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進入12月,銀行理財贖回問題成為影響債券市場的重要因素。這一自11月延續而來的問題到了12月呈現出新變化,諸如理財拋售二級資本債、永續債應對贖回壓力,信用債收益率快速上行導致理財凈值繼續下跌等。當前債市下跌與銀行理財拋債之間的互相強化,既有市場預期轉變的觸發影響,也有著恰逢年底多數理財產品到期或開放的助推,多重因素交織下,債市持續處于震蕩調整中。
以前常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在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背景下,按市值法計價的理財凈值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下行,這種“財不理你”的狀況著實讓大多數金融消費者感到不適應。但理財凈值下跌的“板子”不應一味打在估值方法上,既然并非表內存款業務,投資就要承擔有虧有賺的各種可能性。更為重要的是,銀行理財參與各方可通過此次下跌進一步優化投資策略,對理財公司來說,當前理財的行業規模近30萬億元,早已過了一心謀大的狂飆突進時代,在行業規模趨穩的背景下,應下更大力氣做精做細產品,豐富產品設計的差異性。
12月以來,銀行理財拋債應對持續的贖回壓力,但細究贖回壓力的來源,其中既有前期凈值下跌導致的客戶主動“離場”,也有因臨近年底大規模產品集中到期開放,債市波動進一步放大贖回壓力。銀行理財誕生于銀行體系,與銀行表內業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也使得其產品設計之初就與存款有著強互動,產品到期或開放日多在季末、年末等表內流動性考核時點,這一特點延續至今。但在凈值化時代,這種特點易在極端情況下強化流動性壓力,放大市場波動。因此,如何完善產品設計的豐富度,讓理財產品不論是在申購贖回的交易設計上,還是所投資產種類的選擇上更加差異化,避免“扎堆”和高度同質化,是理財公司需要持續改進的方向。
對投資者來說,理財產品以投債權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收益較股票等權益類資產相對穩健,短期因市場預期、交易結構特點引發的估值波動往往不具有可持續性,終會通過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回歸合理區間。此外,此次風險釋放,也是一場投資者教育的生動實踐。和銀行理財相比,存款的安全性特質,相信從此會更為深刻地印在不少投資者心里,理財持有人風險偏好也會更精細地分層,為豐富銀行理財產品設計提供有益參考。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