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yè)如何化解流動性困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8日 02:08 第一財經日報 | |||||||||
郭田勇 商業(yè)銀行的最基本業(yè)務就是吸收存款,發(fā)放貸款。但銀行又不能把所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來發(fā)放貸款,而必須保有一部分貨幣資金或變現能力很強的資產,以備客戶提款和銀行對外支付的需要。所謂流動性,就是指這部分貨幣資金和變現能力很強的資產。從構成上看,它主要包括銀行的庫存現金、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在貨幣市場上的投資;從數量
我們知道,流動性、安全性、贏利性是現代商業(yè)銀行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而其中,流動性又是安全性和贏利性的前提:流動資產過少會使銀行經營的安全性失去保障,而流動性過多又會降低銀行的贏利水平。因此在經營中,商業(yè)銀行須保持適度的流動性。 當前銀行業(yè)流動性過多 從歷史上看,由于短缺經濟和資金匱乏,我國銀行業(yè)曾經長期處于流動性緊張的狀況。上世紀90年代初,筆者在基層人民銀行從事電子聯行資金清算工作時,曾多次遇到當地商業(yè)銀行請我們幫助催收異地來賬資金的情況,有的銀行在央行存款幾乎為零,正等著用收來的錢應對客戶取款。 但近幾年,隨著我國買方市場的形成和銀行、企業(yè)投資預算約束的強化,情況發(fā)生了逆轉。統計數字顯示,2000年到2005年,我國銀行業(yè)的存款增長速度持續(xù)高于貸款增長速度,導致銀行存差從2.44萬億元一路增加到9.3萬億元,五年增長3.8倍。銀行業(yè)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則從2000年的4000 億元增加到2004 年的12650億元,盡管央行2005年3月將超額準備金存款年利率由1.62%下調到0.99%,但年底的超額準備金水平仍居高不下,準備金率高達4.17%。銀行業(yè)流動性過剩問題凸現。 如今,過多的流動性使得大量銀行資金在找不到出路的情況下,被迫涌入目前亦很狹小的貨幣市場,導致貨幣市場收益率水平屢創(chuàng)新低,2005年12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yè)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1.72%,比上年同期低0.35個百分點,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1.54%,比上年同期低0.34個百分點,三年期國債收益率僅為2.23%,并出現了和銀行存款利率倒掛的現象,這極大吞噬了銀行業(yè)的利潤。 化解流動性困境的建議 流動性的持續(xù)堆積使得銀行體系蘊涵的系統性風險不斷加大。關于流動性過剩的成因,已有姜建清、楊凱生等業(yè)內人士做過較為深入的剖析,筆者不再贅述。對于如何破解當前的流動性困局,也有不少學者見仁見智。筆者在此僅想著重強調兩點: 第一,銀行業(yè)要切實樹立經營風險的理念,發(fā)掘市場機會,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應當看到,當前的流動性過剩所反映的并不是社會資金總量的供大于求,而是資金供求的結構性失衡。這表現在,一方面不少銀行競相“壘大戶”甚至為此不惜降低貸款標準,另一方面中小企業(yè)融資難問題卻“濤聲依舊”。筆者去年組織的對15個省市520余家中小企業(yè)的問卷調查顯示,認為金融機構不能滿足企業(yè)融資需求的占65%,企業(yè)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感到基本滿意的僅占30%,明確表示不滿意的竟占到47%。時下,商業(yè)銀行正在紛紛改制,受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率的雙重指標約束,惜貸、慎貸傾向愈益嚴重,筆者近期在銀行調研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可貸可不貸則不貸”,這大致反映了當前銀行信貸人員的普遍心態(tài)。 須知,現代商業(yè)銀行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風險管理,換言之,銀行如果不具有承擔風險和配置風險的能力,其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面對流動性困境,銀行業(yè)不能簡單地、消極地回避風險。歷史地看,每每金融業(yè)面臨各方面壓力最大之日,也正是其自身改革調整的最佳之時。當前,我國已取消了銀行對中小企業(yè)貸款的利率上限管制,銀行業(yè)應充分利用這一契機,提高自身風險管理能力和差異化的風險定價水平,充分利用市場機會,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實現業(yè)務結構的轉型。這既是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的現實需要,也是處于WTO后過渡期中國銀行業(yè)的必然選擇。 第二,應考慮恢復統一的債券與回購市場,增強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系。 這里之所以用“恢復”這個詞,是因為1997年以前,我國的債券及回購交易都是統一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進行。1997年為了抑制當時的股市過熱、切斷股市資金來源,管理層決定商業(yè)銀行從交易所撤出,并成立了獨立的銀行間債券市場。 實際上,銀行間債券市場甫一成立就陷入了資金同質性和由此帶來的交易清淡的尷尬,盡管后來做了一些修補(如允許合格的券商、基金入市交易等),但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市場長期處于分割狀態(tài)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交易品種的不同和托管結算制度的差異等諸多問題,既有礙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信號的有效傳導,也使得商業(yè)銀行的投資空間狹小并加劇其流動性困境。 而與銀行流動性過剩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國資本市場卻是資金短缺,以至于從管理層到不少專家學者都在為如何拓寬股市資金來源而大傷腦筋。筆者注意到,新修正的《證券法》已取消了銀行資金進入股市的禁令(將原法中的“禁止銀行資金違規(guī)流入股市”改為“依法拓寬資金入市渠道,禁止違規(guī)資金流入股市”)。 當前,發(fā)展直接融資和股票市場已經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同時,隨著股權分置問題的漸次解決,我國股市日富規(guī)范性、透明度和投資價值。因此,適時合并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打通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連接渠道,鼓勵銀行等合規(guī)資金進入股票市場,既有利于我國直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的長遠發(fā)展,也有助于銀行業(yè)提升利潤空間、走出流動性困境。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建議和措施。比如,通過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等來鼓勵居民消費、投資以分流儲蓄存款;通過改善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建立征信制度等來提高銀行貸款質量;通過創(chuàng)新金融工具、開展基金理財等業(yè)務來增加銀行利潤來源等。這些對于當前解決銀行業(yè)流動性困境也是很重要的,但在不同媒體已被多次述及,本文就不再一一展開了。 (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