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銀行采取收購策略應對激烈競爭
一項調查發現,全球跨國銀行在亞洲面臨本土對手日益強大的競爭,更多企業選擇本地銀行,而不是匯豐銀行(HSBC)、花旗集團(Citi鄄group)等跨國銀行。金融服務咨詢公司GreenwichAs鄄sociates得出的這一結論顯示,自1997至1998年金融危機以來,亞洲各國銀行的表現已得到改善,目前已對該地區全球跨國銀行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率造成威脅。
過去一年里,花旗集團和渣打銀行(StandardChar鄄tered)等國際集團采取了收購亞洲競爭對手的行動,收購價達數十億美元,部分原因是亞洲本地銀行帶來的競爭日益激烈。
在近1000家接受調查的公司中,約380家公司表示,它們去年使用一家本地銀行來提供國內銀行服務,這一比例較此前一年上升了27%.使用全球跨國銀行的公司比例同期從60%跌至54%.報告表示,“本地銀行與全球跨國銀行的質量差距逐步縮小,推動了本地銀行的進展。”亞洲公司指出,它們寧愿選擇國內銀行,而不選國際銀行,因為國內銀行員工流動率較低,貸款價格較好,就籌資和衍生品提出建議的能力已得到增強。此前并未公開的Greenwich研究報告說,在10大頂尖國際銀行中,遭到企業抱怨的銀行家“導致業務中斷的流動”去年增加了45%,而對10大本地銀行的抱怨則保持穩定,大約是國際競爭對手的一半水平。
在從本地銀行貸款的企業中,有約35%的企業認為,本地銀行在價格方面最有競爭力,相比之下,國際性銀行獲此評價的有28%.這些數據發出一個信號,表明在亞洲企業信貸這一傳統利潤豐厚的市場上,國際銀行的利潤率正面臨競爭對手的壓力。對手們聲稱,它們對本地信貸市場有更好的理解。
花旗集團和渣打銀行均表示,本地知識和關系是它們進行收購的關鍵原因。花旗去年出價27億美元收購了韓國韓美銀行(KorAm);渣打則在今年1月以33億美元買下了韓國第一銀行(KoreaFirstBank)。
本報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