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良 熊啟躍
在全球經濟復蘇進程迂回曲折、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銀行業的經營壓力不斷凸顯。2015年前三個季度,我國18家上市銀行(包括A股上市的16家銀行和H股上市的重慶銀行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總計實現凈利潤10470.4億元,同比增長2.26%,增速較2014年下降7.76個百分點,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5家大型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僅為0.71%,已接近零增長。
雖然銀行業面臨盈利增長壓力,但與全球同業相比,我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和盈利水平仍處于領先地位。2015年1~6月,16家境內上市銀行的平均資產收益率(ROA)和資本收益率(ROE)分別為1.19%和18.42%,高于同期全球30家系統重要性銀行0.1%和0.6%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2015年第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1.59%,而第二季度末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平均水平為3.4%。
銀行利潤增速下滑是經濟波動和金融格局演變的結果。第一,經濟下行壓力是銀行利潤增速趨緩的主要原因。銀行業的順周期特征比較明顯。2004~2013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0.2%,同期,銀行業資產規模由31.6萬億元增至151.4萬億元,增幅近4倍。隨著我國進入“新常態”,國內生產總值逐漸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實體經濟信貸需求不足、經濟主體還款能力下降給商業銀行的經營發展帶來了挑戰。經濟下行背景下不良貸款的上升,會通過撥備的計提對銀行利潤產生侵蝕效應。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達1.19萬億元,較年初提高0.21萬億元,如果以150%的撥備覆蓋率計算,新增不良貸款將多計提撥備0.32萬億元,占前三個季度銀行業凈利潤總額的24.8%。根據上市銀行面板數據測算,GDP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銀行凈利潤增速將下降8.56個百分點,兩者相關系數達50%以上。
第二,利潤增速下滑是金融體系格局演變的結果。近年來,金融要素如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推動了我國金融體系格局的演變:一是中小型銀行數量快速增加,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截至2014年底,我國法人金融機構數量達4089家,從業人員376.3萬人,5家大型銀行的市場份額由2009年的51%降至2015年第三季度的40.4%。二是非銀行金融業態快速發展,證券、保險、租賃、信托等金融子行業的資產規模和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三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整體規模已超過10萬億元。P2P、第三方支付、各種“寶”類產品對銀行的貸款、清算和存款業務造成了沖擊。
同時,利潤增速下滑也助推了商業銀行加快轉型。從收入來源看:一是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斷提高,2010年,16家境內上市銀行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不足15%,經過5年多的發展與轉型,2015年前三個季度該比例已上升至近30%,表現較好的銀行已經達到40%,與國際領先銀行50%左右的平均水平非常接近。二是零售業務占比穩步增長,2010年底,16家上市銀行平均零售貸款占比為24.3%,而2014年末,該比例業已達到29.9%,表現較好的銀行甚至已達40%的水平,接近全球領先銀行50%的平均水平。三是海外收入占比不斷改善,2014年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3家銀行境外凈利潤占比分別為5.9%、1.8%和23%,較2010年分別提高1.9個、0.8個和3個百分點。
從組織架構看:一是銀行的集團化趨勢業已形成,5家大型銀行已基本成為在證券、保險、租賃、基金、期貨等領域綜合經營的銀行集團,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也正在積極通過申請或并購的方式獲取從事相關業務的資質。二是在原有分行經營制的模式下探索部分條線和業務的事業部制,從而有利于以業務和條線為維度進行精細化的管理,并對相關風險進行隔離。通過組織架構的調整,商業銀行可更好地完成條線協同和交叉銷售,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轉變。
從公司治理角度看:一是以“一層三會”為代表的現代企業制度得到強化,黨的領導和現代公司治理雙重優勢充分發揮,銀行業向民間資本開放、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逐步探索推進。二是高管層和員工行為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在約束方面,強化薪酬與經營績效的聯動機制,增加薪酬中遞延工資的占比,避免短視行為造成的不利影響;在激勵方面,積極探索員工持股計劃,激發員工內生動力。
銀行業與實體經濟的發展是魚和水的關系,兩者互相依存。通常情況下實體經濟效益不佳會導致商業銀行利潤下滑、不良資產上升,從而可能促使商業銀行強化風險管理、審慎放貸甚至“惜貸”。從長遠看,如此做法不利于實體經濟和銀行業的平穩發展。銀行需要改變順周期思維,強化逆周期調節機制,這雖然可能影響一定的短期利益,但從長期來看,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也將促進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近期的數據顯示,銀行業對實體經濟仍保持較大的支持力度。2015年前三個季度,5家大型銀行貸款余額達43.9萬億元,同比增長9.35%,遠高于利潤增速;從貸款投向上看,對涉農小微、新型產業、消費零售等能夠拉動就業、促進民生的行業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信貸投放力度明顯提高。
在我國經濟轉型大背景下,銀行業效益下降是必然的,同時由于前幾年已累積了一個巨大的利潤數額,在今天的情況下是無法保持的,利潤下降是自然的,因此,未來一個時期銀行業的利潤增長將是低速的,負增長也應是可以接受的。看待銀行業的發展不應簡單地看其利潤額和增長速度,而應按國際標準,重點看其綜合效益指標,如資本收益率(ROE)和資產收益率(ROA)等。總體來看,未來我國銀行業雖然利潤水平可能較低,不良資產也會有所增加,但整個行業仍處于穩健發展階段。
面對短期盈利壓力,銀行業應改變過去以“規模增速論英雄”的指標考核方式,強化資產收益率等“質”的指標,提高對凈利潤增速下滑乃至為負的容忍度,把握“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以及供給側改革等新機遇,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第一,實行逆周期調節機制。銀行業應有保有壓,減少在限制行業的貸款投放,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依托央行[微博]定向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補充資金來源,將信貸投放到國家支持的業務領域,如“一帶一路”建設等。銀行業監管應與國際標準接軌,降低過高的標準,為銀行“松綁”。同時,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撥備等調節機制,增強金融機構在經濟下行周期的風險抵御能力。
第二,提升盈利能力。銀行業應切實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以及居民消費和財富管理意愿增加的業務機遇,加快轉型,不斷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在支持實體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穩健增長。同時,進一步完善市場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建設,更加重視資產收益率(ROA)、資本收益率(ROE)等“質”的指標考核,參照國際領先銀行以及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情況合理確定目標,切實改變盲目拼規模、拼利潤增長的狀況,更加重視支持實體經濟、提高經營效率和維護股東利益,從機制上推動差異化競爭格局的形成。
第三,化解資產質量壓力。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下功夫。首先,完善金融體系建設,促進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均衡發展,避免風險過度集中,完善社會信用治理體系,從根源上減少和控制風險。其次,監管層應根據我國經濟進入新階段的現實情況,特別是在符合國家戰略的領域,適當提升對銀行的風險容忍度。最后,銀行應聚焦薄弱環節,進一步提升全面風險管理水平,同時高度重視“疏”的工作,創新多元化、市場化的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如債務重組和出售、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
第四,完善金融安全網建設。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為了保證風險處于可控范圍內,保護中小銀行及其儲戶的利益,要進一步完善存款保險制度的建設,拓寬資金來源、豐富風險處置手段,同時加強人民銀行[微博]、銀監會等監管機構的信息共享,提升風險識別能力。此外,可以鼓勵經營穩健、風險控制能力強的大型銀行對面臨危機的中小銀行進行并購,促進行業競爭、避免資源浪費。■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宗良系副所長
(責任編輯 賈瑛瑛)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