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主題為“智見大模型·驅動新未來”的“2023大模型創業大會”在滬成功舉辦。大會廣邀互聯網大平臺、高校科研院所、細分領域行業領軍企業和垂直領域創業公司領袖齊聚上海楊浦,聚焦國內大模型產業的創業生態,共話大模型產業的創新未來。
大會由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新華社上海分社主辦,北京坤倪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學說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楊浦區科學技術委員會承辦。學說平臺作為官方平臺全程直播。大會由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魏晨陽主持。
在領導致辭環節中,新華社上海分社社長王永前表示,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引擎,而人工智能技術作為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在推動國家發展和產業升級方面具有關鍵性作用。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大語言模型的成功應用,標志著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共上海市楊浦區委書記薛侃提出,當前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迅速崛起,對社會各領域產生深遠影響,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薛書記強調,楊浦區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獨特優勢,楊浦區是上海創新密度最高、創業氛圍最濃郁的城區之一,擁有一大批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一系列創新型平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長陽創股已成為上海市人工智能應用試點園區,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舞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表示,要大力開展基于國產系統的大模型的研究工作,要改變國產卡的生態系統不好的局面,只有確保生態系統的健康,才能實現產業的持續增長。此外,鄭院士就大規模模型的使用提出了相關建議,包括數據模型的優化、支持人工智能模型經驗所需的數據模型以及生態系統的共贏。他還強調了對政府政策的重要性,以促進大模型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在主題論壇“大模型的學術探索”中,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知識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涓子針對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提到了三個主要技術方向:千億級基礎模型、有監督指令微調和人類反饋學習,以及知識認知能力的提升。李涓子表示,大型語言模型在知識的記憶、理解、應用和創造等方面與人類認知還存在差距,但這也是未來研究的方向之一。
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劉劼表示大模型的成功離不開高質量數據、聯邦學習等新技術,同時指出大模型是知識的總結與歸納,對各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此外,劉劼提到,AI未來或將進一步探索未知領域,超越人類認知,既令人期待又引發關切。
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科大訊飛副總裁、訊飛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士進指出,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將不斷增強,為教育、辦公、汽車等多個行業帶來更多機遇。同時,他提到了大模型在行業中的選擇與切入賽道的重要性,強調了科學評估的必要性。科大訊飛發布了新一代多模態大模型,積極推動大模型技術在國內實際應用。
楊浦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尼冰介紹了楊浦區的獨特區情,包括百年工業、大學、市政和根脈的傳承,以及創新發展的道路和成就。該區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創意設計、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吸引了眾多在線新經濟企業入駐。楊浦區致力于打造溫暖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和企業落戶,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
在主題發言一:基礎通用大模型·自研與創新中,百川智能聯合創始人茹立云提到百川智能近日發布了其最新一代AI模型,被稱為“百川二代”,標志著大模型時代的進一步發展。
智譜AI COO張帆表示,大型模型在多領域應用上表現出色,包括文本生成、信息抽取、媒體內容生產、人力資源等。智譜AI 強調其開放和靈活的商業模式,為企業提供API和云端私有化解決方案,引領AI商業化進程。
IDEA認知計算與自然語言講席科學家張家興指出,大模型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模型結構創新、訓練技術進步、算力提升和數據積累等過程,形成了“封神榜”等代表性大模型。此外,張家興還強調了多模型協作訓練的優勢,通過該方法,小模型也能表現出色。
