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因何接連落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1日 07:47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陳澍 這兩天,美洲銀行的高層們應該可以找到100個甚至更多的理由,來歡慶他們成功購入中國建設銀行9%的股份,而同樣是來自美國的花旗銀行卻將無奈地面對諸多令人郁悶甚至困惑的理由。
盡管花旗是最早一批入股中資銀行的外資銀行,但從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布局來看,花旗和它的競爭對手們的差距正在毫無疑問地拉大。這家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不僅在最后關頭落敗于“遲到的”美洲銀行,而未能成功入股建行,就連建行海外上市的保薦人身份都恐怕不保。 花旗的全球CEO普林斯在一個月內從紐約連飛北京兩次,拜訪建行新任掌門人郭樹清。雖然我們不知道花旗和建行在談判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些什么,但這次入主建行失敗顯然值得花旗對其過去和將來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做一次反思。 撇開“遲到的”美洲銀行不說,花旗在中國市場的業務競爭上,歷來同英資背景的匯豐銀行可謂“誓不兩立”。兩家銀行不僅搶著號稱自己是第一家發行帶外資銀行標識信用卡的境外機構,甚至曾幾何時連同城網點競爭也是如同麥當勞和肯德基一般較勁:你開一家,我就在你隔壁也開一家。 但在競爭策略上,匯豐似乎要比花旗精明許多。拿信用卡為例,盡管花旗和匯豐幾乎同一時間發卡,但匯豐基本上沒有在卡片發行上投多少錢,而花旗從一開始就大把燒錢,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對自己品牌以及對中國市場的了解過于自信。 從外資銀行在華的同業競爭上來看,細心的人們也許會發現,2004年堪稱是花旗和匯豐在華競爭的一個“拐點”。這一年的8月,匯豐銀行高調宣布與中國第五大商業銀行交通銀行“完婚”,匯豐的這一招把花旗給完全“震”住了。在此之前,匯豐也僅擁有上海銀行少數股份,并間接通過其集團下屬恒生銀行持有興業銀行股份。 事實上,翻開過去的歷史我們有跡可尋,匯豐并非交行的“初戀”,早在匯豐之前,交行就已經和花旗有過談判,但談判的結果是,花旗當時未能在一些細節問題上與交行做出妥協。中國人常說要“門當戶對”,對花旗來說,錯過交行的“婚約”,它亦非常渴望能夠在四大商業銀行中選擇一家,作為它在中國的一塊重量級基石。 從早些時候花旗在中國投資銀行部門發生的“任克英事件”,到如今入股建行失敗,盡管像花旗這樣的龐大機構,成敗絕非一兩個管理者說了算,但眼下顯然已經是一個值得管理者們對花旗在華戰略進行反思的時候了。 同樣的反思也應該引起外資銀行業者的重視。入股中資銀行究竟是為一時嘩眾取寵,追捧所謂的“中國熱”,還是踏踏實實,不僅僅對股東負責,更為選定的合作伙伴負責,這絕對是一個問題。此外,過于自信也是一些大牌外企在中國遭遇“滑鐵盧”的原因之一,中國的銀行業質量的確較國際標準差許多,但即然你認為這將是一座“明日金礦”,你就有理由做出一些妥協,甚至奉獻。 當然,入股建行失敗并不意味著花旗將徹底落后于外資同行們在中國的競爭。我們也注意到花旗已經從新加坡調兵遣將,前來中國支招,對于一個發達成熟的銀行業體系來說,無論是監管者還是市場參與者,都希望看到百花齊放的場景,換句話說,反思之后的花旗當然還是有機會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