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金融危機正在全球蔓延,其產生的原因值得認真分析和總結。中國政府和監管部門在此次危機面前審時度勢,積極采取預防性措施維護銀行體系穩定。2008年9月25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第15屆國際銀行監督官大會上,就如何在多變市場環境下維護銀行業穩定發表了演講,現將主要內容編譯如下。
在多變市場環境下維護銀行業穩定
劉明康(2008年9月25日)
一、全球信用危機
當前,全球金融業正面臨著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世界從一個經濟高速增長和適度通貨膨脹的大穩健時期(Great Moderation)走向了全面動蕩,原有金融機構或破產或正在被接管,政府不得不對有可能引發更大的系統性風險的核心金融機構進行大規模干預。隨著金融危機范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深、嚴重性不斷加劇,監管當局和一些私營機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已暴露出來,因此,迅速采取相關措施,恢復市場信心,顯得尤為迫切。對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我們有以下幾點認識:
首先,金融危機的產生固然有其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原因,但也源于其本身的復雜性和周期性。對監管者而言,大多數監管者傾向于關注單家機構而不是從全局上關注系統性風險,忽視了金融風險的復雜性;而站在市場角度而言,相當長一個時期的流動性過剩和低利率環境引發了金融機構過度的杠桿行為。在大發展時期,貌似穩定的衍生品市場使很多人忽視了商業周期的風險。這樣一段繁榮期過后,我們正經歷一個信貸緊縮的危險時期,金融機構的“去杠桿”行為把市場帶入了風險價差迅速擴大、資產價格大幅走低、資本出現巨額縮水和流動性收窄的惡性循環中。從某種意義上說,“去杠桿”期不結束,金融市場就難以重歸穩定。
第二,很多銀行家和監管者們都陷入了一個認識誤區,認為“新的總是好的”,而這次金融危機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對金融創新過于樂觀的態度。當我們匆忙與《格拉斯蒂法案》說再見的時候,卻沒對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做好準備。金融創新固然是件好事,但在將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等相對簡單的金融產品通過切割、組合和重新打包,從而形成復雜的、流動性較差的和風險蔓延能力較強的債務抵押債券(CDO)甚至是CDO2時,人們沒能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甚而引發了巨大的道德風險,連本因安全的貸款產品也因為放低標準而大面積地埋下了風險隱患。同時,在所謂的“金融創新”跨越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防火墻過程中,監管部門也有許多值得總結的教訓。
第三,本次金融危機之所以需引起高度關注,主要是由于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特征。雖然中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所持次級債及其直接風險暴露有限,但美國和歐洲正在衰退的經濟會從兩個途徑間接地影響中國經濟——全球貿易和投資的下降以及高市場風險和幣值波動引發的金融產品貶值。事實上,在這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中,沒有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能獨善其身。這也從一個側面突顯了金融監管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二、中國的經驗
在這一巨大挑戰面前,中國在維護銀行業穩定、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邁向現代化市場方面做了許多工作。這些做法也許并不完全適用于發達的金融市場,但希望能對新興市場的監管者們有所裨益:
第一,堅持宏觀審慎的監管方法。中國銀監會自成立以來,始終關注宏觀經濟中的薄弱環節,與時俱進地采取適當的預防性監管措施。以往經驗告訴我們,銀行的行為常常表現出親周期的特點:即在經濟繁榮時期全力擴大授信規模,經濟衰退時期“惜貸”情況嚴重。2004年至2006年,中國經濟正值高速增長時期,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空前繁榮,中國銀監會審時度勢及時采取了多項審慎舉措,防止銀行在此期間過度積聚風險。為防止資本市場風險向銀行體系的傳遞,我們嚴禁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并嚴密監測用于抵押品的股權價格變動情況。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在2008年經歷了股票價格下跌60%、房地產市場價格震蕩回落的情況下,銀行體系仍然穩健的主要原因。
