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黃希韋
——寫在《揭秘美國銀行業》一書出版之際
美國是世界上銀行體系最發達的國家,許多制度為別國所借鑒,許多教訓為別國所警示。美國銀行業經歷過的一些事,常被別國重現,一些錯誤也常在別國重蹈?梢哉f,研究美國銀行業的發展歷程和模式,對各國來說都有現實意義。
然而,美國的銀行體系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按照美國人自己的說法,這樣一個體系并非精心設計或合理藍圖構造的結果,美國銀行史“就是一部應對金融危機、丑聞、偶然事件、人身攻擊的歷史,是包含了大量的、相互沖突的業者和政府機構所達成妥協的歷史”。面對這樣的體系,別說是外國人,就美國的非專業人士也很難弄清楚,因此,大部分人只看到銀行恢宏的建筑,卻很難探究大樓深處的奧秘。
《揭秘美國銀行業》一書將帶你揭開這些奧秘的面紗。該書著者仇京榮是本刊核心作者,兩年多來,他的筆耕不輟除了給業界帶來寶貴的知識給養和思想啟發,也為《揭秘美國銀行業》一書塑造了雛形和奠定了根基。作為書中大部分文字的編輯和第一讀者,我深感幸運和受啟發,同時,也常為每篇文章的老道文字功底及其鏡鑒當下中國的價值感到贊嘆。說到美國銀行立法的變遷,立法史上“若干個第一”雖然塵封在歷史的檔案之中,但在奠定美國銀行業存續和發展的基礎上功不可沒。讀完十個第一部銀行法案背后的故事,兩百多年來美國的銀行立法脈絡即刻了然于胸。
說到在美國開銀行的易與繁,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雙軌特許制背后的秘密不能不說;第一家聯邦特許銀行、第一個聯邦監管機構,以及美元的前身——綠票子的來歷也非常有趣;四種存款機構類型、五個監管者、兩個保障體系以及開什么樣的銀行、在哪個區域開行、入儲還是不入儲、入險還是不入險等細節絕不可忽視。
說到美國的銀行,許多人自然與“高大上”聯系起來,其實不然。像存貸協會和儲蓄銀行都是“平民銀行”,在儲蓄銀行您只需存入一便士,即可成為銀行主。還有來自于牧師靈感的信用合作社,由于其互助性而受到特殊的稅收優惠,還遭到了那些“高大上”銀行的嫉妒。
說到當今時髦金融控股公司,早在一百多年前,當時的美國財政部與司法部長對準還是不準設立銀行關聯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前身)而激烈爭執,最后由時任總統塔夫脫出面調停才平息,正是他放了國民城市銀行一馬,才成就了今天的金融控股公司。
說到銀行,一般人只看到其門面和柜員,其實支撐銀行運轉是龐大復雜的清算系統,這個系統365天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著資金轉賬、交易清算、票據處理和證券簿記。這個系統不僅保證美國銀行業的運行,而且還是全球美元的清算中心,維系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然而您知道嗎,美國最早的清算所則誕生在一家小小的咖啡店。
說到銀行風險,擠兌是銀行、存款人、監管者三方懼怕的大事。而作為應對之策的存款保險制度則是經歷1929年大蕭條劫難后“羅斯福新政”的亮點之一。然而,您可曾知,羅斯福總統起初是反對存款保險的。
說到銀行大小,人們常以本錢論英雄。然而多少本錢合適呢?美國首開統一銀行資本標準之先河,然后設計“駱駝評級”體系,并配以與存款保險費率掛鉤的激勵機制,最后推動“巴塞爾協議”的出臺。
說到流動性,它是每個銀行都繞不過去的坎。銀行沒有現金流不行,而留多少,考驗著銀行的預測能力,它可是個技術活兒,有許多“技術秘密”。
說到競爭,美國銀行業面臨業內與業外兩個戰場,銀行蠶食別人,銀行被訴;別人蠶食銀行,銀行無奈。于是銀行煉起了三大應對之術:存款吸金術、貸款增值術、中間業務創收術。
