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彈性與差異化的監管要求兼顧了銀行業務轉型和支持實體經濟
記者 蔡穎 北京報道
一手設資本達標過渡期,一手指導資本工具創新。《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資本辦法》)實施前夕,監管層為銀行業資本達標減壓。12月7日,銀監會正式對外公布《關于實施<資本辦法>過渡期安排相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包括明確過渡期內分年度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對已達標銀行和未達標銀行提出差異化要求以及過渡期內的監管措施。
同日,銀監會還公布了《關于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拓寬銀行融資渠道。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監管層安排“六年兩步走”的過渡期分步達標路徑,實質上減輕了商業銀行2013至2014年的資本壓力,同時,彈性與差異化的監管要求以及資本補充工具的創新也體現出,監管層在考慮經濟“穩增長”前提下,兼顧銀行經營模式轉型和保證信貸資源支持實體經濟。
儲備資本達標有6年過渡期
“盡管中國比歐美國家更早實施巴塞爾協議III,但這并不會導致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優勢下降,反而是為中國銀行業打下更好的基礎,為將來進入國際市場做好準備,減少國際化過程中的監管摩擦。”安永大中華區銀行及資本市場主管合伙人蔡鑒昌對記者表示。
今年6月7日,銀監會正式發布《資本辦法》,參考巴塞爾III的規定,其中將資本監管要求分為了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最低資本要求,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5%、6%和8%;第二層次為儲備資本要求和逆周期資本要求,儲備資本為2.5%,逆周期資本為0-2.5%;第三層次為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為1%;第四層次為第二支柱資本要求。《資本辦法》實施后,通常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分別為11.5%和10.5%。
上市銀行半年報表明,截至6月末,16家上市銀行中,五大行資本充足率均在12%以上,其他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也達到11%以上,銀監會認為,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已經滿足《資本辦法》規定的資本充足率要求,但為了進一步緩解商業銀行對具體資本要求的達標壓力,對儲備資本要求(2.5%)設定6年的過渡期。
儲備資本分年達標有利于分解銀行融資壓力。浦發銀行新資本協議實施辦公室主任趙先信認為,“六年兩步走”這一達標路徑的安排是監管層希望商業銀行能夠穩步、逐漸地提高各級資本水平,這種政策導向符合實際,不過,“商業銀行的資本水平與外部環境、資本市場、資產質量、信貸增長諸多因素都有關,如果在過渡期內硬性規定每年必須增長0.4%恐怕不太現實,如果資產質量和外部環境等因素較好,商業銀行能夠在一年內提高1%或者更高的儲備資本,但如果遇到意外情況,也有可能完不成要求。因此,這里還可以增加監管彈性。”趙先信稱。
不同銀行監管要求差異化
實際上,在中國融資體系中,銀行貸款居主導地位的格局短時期內難以改變,出于經濟增長的需要,貸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會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這就意味著,不少商業銀行在資本監管要求方面達標,面臨著持續的壓力。
“資本充足率與銀行放貸能力也是掛鉤的,如果硬性要求銀行未來幾年中各級資本充足率都不能下降,顯然不現實。考慮到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與緩解短期融資要求,監管層在征求意見后調整了一些硬性規定,更多地體現出差異化監管。但從大方向來講,監管層依然要求不達標的銀行盡快能達標。”交通銀行風險管理部一位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通知》最終區分了已達標銀行和未達標銀行,且分別提出差異化監管要求。對于已達標銀行,鼓勵過渡期內資本充足率保持在《資本辦法》規定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之上;對于未達標銀行,要求在過渡期內達到分年度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并制定資本規劃,穩步推進資本充足水平的提高。
創新工具緩解股權融資壓力
除了設資本達標過渡期外,監管層還著手引導銀行資本工具創新。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面臨著資本結構過于單一、資本補充渠道狹窄等問題,銀行資本補充主要依靠自身利潤留存、發行普通股和少量次級債券。目前,銀監會在《資本辦法》資本工具合格標準等相關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非普通股新型資本工具的觸發條件和損失吸收機制。
“資本工具創新的《指導意見》分別設置了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的損失吸收觸發條件,其他一級資本工具的觸發條件采用數量化的觸發指標,設定為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降至5.125%(或以下),與巴塞爾委員會的相關規定保持一致,有助于降低其他一級資本工具的發行成本。二級資本工具的觸發條件采用了監管判斷的原則性方式,符合巴塞爾的原則性要求,同時兼顧了靈活性和可操作性。”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另外,《指導意見》還規定,在本金損失吸收機制方面允許采用減記和轉股兩種方式,同時允許和鼓勵商業銀行在滿足相關合格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市場情況和投資者意愿,在發行協議中自主設定減記或轉股條款。
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羅景認為,“目前,中國商業銀行仍主要依賴于核心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的工具運用尚屬空白,這間接加大了股權融資的壓力。如果加快夾心層資本工具發行,就將減少上市銀行潛在股權融資壓力約4000億元,相當于降低了銀行業核心資本充足率要求1個百分點。”
不過,在銀監會主席尚福林看來,實施《資本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我國商業銀行建立審慎經營的長效機制,強化商業銀行資產擴張的約束機制,轉變以“規模和速度”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走內涵式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因此,按照銀監會的監管思路,在強調外源融資的同時,商業銀行依然需要加大內源資本補充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