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關就關了!”目前使用最多的炒股通道之一———銀行與券商合作的“銀證通”業務正被全面喊停。截至昨日,滬上招行、建行、中行、工行等銀行已經陸續停止辦理“銀證通”新開戶。據早報記者了解,盡管老客戶還能繼續使用“銀證通”買賣股票,但也只是暫時的,未來“第三方存管”的新模式將可能全面取代現行“銀證通”業務。
滬上多數銀行停辦
“目前我們只有申銀萬國、廣發兩家券商還能辦理“銀證通”新開戶,其余和我們合作的十多家券商已經陸續停辦。”工行南京西路支行一位理財師昨日告訴早報記者,即使剩下的兩家券商也隨時可能停掉。工行上海市分行是上海銀證通業務量最大、客戶最多的銀行。
而早在上個月,招行上海市分行就先發布客戶通告,全面停止“銀證通”新開戶,老客戶暫不受影響。本周二,建行上海分行也宣布全面停止新開戶。記者昨日到中行陸家嘴一家理財中心要求辦理“銀證通”業務時,被告知中行“銀證通”業務已經不接受新客戶申請。農行、交行等銀行也只有極少數的券商的“銀證通”業務還能辦理新開戶。
上述銀行均表示,老客戶可繼續使用“銀證通”買賣股票,但最終何去何從等候通知。
背后推手是證監會
“當初選擇‘銀證通’,就是看中了它的便利性,而且還能有效規避保證金被券商挪用的風險,手續費也比去散戶大廳炒股便宜。做得好好的,干嗎要停掉呢?”老股民奚先生對銀行停辦“銀證通”相當不解。
對于銀監會督促銀行停辦的說法,上海銀監局一位內部人士昨天告訴早報記者,該局至今尚未下發任何有關停止“銀證通”業務的文件。“據我所知,對‘銀證通’業務的規范與整頓主要由證監會及各地證監局在進行。”
據了解,今年4月,證監會發布了《關于落實<證券法>規范證券經營機構證券經紀業務有關行為的通知》,通知中提出的五點要求直指“銀證通”。例如要求證券營業機構“應當以自己獨立的交易系統為投資者提供完整的證券交易委托申報業務流程,不得通過或借助其他機構的業務系統為投資者提供證券交易委托申報”,“應當完整履行資金清算交收責任,不得委托其他機構代理完成全部或部分資金清算交收”,這事實上使“銀證通”業務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銀證通’是一個銀行和券商雙方系統連接緊密合作的產品,任何一方關閉交易通道,都會使交易無法進行。”中行一位理財師告訴記者,券商把通道關閉了,銀行當然也就只能停辦業務了。
8年后被叫停
據悉,8年前“銀證通”剛出現時,一直被視為市場自發出現的創新產品,券商能夠利用銀行網點來獲得更多的客戶和傭金收入,為何8年之后,該產品被監管部門叫停呢?
在中國社科院博士時衛干看來,證監會叫停“銀證通”,主要是擔心業務量越來越大的“銀證通”業務,長此以往會造成證券業逐漸被銀行業所蠶食的結果。
他表示,這其中還有行業利益之爭。“銀證通”業務之下,銀行客戶可以向銀行遞交股票買賣指令,最后的資金交收也由銀行完成。對于券商而言,“銀證通”可帶來更多客戶、得到更多的傭金收入,對于營業網點并不多的券商而言,“銀證通”具有戰略意義;當然,“銀證通”業務會使券商損失一部分利差收入、被迫與銀行分享客戶資源、終端渠道有可能被銀行所控制等。對銀行業而言,開辦“銀證通”業務可以為客戶提供直接買賣股票的渠道、增加中間業務收入等,并在事實上成為一家準證券經紀公司。
不同的券商選擇不同的發展戰略,注定了即便是證券業內部,對“銀證通”業務的看法也并不一致:中信、國泰君安、海通等券商擁有巨大的營業網點優勢,無須借助“銀證通”渠道;招商、平安等券商則一直希望借助“銀證通”來擴大自己的經紀業務力量。
“第三方存管”浮出水面
據滬上銀行及券商的業內人士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將“第三方存管”作為“銀證通”替代品,“銀證通”極有可能被“第三方存管”全面取代。
所謂“第三方存管”,是指按照“券商托管證券,第三方存管資金”的原則,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交由監管部門審批指定的銀行存管,由存管銀行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負責投資者資金存取、轉賬與資金交收。
該項業務在資金的存取模式上和“銀證通”幾乎一致。據介紹,實施該制度的證券公司,將不再接觸客戶證券交易結算資金,而由存管銀行負責投資者交易清算與資金交收。“這將有效解決目前‘銀證通’業務中,有時銀行與券商之間資金不能實時清算,造成的資金墊付風險。而且,現行的‘銀證通’業務利益分配格局也將改變,券商將能夠占據更多主動。在第三方存管的利差中,券商可以分得七成收入,銀行將分得三成。”上海某大型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對原來的“銀證通”客戶而言,從交易手段上感覺不到區別,主要是后臺發生了一些變化,資金也更加安全。
多家銀行人士表示,銀行并不反對第三方存管模式,因為銀行利益并未受到太大沖擊,而且減少了業務交叉中可能出現的資金風險。從龐大的“銀證通”用戶數量看,第三方存管如果得到全面推廣,其總量將是相當可觀。 早報記者 毛明江 祝建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