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本】綠色信貸余額超6萬億;農行將發綠色債券,規模或達10億美元
監管層力推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何方竹 |北京報道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形成支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作為生態體制改革的原則之一赫然在列。
過去支持循環經濟發展,資金缺口是一大瓶頸。然而近年來,金融機構的投融資行為開始發生變化,逐漸出現了“綠化”的趨勢。綠色金融這一概念也開始在國際上興起。所謂綠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門在投融資決策中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簡單來說,即對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收縮信貸支持,同時相應地加大對綠色產業、節能環保企業的支持力度。
今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微博]研究局局長陸磊曾公開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面臨轉型升級新要求,需要明確綠色金融發展的戰略定位、政策框架和重點領域,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
在近日舉行的2015中國循環經濟發展十年峰會上,如何解決綠色環保項目的融資問題,金融機構在投融資決策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進而在國內發展出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成為與會各方探討的焦點。
2014年21家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超6萬億元
近幾年來,“綠色金融”概念越來越受到國內眾多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的追捧。數據顯示,在銀行的主導下,我國的綠色信貸項目從2007年的2700個,增加到2013年的1.4萬個;綠色信貸的貸款余額也從2007年的3400億元上升到2013年的1.6萬億元。
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續金融項目總監孫軼颋在峰會上介紹,中國的綠色信貸已經發展到了規定行業能效指引的地步,體系較為完整,在世界上屬于領先水平。
2012年,銀監會發布《綠色信貸指引》,對銀行業操作綠色信貸的流程進行規范。2013年,銀監會推進綠色信貸統計制度。2014年,銀監會發布《綠色信貸實施情況關鍵評價指標》,超過100個指標對組織管理、能力建設、流程管理、內控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進行了規范。
雖然我國的綠色信貸發展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但與銀行的總信貸資產相比,還是較少。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今年6月26日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包括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和郵儲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在內的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超6萬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的9.33%。
孫軼颋認為,綠色信貸占比較少,而綠色信貸對于循環經濟的支持更少。在2013年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情況表中,雖然綠色信貸的總體規模已有大幅度提升,但是支持資源循環利用的項目余額僅占綠色信貸總余額的2%。
孫軼颋表示,銀行承擔的限制和壓力較多,包括存貸比、不良率和金融產品的限制。此外,若要充分體驗綠色信貸的作用還需要財稅、法律和環境評價機構的全方位配套,僅靠銀行一方是不夠的。
央行[微博]欲推“綠色金融體系”
“銀行單兵作戰挺累的,扶持綠色金融還需要‘多兵種’。”孫軼颋說。
孫軼颋認為,根據國際經驗,綠色金融一般由三種主體來推動,第一種是公共部門,由國家制定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和采購政策來推動,或者由政策性金融機構實踐綠色投資;第二種由商業性金融機構實踐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第三種由公司配合,實踐綠色證券、綠色指數、綠色基金等等。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表示,企業治理污染難度很大,實踐綠色發展還需進一步的頂層設計。他介紹說,以鋼鐵行業為例,生產一噸鋼材的利潤在40元左右,而處理一噸鋼材產生的污染卻需要120~150元。“把全部的利潤拿出來做環保都不夠,可想而知有多困難。”他說。
同時,在實體經濟融資難的大環境下,環境友好型企業融資也成問題。孫軼颋表示,做循環經濟項目的多為中小企業,缺少抵押物,很多并不符合銀行的綠色信貸標準。
駱建華呼吁國家成立環保基金,給企業一定額度;同時,可以提供給環境友好型企業貸款貼息的政策,并為該類企業做擔保。
孫軼颋認為,在公共部門提供政策支持之外,發展綠色金融還需要增加產品,例如綠色債券、綠色指數等等。
近年來我國也曾發行過綠色債券。2014年5月,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發行國內第一筆碳收益5年期中期票據;2015年1月,興業銀行發行專項金融債券300億元,資金由環境金融事業部用于節能環保項目并定期報告披露。
2015年9月21日,在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和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共同主持的第七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中提到,“雙方支持中國農業銀行在倫敦發行以外幣和人民幣計價的綠色債券”。9月28日,農行在官網上公布了綠色債券管理層聲明,表明該筆債券資金投向將用于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可持續廢物管理、綠色土地開發、清潔運輸、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等。有媒體報道該債券發行規模約10億美元。
相比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在中國還是起步階段,目前還僅限于金融機構發行的金融債,并沒有覆蓋公司債。孫軼颋認為,雖然僅覆蓋金融債,但是從一定程度上給銀行做綠色金融拓展了空間,銀行有了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兩種產品,對于綠色項目的資產證券化也是非常有利的,是1+1>2的結果。
同時,綠色債券正在得到監管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微博]下屬機構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成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出任這一委員會主任。馬駿建議在中國建立一個“綠色金融體系”,以激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進入綠色行業,例如開發綠色指數,推動機構投資者開展綠色指數的投資應用,鼓勵資產管理機構開發多樣化的綠色投資產品,包括公募基金、ETF、集合理財、專戶理財等。
今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微博]研究局局長陸磊就公開表示,目前央行正在起草銀行間市場綠色金融債的指導意見,不久就會向全社會公布。
孫軼颋介紹說,央行起草的《銀行間市場綠色金融債發行的指導意見》已經進入“走流程”的階段,該意見是否會給綠色債券提供審批上的便利或者其他優惠,都值得期待。
今年9月初,上海證券交易所[微博]與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宣布,將于10月正式發布上證180碳效率指數,這一指數最大的特點是直接聚焦上市公司的碳排放。低碳排放的公司將獲得更高的權重配置,這有利于將社會資金引導到綠色產業發展中來。
綠色金融的投資回報如何
盡管有監管層推動和金融機構積極參與,這些金融產品的投資人又是什么態度呢?
比如,國際金融公司(IFC)2014年在倫敦發行了以人民幣計價的綠色債券,收益率2%——這也是歐洲市場綠色債券的平均收益水平。接近存款的收益率能否吸引社會資本呢?
宜信公司副總裁徐秀玲介紹說,綠色金融的投資回報是長期和穩健的,在他們制作的一份10年期資產市場表中,綠色金融的收益尚處于中間水平,不會像股市一樣忽高忽低。
“我們會和機構投資人溝通,在他們的資產配置中增加綠色金融,在利潤和穩健中獲得平衡。”徐秀玲說。
除此之外,徐秀玲介紹說宜信引入第三方對環保效能進行統計,從而證明投資人對生態文明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其實會有很多人愿意做這樣的事情,前提是他的收益穩定,他的貢獻是可以評估的。”徐秀玲表示。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