說到技術創新熱情,美國的銀行業絲毫不輸科技企業,科技一直在重新定義銀行:從美洲銀行卡到VISA卡;從戈爾副總統第一個嘗試電子貨幣支付,到奧巴馬總統刷卡被拒;從允許游離于美聯儲發行之外的比特幣使用,到網絡銀行的興起,美國銀行業始終與科技革命俱進并善于利用新技術創造核心競爭力。
說到存款利率,在利率管制下,美國銀行家們過了30年的滋潤日子,那時銀行家的生活是“3-6-3-3”,即以3%管制利率吸收存款,以6%的利率貸出,獲得3%的差額,于是銀行家們可以在每天下午3點鐘開始打高爾夫球。然而到20世紀60年代,劇烈的通貨膨脹使利率管制從銀行家的朋友變為銀行家的敵人,被終結于20世紀80年代,從此美國進入市場利率時代。那么市場利率誰說了算,美聯儲說了不算,但引導手段十分高明;各家銀行則在存款利率定價策略上各顯神通。
說到銀行的社會責任,美國銀行業在環保責任方面走得很遠,“想借錢,先除菌”;如果您是銀行的消費者,盡管屬于弱勢群體,但仍然可以向銀行說“不”,對拒絕服務說“不”、對不誠信貸款說“不”、對婚姻歧視說“不”、對種族歧視說“不”、對地域歧視說“不”,要問美國人哪來那么大的底氣,背后有三大來源;如果您是美國一位小企業主,您大可不必為錢發愁,銀行有時要看您的臉色,因為給銀行打分,您的一票很重要。
說到存貸以外,銀行還能干啥,曾被嘲笑為“虧損帶頭人”銀行的信托部門為啥在20世紀80年代不再是銀行主流業務的附屬品。除了信托,銀行對資產證券化則顯得愛恨交加。資產證券化大戲中始作俑者、幕前推手、護花使者、追隨者、購買者、發行者等一堆人物粉墨登場,角色各異,一個都不能少。
說到錢,銀行可不管黑白,照收不誤,而且出去的都是白錢。然而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銀行業被賦予了偵探的使命:盯住你的客戶,錢是白還是黑?否則上億元罰單等著銀行。
說到風光,銀行最令人羨慕,但輪到被別人并掉甚至自己死掉時,則風光不再。誰最容易被兼并,是那些陷入死亡之谷的銀行。而那些倒閉的銀行,則被大浪淘沙。盤點美國銀行業死亡周期,不得不提到近代首場金融危機的引爆者——信托公司;大蕭條年代的肇事者——股票市場;金融脫媒的制造者——貨幣基金;全球經濟危機的催生者——次級貸款。也不能忘記,一百多年前,老摩根一人力挽銀行倒閉潮;美聯儲的策源地——杰基爾島;還有具有158年歷史轟然倒下的雷曼兄弟。
美國銀行體系的復雜性決定了要想將其中的秘密說透、說清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本書盡可能將那些拗口的法律條文、晦澀難懂的法院判例、深奧的數學模型和工具用通俗語言表述出來,使讀者能夠輕松地閱讀。書中穿插介紹了美國銀行史上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和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也可以幫助讀者弄明白連美國人都難以理解的“美國歷史上一些銀行管制為什么那么多的專橫、反復無常,甚至不通情理的那些事”。
揭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通過揭秘可以發現哪些做法值得借鑒,哪些問題需要避免,尤其是美國銀行業300多年來所經歷的大大小小無數次的銀行危機以及化解這些危機所積攢的“藥方”(即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制度)。為此,本書在每章內容所包含的特點及對中國銀行業的啟示進行了提煉,以引起業內思考。
。ū疚目d于《當代金融家》雜志2015年第8期)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