡性貸款事件層出不窮。特別是,近期深發展案件離奇反復;金融機構發生一系列內外勾結的匯票欺詐案,動輒數億元,似在提醒我們,到目前為止,在某種程度上某些銀行本身仍是一個吞噬社會財富的黑洞。 要多謝股市信息的相對公開,這使我們可以了解,在無盡的利益輸送中,銀行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類似于南方摩托股權質押與中國工商銀行株洲市分行之間扯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比比皆是,這兩年銀行又自愿搭上房地產之船,往泡沫之海中疾駛。可以說,那些自愿上公司當的銀行內鬼們一日不除,金融機構就一天不會安全。吳敬璉先生所說銀行最大的不安全來自制度、我國金融風險主要來自銀行系統內部,確是如此。 除不掉金融機構的制度性荊棘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問題是,即便此次花旗未能如愿收購成功,本土最有活力的民間經濟機構也不會因此晉升,獲得參與金融游戲的資格。筆者早已撰文指出,所謂在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問題上,政策對中資和外資平等對待、一視同仁,目前國內民營資本進入中國銀行業不存在法律障礙和政策歧視的說法,不過是動聽的概念游戲,當不得真。銀監會及有關決策機構屢屢強調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不是引資是引智,看來,在某些人眼里,國內投資者智商有限。 因此,中國的金融市場仍然是外資金融機構之間、外資金融機構與國有金融機構之間、外資金融機構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重重博弈。如果中國的內生民間經濟機構永遠是二等公民,那么,所謂的反復博弈不過是強權者的利益交換游戲,無法培育出競爭土壤,長此以往,國內金融機構最終恐怕難逃被外部競爭者取代的命運。 花旗失去到手的鴨子,是否就捍衛了銀監會政策的尊嚴,應該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花旗、美林和高盛針對建行2005年度業績報告的透明度質疑是否與此事有關,新一輪招標將如何進行,一切還都是未知數。最樂觀的看法是,花旗從當初輕易突破的政策底線前被迫回撤,起碼說明政府與國內金融機構尚未忘卻最后的防守底線。希望這不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