聲智科技創始人兼CEO陳孝良指出,大型AI模型已在代碼生成、醫療分診、養老康健、智慧政務、能源調度、金融稅務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此外,多語言、音樂生成等多模態交叉學習應用正逐漸嶄露頭角。陳孝良強調,產業應更好地探索AI在各領域的潛力,促進技術創新與應用融合。
瑞萊智慧CEO田天表示,只有通過建通用AI模型能力,強化AI對齊,才能確保人工智能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作用,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福祉。
下午的大會由來自浙江大學Arclab實驗室主任的陳文智教授主持。
在主題發言二:大模型時代的算力新基建的環節中,沐曦MetaX首席架構師付軒指出算力是人工智能的支撐,當前數據暴增,數據種類更加多樣,算力需求與供給矛盾突顯。值得注意的是,CPU+GPU異構計算引領數據中心計算新趨勢。
摩爾線程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總裁王東表示,數字經濟時代下,算力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中國算力指數全球第二,是算力領跑者國家。
登臨科技聯合創始人王平提到,數據中心是數字基礎設施的核心要素,預計到2025年數據中心提供算力總規模將達400EFlops。同時,他指出,數據中心發展出現了集群化、集約化,綠色低碳成為發展新焦點,智算需求爆發三點新變化。
墨芯人工智能創始人兼CEO王維強調稀疏計算最具發展潛力,稀疏計算將是學術和行業巨頭的重點研究方向。同時,他還對比了人類大腦與GPT-3.5大模型的計算速度。
清微智能聯合創始人兼CTO歐陽鵬指出,數據流計算方式成為解決大模型算力問題的趨勢,數據流式架構本質是解決大模型算力芯片日益凸顯的三個問題,即提高單位晶體管算力、解決通信墻成本高和減少訪存墻瓶頸。
主題大會三圍繞“垂直大模型應用、機遇與挑戰”展開探討。醫渡科技CTO、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閆峻就醫療垂直領域大模型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數據、算法、算力是人們熟知的影響大模型的關鍵要素,而對垂直行業來講,應用場景也非常重要。大模型的引入在院端科研、管理、臨床輔助,政府公共衛生,患者服務,生物制藥,健康保險等場景都將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
華鯉智能科技創始人、CEO李津介紹了數字勞動力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生成式AI有望為全球經濟貢獻約7萬億美元的價值”,李津表示,基于大模型能力的數字勞動力“數字員工”將全力激活人效潛能。到2030年,數字化勞動力將形成一片價值1.73萬億元的藍海。
感易智能董事長胡殿明表示,高價值、高質量的數據是大模型應用投產的前提。胡殿明介紹了大模型在訓練、推理、答案和應用四個階段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他指出,在訓練階段要增強泛化能力,在推理階段要增強任務精度,在答案階段要對齊生成質量,在應用階段要建立數字閉環,以此將海量、多源、異構數據映射到大模型較小的上下文窗口,進行統一的構建與編排。
松應科技創始人聶凱旋以“AI+協作定義3D內容生產新范式”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3D垂直領域的AIGC需要有效解決內容生產的效率和質量,而龐大的數據資產質量是影響未來3D內容生產的關鍵要素。“3D內容數據總量遠少于2D或文本,僅為其萬分之一,但3D內容數據的復雜程度卻遠遠高于2D”,聶凱旋介紹到,基于這些痛點,松應科技打造了中國首款云原生3D智能協作平臺Orca Studio。他表示,AIGC不是完全替代傳統的工作流,而是融入并提升效率。
基于自身探索與實踐,熵簡科技創始人費斌杰講述了大語言模型對金融投研領域的影響。他表示,金融投資研究依賴大模型的可靠性,而這正是一個有待突破的問題。針對一些專業問題,大模型和專家的回答可能相距甚遠。他表示,研究報告、會議紀要和深度投研指標中有很多金融投研領域的專業語料,將這些語料庫嵌入到大模型中,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主題發言四:資本共話·大模型的創新與未來中,啟賦資本創始合伙人傅哲寬從大模型的用途、投資方向和應用場景等方向與大家展開探討。傅哲寬站在投資人的角度跟大家分析了當前大模型的投資方向。目前在投資機構的眼中,一般的創業公司在大模型領域是缺少機會的,不僅是人才和資金方向,更重要的是數據層面的積累。
慕華科創創始合伙人張妤以AI2.0時代的投資和思考為主題,從投資人的角度跟大家深入探討了大模型發展遇到的問題和未來發展的趨勢。她表示大模型的發展就如同之前幾次工業革命的歷程一樣,一定會碰到困難,但是問題也一定能解決。 她將AIGC產業比作“夜空下最善良的星”,認為我國AIGC產業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將會提前到來。張妤認為國內模型創業才剛開始,但頭部效應已經顯現,其中應用層的交易最為頻繁。這種高頻融資的背后反映的是優質的投資標的的稀缺。
創新工場執行董事王震翔就AIGC時代大模型發展與落地趨勢為主題,分享了自己在投資領域對大模型的一些理解和展望。王震翔表示近幾年自然語言實現了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的巨大突破,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時代已經到來。他詳細講述了預訓練模型的發展脈絡和分發方式,并認為預訓練模型作為NLP的基礎設施應該是易獲得、高效能的。
本次大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召開,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及熱烈反響。大會通過專家學者與產業界代表的深度對話,搭建學術理論研究和產業實踐應用的橋梁,助力大模型產業的蓬勃發展。
責任編輯:王進和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