第二,發揮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之間防火墻的作用。鑒于市場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中國依舊遵循《格拉斯蒂法案》的基本原則——保持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的適當隔離,防止風險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相互傳遞。眾所周知,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傳統銀行通過接受公眾存款保持充足流動性,維持支付服務,如果兩個市場之間沒有適當的防火墻機制,資本市場的崩潰會對銀行體系造成嚴重的后果。我們看到,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工具的產生,使兩個市場之間的防火墻作用被大大弱化甚至消失;另外,由于金融創新發展太快,資產和風險從資產負債表內轉移到表外后,銀行家們甚至不知道風險傳遞到了哪里,也無從準確把握過度杠桿的悄然而起和迅猛膨脹的程度。
為保證銀行和資本市場的適當分離,就需要對金融創新產品進行監管,這一做法讓一些“金融監管過度論者”感到大惑不解。其實道理很簡單,對證券化和其他風險轉移機制依賴性越強,防火墻坍塌得就越快,對管理銀行風險的能力要求也越高。我們的銀行在通過新產品轉嫁風險方面的技術水平還有待于探索和提高,同時投資者對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認識不足,還處于學習階段,監管者有責任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必要的投資者教育。本次金融危機表明,由于沒有人能全程跟蹤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轉移,隱藏于高杠桿之中的風險變得更隱蔽,這類衍生產品風險爆發的時間也無人知曉。因此,作為審慎監管者,我們一方面鼓勵銀行創新,在新的領域開發新業務;另一方面堅持創新的基本前提,即良好的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IT系統支持。除此以外,我們還對金融產品從設計、銷售到交易最終清盤的整個過程進行檢查,確保銀行了解產品的系統性影響和副作用。我們認為,這是監管部門最基本的職責。
第三,堅持最基本的監管原則和手段。盡管風險的起因與蔓延總是不斷變化,但其內在基礎卻是一成不變的。危機時刻往往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風險管理的基礎,即關注銀行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資本充足率、大額風險暴露管理、不良資產監控、撥備覆蓋率和透明度。我們運用CAMELS+評級方法對銀行進行同質同類比較,其中不僅包括高管層和董事會成員的任職資格管理,也包括對大股東的資格審查,對關聯交易我們也給予了特別關注。在已經建立的非現場監管信息系統基礎上,銀監會結合現場檢查,運用先進的統計工具分析銀行經營成本,并適時采取預防性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
第四,恪守市場紀律。發揮市場紀律的第一道防線作用是風險為本監管的有效保證。事實上,在監管者采取措施確保金融機構了解和管控風險的同時,市場紀律也得以加強。為了解決信息完整性問題,中國銀監會成立伊始就把完善監管信息系統和銀行信息披露機制作為工作重點。監管部門加強信息一致性、持續性和綜合性的努力,也推動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質量和披露質量的不斷提高。
正如大家所知,我們鼓勵境內主要銀行實施新資本協議,并要求所有的上市銀行采用國際會計準則,同時我們也是第一個要求銀行披露次貸風險敞口的監管者。我們認為,銀行應采用動態準備金管理模式,因為市場價格特別是房地產市場價格至少兩三年會經歷一個變化周期,而基于違約定義的預期損失只考慮了未來一年內可能發生的損失。當然,公允價值會計原則和當前有關貸款準備金的做法尚不支持我們用更長遠的觀點去看待動態準備金制度,我們期待著向國際同行學習這方面的先進經驗,在不違反公允價值原則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風險撥備制度安排。
第五,充分認識銀行激勵機制對于金融穩定的至關重要性。即便作為銀行家俱樂部的國際金融學會也認同這樣的觀點,即當前銀行家的薪酬設計和實施缺陷助長了短期風險偏好盛行,而所付出的代價是損失了股東長期價值和金融穩定。對此,我們已經開始重新審視銀行高管人員的薪酬結構,推動高管人員薪酬和銀行長期、全面的績效水平掛鉤,確保銀行家們不會以犧牲銀行長期、整體利益為代價從事高風險、高波動性業務,避免動搖銀行系統的穩定性。
與以往不同,當今的世界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世界,跨國界的市場創新使得金融機構的業務及風險日趨錯綜復雜,我們越來越難以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形成全景描述。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你的交易對手(C, Counterparty),了解你的業務(B, Business)和了解你的風險(R, Risk)就格外重要,如果說這分別代表了中國銀監會英文簡稱CBRC的前三個字母,那么最后一個字母“C”就代表了合作(Cooperation)。面對這種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只有通過更密切的溝通包括國際合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處理當前的問題尤其是全球性金融危機,并讓金融列車重歸順利前行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