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買來銀行新機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4日 03:51 每日經濟新聞 | ||||||||
鄧聿文 財政部長金人慶3月9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剝離到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1.4萬億元銀行不良資產,估計將來還要由財政來負擔。允許銀行在稅前消化一部分不良資產,包括把本來應該上交財政的所得稅的收益返還給銀行。
從這段話中,我們至少可以讀出三個信息:首先,財政還得為銀行改革繼續“埋單”;其次,早先剝離出的1.4萬億元銀行不良資產至今未能有效消化;第三,可能采取的“埋單”辦法是把國家的一部分權益用來抵銷一部分銀行不良資產。 從1998年開始,政府就動用資源試圖挽救效率低下的四大商業銀行,曾先后兩次為銀行注資:1998年,財政部門發行2700億元的國債來支持銀行改革;2003年,國家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注資。這還不包括2000年允許四大行將14000億元左右壞賬轉移至資產管理公司。 政府花錢“埋單”為的是能給銀行買來一個新機制,金人慶是這么說的,老百姓也是這么希望的。不過,現在看來,當初政府“埋單”的效果并不明顯。 兩次注資和一次剝離雖然降低了銀行的呆壞賬比率,擴充了資本金,但這并意味著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四大行的體制缺陷依然存在,不僅在內部治理結構上存在所有人缺位等國企通病,在董事會治理上存在政企不分,在風險控制機制方面也存在權力和責任不配套等問題。 換言之,到目前為止,政府“埋單”并未觸動國有銀行產生不良貸款的病根。 由此來看,政府花錢能否為國有商業銀行買到好的機制,關鍵在于補充資本金以后的國有商業銀行能否真正建立起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起真正的董事會,特別是建立起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和內部控制體系,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要在金融領域建立市場體制,至少有兩個問題是不能回避的:一是政府真正把銀行當企業來對待;二是銀行行長真正由董事會到經理人市場中去尋找,而不再由政府任命。 從國際經驗看,銀行危機的出現有兩種可能,一是由于市場的變化或經營上的失誤,二是在制度安排和機制上出了問題。第一種情況是財務問題,通過注資和融資可以使銀行得以新生;第二種情況僅通過財務安排是不能根本解決的。 中國銀行業的問題無疑是出在制度、機制和觀念上,資本金不足、不良貸款比例太大等只是問題的表象,政府對銀行的認識、監管理念,以及改革方向的把握,才是問題的實質,決定著中國銀行業的制度安排和運行機制。 從這個角度說,改善銀行的不良資產狀況只是治標之策;若要對中國的銀行進行比較徹底的改革,首先要解決的是方向、理念、觀念問題。否則,所謂“花錢買機制”就僅僅是一種良好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