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仇京榮
不僅咖啡店可以誕生銀行清算所,梧桐樹下還可以誕生證券交易所。就在咖啡店清算所誕生那個年代,1792年5月17日,紐約24個證券經紀人在華爾街68號外一棵梧桐樹下簽署了梧桐樹協議,協議規定了經紀人的“聯盟與合作”規則,通過華爾街老板俱樂部會員制度交易股票和高級商品,它就是紐約交易所的前身。
銀行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為客戶提供票據清算、劃撥資金的服務,這些業務并不是由一家銀行包辦,而是通過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不同銀行之間流動來完成,可以說清算系統是銀行資金流動的通道與樞紐。
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國家已經形成多層次支付清算體系,包括商業銀行之間代收代付的資金清算、一定區域內銀行之間的支付清算、連接各區域之間的全國性支付清算,以及連接全球的支付清算網絡。美國的銀行清算體系不僅包含上述各個層級,而且在全球銀行清算體系中居核心地位。其中,Fedwire (聯邦電子資金轉賬系統)和CHIPS(紐約清算所同業支付清算系統)是支持美元全球清算的兩大主要大額支付清算系統,除完成銀行間資金轉賬和清算外,兩系統還共同維系著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
誕生在咖啡店的清算所
銀行職員:喝咖啡正差,交換票據副業
現代銀行業的清算系統配備先進的網絡系統,能夠實時實現全球清算交易。然而,銀行的清算交易最初并不是就這樣便利。說起美國銀行業的清算系統的由來,還有一段趣聞。在兩百多年前,兩個銀行職員的偶遇擦出了債務交換的火花,成為現代銀行間清算系統的雛形。那天,兩個不同銀行的職員在收賬的路途中小憩,碰巧走進了同一家咖啡店。閑聊中,得知相互都要去對方那里取送票據,于是靈機一動,干脆在咖啡店進行交換算了,這樣可以省掉去對方營業地的旅途勞頓。打那以后,喝咖啡成了他們的正差,交換票據成了副業。如此滋潤的事自然吸引了其他同行,他們紛紛加入進來,于是這家咖啡店變成了不叫清算所的清算所。
其實,不僅咖啡店可以誕生銀行清算所,梧桐樹下還可以誕生證券交易所。就在咖啡店清算所誕生那個年代,1792年5月17日,紐約24個證券經紀人在華爾街68號外一棵梧桐樹下簽署了梧桐樹協議(Buttonwood Agreement),協議規定了經紀人的“聯盟與合作”規則,通過華爾街老板俱樂部會員制度交易股票和高級商品,它就是紐約交易所的前身。當然,證券交易所不是本文聊的主題,我們還是接著聊銀行清算所的發展吧。
薩福克銀行的小算盤
隨著銀行業務的發展,咖啡店清算所顯得過于簡陋與單調。1819年,位于波士頓一家名叫薩福克的銀行(Suffolk Bank)創立了復雜一點的清算系統。當然,薩福克銀行的此舉倒不是為了省去銀行職員的勞頓之苦,它可沒有那么慈悲,而是懷有一個很大的野心,即為了阻止其他的銀行過多發行它們自己的票據。于是它向其他銀行推銷說,如果你們這些銀行將存款留在薩福克銀行的清算系統之內,作為回報,薩福克銀行同意以票面額,也就是全額回贖以波士頓為中心的整個新英格蘭六州鄉間的銀行票據。瞧瞧,薩福克銀行多么的慷慨大度,又多么善于心計啊。
清算所第一案
如果說咖啡店票據交換場所、薩福克銀行清算系統處于姍姍學步階段的話,那么1853年10月11日62家銀行在華爾街14號地下室共同創立的紐約清算所(New York Clearing House)則標志著銀行清算所已經能夠獨立行走了。紐約清算所創立的目的是解決紐約市銀行間無序的交易清算,它是1914年美聯儲聯邦儲備清算系統(Fedwire)成立之前最主要的銀行間清算組織,在其之后美國其他地區的銀行也相繼成立了類似于紐約清算所的清算組織。
當今人們看待清算所,覺得理所應當,但是在一個半世紀之前,相當一部分人卻不這么看,他們對清算所的合法性提出質疑,甚至有人為此提起了訴訟。被稱為清算所第一案的菲樂訴帕特森案((Philler v. Paterson),起因緣于1873年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38家銀行簽署了一項協議,共同成立費城銀行協會清算所(Clearing House Association of the Banks of Philadelphia)。清算所采用所有成員銀行的代表在固定的地點和時間進行結算的方法,來取代每個銀行在柜臺與其他各個銀行所進行的個別結算。