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周報記者 尹娜/文
對于3萬億元的銀行理財市場來說,決定發展方向的核心人物就是理財產品設計部門的掌門人。
小到一家銀行理財產品的特色、投資偏好,大到理財業務的發展戰略規劃,每一個方面都與這個團隊的核心人物密切相關。
理財周報記者再度整裝出發,尋找正在規劃和描繪各銀行理財市場發展藍圖的大設計師們,逼近銀行理財的核心區。
團隊領軍人掌控發展方向
這一周,理財周報記者鎖定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調查發現,主政這塊業務的銀行人士多在35-45歲之間,擁有經濟或金融方面的專業背景,以及海外的留學或工作經驗。
他們已經專注這個領域多年,對個人銀行機構設置、市場需求、產品設計、風險控制、客戶分層等方方面面都輕車熟路。他們中的一些人如今已經不再具體從事理財產品的設計工作,而是著力于所在行個人財富管理業務發展戰略方向的掌控。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國內理財市場迅猛發展也就在這兩三年之間,對于商業銀行也可謂新興市場,但這塊業務負責人的地位正隨之上升,大多對競爭和創新充滿激情。招商銀行零售銀行部總經理劉建軍、光大銀行財富管理中心主任張旭陽、深發展零售銀行總監袁丹旭,以及民生銀行金融市場部總裁嚴駿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嚴駿偉自2002年創立民生銀行非凡理財品牌以來,一直致力該品牌建設。張旭陽1997年加入光大銀行后,負責該行資金資本市場類理財產品、金融衍生品及結構性產品的開發、交易、管理與銷售至今。劉建軍2000年加盟招行,2004年開始出任零售銀行總經理,為該行零售業務迅猛發展制定了清晰的戰略。
豐富的實戰經驗以及堅實業務基礎,使得這四位團隊領軍人在不斷豐富產品線的同時,堅持產品設計創新。“我們倡導‘時尚但不追風、創新但不冒險’的產品設計理念。”嚴駿偉說,該行推出了投資藝術品、牛奶指數等另類理財產品。
相比之下,一些新上任或上任時間相對短的理財業務負責人,明顯偏好穩重。比如浦發銀行個人銀行總經理劉以研,他于2008年3月該行遭遇“零收益”風波之后“臨危受命”,之后以保本型產品為主,因此避免陷入2008年下半年理財市場集體虧損的窘境。
華夏銀行個人業務部總經理黎清則更為謹慎。2008年初,他從電子銀行部轉投個人業務部之后,很快主動暫停理財產品發行,全面自查個人業務風險。
理財周報記者還發現,大設計師的性格會對財富管理的發展方向和步伐產生重要的影響。廣發銀行個人銀行部總經理徐立異常低調,幾乎從不接受媒體采訪,而該行“薪+薪”等理財品牌最明顯特點就是穩健。
兩大關注點:品牌和團隊建設
理財周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個人業務負責人無一例外都非常重視理財品牌的建設。
民生銀行“非凡理財”、光大銀行“陽光理財”、深圳平安銀行“安盈理財”、浦發銀行“匯理財”外匯理財產品品牌、華夏銀行“華夏理財”、寧波銀行“匯通財富”、廣發銀行“薪+薪”系列……這些新詞匯,已經慢慢進入中產家庭投資者的視野。
“個人業務是眼球經濟的直接受益者,只有一個大品牌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應該是著重開發每個產品的品牌,在營銷方面更注重品牌推廣。”黎清說。
團隊建設,人才招攬培養,也是這些領軍者共同的關注點。事實上,多數銀行的理財產品部都人手不足。即便是個人業務發展較快的光大銀行,張旭陽也介紹說,“理財中心人員比較緊張,業務兼崗與交叉比較多,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