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產品三大變化趨勢 保本時代面臨終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07:51 理財周報
理財周報記者 時曄/文 今年以來,理財產品線增加最多的無疑是非保本類產品。 來自中歐工商學院的金融學副教授趙欣舸對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調查,從2005年到2006年,雖然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數量從67個大幅增加到183個,但非保本與保本產品的比例,基本維持在“三七開”。然而2007年以來,不到四個月,新推出120個產品中,非保本產品已經超過60%,成為人民幣理財產品主流。 從4月份至今,這一趨勢依然沒有改變。從非保本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來看,客戶對風險的偏好也日益加重,如掛鉤非定向債券與信托產品、FOF基金,甚至私募基金,隨后中外資銀行下半年開始QDII的密集發行,使得非保本類產品日益增多。 恒生銀行副行政總裁兼個人理財及財富管理業務主管楊榮燊表示,這從側面反映現階段投資者風險承受力逐步增強。 理財產品流動性向基金靠攏 銀行理財產品流動性向基金靠攏,是今年理財產品市場另一大特點。 過去,銀行理財產品大多是無法提前贖回,一旦購買理財產品相當于定期存款,只有到期日后才能收回本金及收益。現在,每月設開放日的產品已經出現。光大11月中旬所推的一款理財產品便是完全按照基金化方式運作,不僅加強了產品流動性還定期公布產品凈值、披露投資組合等。 從部分打新股產品設計看,資金流動性也越來越強。以此次獲獎的浦發銀行“新股直通車”為例,客戶可以利用新股發行間隙將閑置資金再作短期利用。 資金運作多元化 目前從各家銀行產品創新看,更多地是對投資范圍、資金運作的靈活能力。 來自上海銀監局發布的《2007年三季度上海中外資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分析報告》顯示,“打新股”理財產品的資金運作日趨多元化,比如在新股申購的間隙投資一些債券、票據、貨幣市場基金等,或是將資金一部分用于新股申購,而另一部分則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投資。這類產品由于投資方式靈活、資金利用率高,其收益也往往高于單純打新股的產品。 歡迎訂閱《理財周報》!訂閱電話:020-87385997(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郵發代號:45-138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