會員行出資找到了一間合適的房間,房間里擺滿了桌子和一些必要的設備,這個房間就是結算地,各成員銀行的代表在這里會面。協會委任一名經理主持清算所會議,每次會議結束時,每個銀行應收、應付的金額被確定下來,債務銀行于是向經理支付總的差額以清償其對協會所有成員銀行所欠的款項;經理則將所收到的欠款根據債權額分配給各債權銀行。這種清算方式運行一段時間后,大家感到這種模式比較費時費力,作為改進措施,日常結余清算可以不通過每個個案中交易和計算現金來實現,而是根據股本的固定比例,在各銀行推舉的人那里存放一些錢、或者優質證券等等價物,用作償付它們所欠的余額。被銀行推舉的這些人被稱為“清算委員會”(clearing-house committee)。委員會將以這些款項發行適當面值的收據或者證明將取代它們所代表的現金,而這些現金留在委員會手中,當這些證明需要償付時作為支付的擔保。
1873年9月,會員銀行之間又簽署了另一份協議,為了便利銀行間因日常交易所產生的結算,各成員銀行授權清算委員會從會員那里獲得額外的應收票據和其他證券并且存款,并以此總額發行適當比例的憑證。這些憑證由清算委員會托管,作為清算所日常結余償付的支付手段。這種方法或是與之相似的方法已經被美國的各大城市以及其他國家的許多城市的銀行所采用。
賓夕法尼亞州最高法院法官在上訴審中認為:沒有一個法域曾判這個方法是非法的,相反,這個方法以節約了銀行的時間和人力,以及它隨后產生的互助和相互信任而受到歡迎,已經被公眾欣然接受。據此,賓夕法尼亞州最高法院于1895年作出判決:銀行以清算所協議的方式安排它們之間的日常結算沒有違反法律。
實際上,在賓夕法尼亞州最高法院的判決之前,清算所憑證作為一種以銀行資產支持的本票的形式,曾經被用做緩解暫時的貨幣供應緊張的一種手段。清算所證書的價值在1873年、1884年、1890年以及1893年的恐慌中得到了證明,當時的清算所履行了中央銀行在貨幣緊張時的某些職能。
第一家官辦清算所——聯邦儲備清算系統
清算所:樞紐與壓艙石
清算系統不僅是資金流通樞紐,更重要的是貨幣信用的“壓艙石”。基于此,1913年《聯邦儲備法案》確定新成立的美聯儲應當承擔改進支票清算過程的重任,特別是位于不同區域銀行之間的清算。美聯儲先是一改之前各銀行普遍不按支票面值清算的做法,要求各成員行必須按照面值清算其他銀行開出的支票。正是由于這一規則,使得各銀行及它們的客戶不用擔心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Denver)收到的1美元,第二天在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Boston)是否等值于100美分;他們也不用擔心,一個實體公司所在的銀行是否接受一個國內銀行賬戶開出來的支票。當然,這種對于清算體系預期的不信任并不總是一成不變的,而美聯儲的清算系統就成為消除懷疑甚至恐慌的一件利器。
以面值清算為基礎,美聯儲建立了自己的清算系統——聯邦儲備通信系統(Federal Reserve Communication System, 通常稱為Fedwire)。Fedwire系統自1914年11月開始運行,1918年起開始通過自己專用的摩爾斯電碼通信網絡提供支付服務,從每周結算逐漸發展到每日結算,聯邦儲備銀行安裝了一套專供其使用的電報系統來處理資金轉賬。20世紀20年代,政府債券也開始用電報系統進行轉讓。直到70年代早期,美國國內資金、債券的轉移仍然主要依賴于此電報系統。
1972年,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開始與其在洛杉磯的分支機構交換電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s);1978年,這一服務在所有的聯邦儲備銀行中推廣。這是一個實時支付系統,有美聯儲在某一地區的聯邦儲備銀行內開設準備金或清算賬戶的銀行而運營。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一些銀行團體開始建立各自的自動化電子通信系統,如今,雖然出現多種形式的電子資金支付結算方法,然而美聯儲始終決定著它們的發展方向。
1980年之前,聯儲成員銀行使用Fedwire系統不交納或交納很少的費用。1980年的貨幣控制法案的出臺,Fedwire服務收費被確定下來,并且非聯儲的成員銀行業也允許使用該轉賬系統。為鼓勵私營部門的競爭,法律規定Fedwire服務的收費必須反映提供此項服務的全部成本,以及因資金占用所帶來的潛在成本和應有的贏利。
