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銀行評論 > 正文
 

銀行股改只有一種路徑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7日 03:03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本報評論員

  眾所周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最具政府信用的金融資產。長期以來,擔負著的不僅是城鄉居民數萬億存款的“存管”任務,而且,它還是我國數萬企業直接融資的骨干渠道。因為背靠政府信用,在很多人看來,四大銀行幾乎是沒有風險的。

  但與此同時,熟悉中國銀行業現狀的專家不斷發出警告:由于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式經營,也由于來自外部的行政干預,我國銀行業的運營狀況不容樂觀。更有人士稱,按照國際通行標準,我國四大商業銀行早已“技術性破產”。

  但改革是必須推進的。在今年的全國“兩會”記者招待會上,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剝離后的國有商行1.4萬億不良資產將由中央財政負擔”的表述,無疑是為了宣示財政支持

銀行改革的堅定信心。

  在財政為銀行改革成本買單的前提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如何實行股份制改革、如何對內資外資開放,在2005年出現了一些亟待澄清的疑問。

  首先,國內非公有資本如何參股四大行?是否可以享有和外資同樣的機會?在交行以及建行、中行高調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同時,人們鮮有看到民資進入的跡象。而根據非公經濟“36條”的精神,向外資開放的領域也應同時向民營資本開放。

  看來,政策層面應該沒有針對民營資本進入國有銀行的限制。由此,人們不禁懷疑:銀行改革對內資特別是民營資本沒有進行平等的開放。

  或許對于四大國有銀行而言,改革并不僅僅意味著引入投資者,他們要引入的,是“戰略投資者”。主要理由有三點:其一,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可以增加公眾投資人的信心,移植先進的管理經驗,提供持續改革的催化劑。其二,國內沒有“合格”戰略投資者。所謂合格,既指投資者要有足夠雄厚的經濟實力,又擁有豐富的國際化銀行運作經驗。其三,內部自發進行的漸進式改革,往往會遇到外部的巨大阻力而進展緩慢,乃至可能以失敗告終。而通過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借助外力推動,并以國際理念引導改革,這些可能的問題或者風險就可迎刃而解了。

  這,似乎是國有銀行改革最合適的路徑選擇,事實上,他們也無一例外地把目光聚焦在境外資本,尤其是著名金融機構的身上。

  然而,針對上述三點,國內各界人士卻紛紛表示了擔憂。比如,有人舉交行為例分析了其引資后的運營狀況,認為外資機構也有自己的考慮,少量參股的安排根本無法讓其拱手把核心管理經驗、會計技術等“送”給中資銀行。

  人家參股,只不過是為了分享

人民幣升值,特別是
中國經濟
發展的成就,為將來更多參股甚至控股作鋪墊。也有人拿“引資戰略”為例,直指這樣的戰略很像某種性質的“逼宮”。更有人指責這背離了“程序公正”。此外,有人不無擔心地表示,如此下去的后果便是國內銀行改革逐步滋生對外資的“輸血性路徑依賴”,從而最終喪失我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獨立不倚”的原則,因為,這不是一家,是中國最大的4家國有銀行在齊唰唰地單純地引進外資。

  更何況,WTO保護期即將結束,國外的金融機構難道真的會把自己的技術,拱手送給未來的競爭者?我們所看中的“戰略技術”,也正是人家的核心競爭力,僅僅一成多的持股,就能讓這些專打算盤的金融機構與我們“坦誠相見”?

  是不是還有另外一條道路,可供我們實驗。四大國有銀行選擇同一路徑,風險無疑是巨大的。

  這些疑問,不是沒有一點道理。

  國有銀行改革以股權換技術的路徑選擇,如果被解釋為單純向外資開放,“市場化”有被“外資化”的嫌疑,即只要對外資開放便可以拋棄市場化必需的程序公正原則;“市場化”有被絕對化的嫌疑,即只有市場化的定價才能獲得溢價,而政府干預哪怕是政府鼎力支持,都被視為產生折扣的“變數”。人們不禁要問,我國銀行除了有“制度性折扣”,難道便沒有“制度性溢價”?有哪個國家的銀行能得到政府如此力度的支持?

  這些疑問,理應經過充分論證。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