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市場風浪急 銀行理財產品遭信用拷問(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03:01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客戶與銀行的爭議焦點 其實,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的現象由來已久,在此次風波中投資者從幕后站到了臺前,和銀行唱起了對臺戲。 “真沒想到!”購買了東亞銀行“利財通1期”的周小姐很是激動。周小姐是位公司白領,對于理財沒有太大概念。但是在銀行打出“首月保證年收益率30%的固定收益,有機會縮短投資期限只2個月更可賺取15%年紅利收益”的宣傳口號后,她毫不猶豫地掏了10萬元進行投資。“雖然我知道年化收益率是個預期,但是所謂的‘保證’和‘固定收益’之類字眼出現時,我的潛意識已經認為該產品會有很大的投資回報。” 而東亞銀行理財經理表示,產品說明書中就已經很明確表明了它是一款非保本的結構性QDII產品,雖然首月有固定收益保證,但是隨著海外市場的波動和本款產品的收益結構設計,產品在到期之前是出現浮虧是正常的市場風險。 而對于渣打銀行的這款保本型“聚通天下”金豬寶貝產品,投資者對其出現年損失5%的怨言也日漸得到媒體和大眾的關注。“與當時理財經理的穩賺錢的吹噓比起來,我只求保本就好。”在去年5月18日購買了10萬元該產品的孫女士很是無奈。 而一位渣打中國的市場部門經理坦言:“次貸危機對美國零售業產生了很大影響,導致一些服裝、玩具以及和消費相關的行業出現了業績不佳的情況。以上情況同時也導致渣打銀行于去年5月份推出的以消費品板塊股票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金豬寶貝系列產品表現一般。” 風波背后的思考 在矛盾的背后,我們需要思考,究竟是銀行之責,投資者之過抑或監管不力? 西南財大李要深:投資者和銀行都難辭其咎。投資者在和銀行簽訂合同之時就應該對產品的收益和風險有個權衡,光是聽信推薦或迷信宣傳都是很不理性的。在投資觀念上,隨著浮動收益類產品的份額加大,投資者要做好充分的市場波動對收益影響的準備。如果真有類似掛鉤股票市場的產品出現較大虧損,投資者要在權衡好提前贖回的成本后再做決定。有些產品具有累計收益保證功能,如果盲目贖回不但可能錯過最終的產品收益,還會由于沒有持有到期而損失這塊額外收益。 至于銀行,將銷售環節理財經理的素質提高并做好產品的信息披露將是更有利挽回形象的良策。另外,我國的銀行在危機公關上的處理能力非常不足,多做一些投資者教育很有必要。 民生銀行理財專家:隨著廣大市民投資理財熱情的提高,特別是最近資本市場出現波動,銀行的理財產品市場變得活躍起來,投資者很容易陷入以下誤區,即只關注產品的收益率,認為預期最高收益率就是最終收益率,只買合同上寫明保本保收益的產品和不敢買不寫預期收益的產品。其實,大部分產品的收益率都是一個估計值,片面迷信這個數字是較幼稚的想法。認識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承受態度是前提,銀行一般將理財客戶分為保守型、穩健型和積極型三大類,客戶自己的準確定位很重要。其次,投資者切忌盲目跟風,了解產品的投資方向是判斷產品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關鍵。此次風波中的大部分牽連產品都是掛鉤于境外證券市場,如果提前能認識到風險就不會發生相關的不理解情緒。最后,產品的流動性也值得關注,產品是否可以贖回,費率是多少,能不能質押都是流動性成本。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在有關監管問題上,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確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有許多銀行的產品凈值、收益狀況收益披露的并不及時,對投資者造成了一定的誤導。另外,有些產品在期間就出現零收益現象,雖然不能提前贖回,但是到到期之日銀行才告知投資者“慘痛的現狀”,很多人至少在情緒上很難理解。我們也期待著監管的相關政策早日出臺。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