Fedwire系統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建設、管理和運行,是一個高度集中化的系統。Fedwire系統的使用者不管是在哪一個聯儲開戶,其大額資金支付清算都要通過紐聯儲的主處理中心進行,進而實現了全美支付清算規則的一致性。
四大功能
Fedwire系統由資金轉移系統和簿記證券系統兩部分組成,資金結算和證券交易可以同步進行,具有極高的處理效率和運行效率。也正因如此,美聯儲可以將美國有價證券交易(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在內)的主要環節有效置于其監管之下,在Fedwire系統平臺上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國際金融市場吞吐美元基礎貨幣,迅速擴張或收縮美元的全球市場信用。Fedwire系統有多項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四大功能:
※ 功能之一:資金轉賬
即根據轉出方的指令,將其儲備賬戶的余額劃撥到接收方的戶頭上。通過Fedwire轉賬的資金幾乎都是大額資金。
通過Fedwire轉賬的資金立即有效并立即可用,這也使Fedwire成為可使用在美國的任何資金轉賬,包括來自紐約清算所的CHIPS和其他支付網絡的資金轉賬,實現最終清算的唯一網絡系統。
Fedwire的資金轉賬能為用戶提供有限的透支便利(capped intraday credit),它根據各商業銀行的資本來匡算其最大透支額。只有出現超過透支額的支付業務時,該支付命令才處于等待或拒絕狀態。如果商業銀行的賬戶余額不足,只要支付金額在透支額度內,美聯儲自動提供貸款,使支付命令得以執行。Fedwire的這一措施解決了商業銀行資金流動性的問題,提高了支付系統的效率,能實現及時的資金轉移。
起初,美聯儲并未對成員銀行的透支設定限額,而且也不收取費用,于是透支數額越來越大,到1987年,Fedwire系統平均每天的透支額就達1120億美元。如此巨大的數額,就連美聯儲這樣巨大的資金池也感到難堪重負,而且這也積累著巨大的風險。此后美聯儲開始對個成員行設定透支限額;1991年又要求一定類型的透支提供抵押品;從1994年4月起,聯邦儲備銀行開始對在其賬戶上的透支收取一定的費用,開始時年利率為24%,1996年提高到年利率60%,用以控制商業銀行的日間信貸。
※功能之二:交易清算
Fedwire通過美聯儲12個聯邦儲備區、24個分行和11個專門的支付處理中心,將美國聯儲總部、所有的聯儲銀行、美國財政部及其他聯邦政府機構,以及1萬多家商業銀行、2萬家金融機構連接在一起,這些機構之間的支與付交易都匯集到Fedwire系統,每日數十萬筆交易指令、數百萬億交金額經過Fed wire的配比、軋差,被實時全額清算。
※ 功能之三:票據處理
支票是最常用的支付工具,每天都有數億張支票在各銀行間流動,這些票據又匯總到Fedwire的自動清算系統(ACH系統),ACH系統通過自動票據清分機,實現支票和其它紙憑證的自動閱讀和清分,再進行傳輸和處理,整個支票支付的處理過程全電子化。現在,所有的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都提供對支票的電子支付服務,大多數的金融機構可接收電子形式的支票。圖像處理和條碼技術是支票電子支付系統的兩大關鍵技術,圖像處理包括獲得物理支票的圖像和存儲其中的數據信息,然后將圖像信息傳送到支付機構;條碼技術使支村機構能對拒付支票自動進行背書,并可識別背書,以加快退票處理。
※ 功能之四:證券簿記
Fedwire的證券簿記系統建于20世紀60年代末,它是集多種債券(包括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國際組織債券等)的發行、交易清算于一身的電子化平臺,是一個實時的、交割與支付同時進行的全額貸記轉賬系統。該系統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證券交易成本,提高交割與結算效率以及安全系數。該系統每天處理的業務筆數雖然只占非現金支付總交易的1%左右,但其結算金額卻占交易總金額的85%。
為了確保包括上述功能在內的Fedwire系統各功能的正常運轉,Fedwire系統在安全控制、風險防范、電信格式、信息傳遞等方面都實行了嚴格的規范和標準化措施,同時保持技術支持體系和安全防護體系的不斷更新,使得資金清算的效率穩步提升,確保了聯邦儲備銀行體系中大額資金清算和證券交易的安全。
便利還是爭利
美聯儲的Fedwire系統在為參與全市的銀行提供支票全市便利的同時,也堵了一些銀行的生財之道。在Fedwire系統運轉之前,異地提示付款一般是通過授權人將票據存入其開戶行,由銀行托收。而托收行又通過票據清算所或者代理行向付款行提示票據。當支票被提示后,付款人通常不是以現金償付,而是用它們在一些儲備銀行中結余簽發會匯款,或以一些代理行的信用償付。這種托收過程為對方銀行帶來了雙重利潤,一重來自托收服務費或給予的信用;另一重來自流通過程,因為支票在通常的流通過程中,從收款人銀行到自己的托收行之間,有很多停頓,付款銀行在這段時間內(在那個年代通常需要幾個星期)使用存款人的錢獲得利潤。而在Fedwire系統開通后,這些利潤和大程度上被美聯儲所完結美聯儲的各儲備銀行不支付任何交易費用給付款銀行,它們的先進設備極大地節省了托收支票所需要的時間,以致付款行能夠用于貸款的余額極大地削減。由于儲備銀行在托收時不需要交易費用,所以地方銀行的大多數支票都通過儲備銀行流通。這樣的好處使得地方銀行支票逐步退出原來的流通方式。地方銀行為了免受損失,開始設法阻止聯邦儲備銀行承接支票托收業務。美洲銀行和信托公司率先以訴訟方式挑戰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American Bank & Trust Co. v.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官司一直打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原告主張,應當發出禁令,因為聯邦儲備銀行通過建立交易余額,托收費儲備體系會員銀行或者與清算系統無聯系的銀行的支票是確權無效的,而且這些銀行已明確地拒絕同意按照儲備銀行的要求以票面價值清算。
聯邦最高法院認為,聯邦儲備銀行是被國會授權,可以為其他儲備銀行、會員銀行、關聯非會員銀行托收任何在它們各自區域內銀行的支票,只要支票是按提示付款,并且事實上可以在不支付交易費的情況下托收。在這些限制內,聯邦儲備銀行和其他任何州注冊銀行或聯邦注冊銀行所有的權利一樣。證據證明的事實法定了有關儲備銀行違法意圖或者強迫的控告,聯邦儲備銀行已經正式宣布,它愿意在提示支票時,接受付款銀行簽發的從其亞特蘭大代理行或者其他任何有償付能力的銀行賬戶支付的匯票,只要匯票可以以票面價值托收。地方銀行無權要求禁止合法競爭。地方銀行所展示的損失,是當他人引進先進設備,或者一個更有效的競爭者進入市場時,原營業者通常所要面對的,這是法律不予救濟的損害。聯邦最高法院于1923年作出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貓鼠同臺競技:CHIPS 登臺
Fedwire是美聯儲的清算系統,CHIPS則是紐約清算所的清算系統。CHIPS是全球最大私營的美元資金交換系統,平均每天清算和處理1.5萬億美元的美國境內和跨境支付業務。CHIPS集支付系統兩個最優的類型——凈額高效清算系統(Liquidity Efficiency of Netting System)和日清實時全額支付系統(Intraday Finality of 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 于一身。
雖然紐約清算所早于美聯儲的清算系統,但是由于美聯儲的中央銀行身份,從而使其在支付系統中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占據了壟斷地位。盡管紐約自身并無能力打破Fedwire的壟斷,但是紐約清算所并未甘心,它們一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清算能力,于1970年建立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CHIPS),以電子化的手段代替原來的紙質支付清算。當時采用的是聯機作業方式,通過清算所的交換中心同9家銀行的42臺終端相連;另一方面等待時機打破美聯儲的壟斷。
機會終于來臨。1980年《存款機構管制放松和貨幣控制法案》允許私人機構提供清算服務與美聯儲競爭,私人機構擁有并操作的資金支付系統與美聯儲支付系統同時運作,出現了管理者與被管理機構之間有趣的競爭。到1982年,CHIPS的成員行一下子就發展到100家,包括紐約當地銀行和美國其他地區及外國銀行。1990年,美聯儲宣布它將減少對資金轉賬的參與(當然不是完全不參與)。此后,美聯儲在支付體系中不再具有壟斷地位,但是,它仍然履行對全美各支付系統的監管職能,從此,美國的支付體系出現貓鼠開始同臺競技的局面。
成員與管理
CHIPS的成員分為兩類,一類是資金參與人(funding participant),目前有24家,都是全球著名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這些資金參與人在CHIPS開設清算賬戶,在聯邦儲備銀行開設結算賬戶,它們可以代理各非資金參與人進行清算;另一類是非資金參與人(nonfunding participant),它們不能直接利用CHIPS系統進行清算,必須通過某個或多個資金參與人作為代理行。然而非資金參與人既被資金參與人代理,同時又代理CHIPS成員之外的銀行進行清算。如此,層層代理,構成了龐大復雜的國際清算網絡。目前,95%的跨國美元最終清算通過CHIPS系統進行,CHIPS系統為來自全球21個國家、49家參與銀行(Participants)提供美元大額實時最終清算服務,中國有7家銀行為CHIPS非資金參與人,它們是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
從1988年起,CHIPS由清算所支付公司(Clearing House Payments Company L.L.C.,CHIPCo)管理。所有CHIPS的參與人(包括資金參與人和非資金參與人)都是清算所支付公司的成員。清算所支付公司由一個10人組成的管理董事會管理,其中4人是根據清算所支付公司參與人的交易量選出,其余6人由清算所任命;日常工作由清算所支付公司CEO負責。
運行
CHIPS是一個實時的、終結性清算系統,對支付指令連續進行撮合、軋差和結算。支付指令的結算有三種方式:一是用CHIPS簿記賬戶上正的資金頭寸進行支付,即單邊軋差(netting),占總量89%;二是由反方向的支付來對沖,即雙邊軋差,占總量10%;三是三方參與者之間相互支付,即多邊軋差。每個CHIPS參與者都有一個預先設定的起始資金頭寸要求,如果參與者沒有向CHIPS賬戶注入這筆資金,未達到初始頭寸要求,則不能通過CHIPS發送或接收支付指令。
在CHIPS運行時間內,參與者向中心隊列提交支付指令,CHIPS系統通過優化算法從中心隊列中尋找將要處理的支付指令。當進行某一次結算時,優化算法將相關的支付指令從中心隊列中釋放出來,對支付指令做連續、實時、多邊匹配軋差結算,根據結果在相關參與者余額賬戶上用借記/貸記方式完成對支付指令的最終結算,同時標記CHIPS記錄反映資金頭寸的增減變化。對于發送行賬戶余額不足,而尚未執行清算之支付指令,系統會自動尋找收款行給發送行的支付指令,將這些支付指令進行雙邊抵銷演算,當指令滿足清算條件時,立即執行凈額抵銷;若上述二參與者間的支付指令不能滿足清算條件,系統將在特定時點,自動進行多邊抵銷演算測試,當發現符合最適演算的支付指令可以清算時,則將該等指令從隊列中移出,進行多邊凈額抵銷,借記發送行賬戶并貸記收款行賬戶。在系統關閉前,東部時間下午5:00,參與者隨時可以從隊列中撤出指令。
絕大部分支付指令會在東部時間下午5:00系統關賬前完成清算,但可能有少數支付指令尚未執行。在結束營業前,CHIPS會解除前述部位上限的限制,盡可能讓現存支付指令完成清算;CHIPS隨即計算每位參與者現存支付指令的多邊凈余額,將這些多邊凈余額與參與者的現有部位合計,計算出每位參與者的“結賬頭寸”(closing position);每位參與者會收到CHIPS通知其“結賬頭寸”,結賬頭寸為負數者稱為“結賬頭寸需缺”(closing position requirement),必須在30分鐘內,透過Fed wire轉入“結賬頭寸需缺”數額的資金到預備余額賬戶。當所有這些資金轉入時,現存支付指令將被凈額抵銷且解除支付義務。東部時間下午5:15,CHIPS將參加單位的正“結賬頭寸”資金,透過Fed wire轉回給參與者,日終時將其在CHIPS賬戶的金額減為零。
CHIPS系統參與者可以指定任何支付指令為“緊急”或“優先”,“緊急”指令的處理次序在“優先”指令之前,而“優先”指令的處理次序則在沒有指定次序的支付指令之前。CHIPS系統還允許參與者通過網絡追加資金(Supplemental Funding),并指定某些支付指令優先處理,立即清算。CHIPS作為具備終結性的多邊凈額結算系統,對多個參與者的支付指令進行匹配,然后進行實時的清算和結算。大部分指令的清算在15秒內完成,但有時銀行會希望某些指令具有更高的優先級,能夠立即清算。通過這項服務,銀行就可以在網頁上控制這一過程,根據需要更改支付指令的處理順序。
在線管理工具
CHIPS系統為其成員提供實時的在線監督、查詢和管理工具,成員銀行可以隨時隨地獲得賬戶頭寸金額、付款狀態、付款查詢明細、日終余額等信息,并能刪除未解付的付款指令,這些即時的管理功能有效降低了清算參與者的作業成本,并能迅速應對突發危機。
風險控制
自1990年起,CHIPS規定在一天清算結束時,若有一家或多家銀行出現清償問題,且這些銀行找不到為其代理的清算銀行的話則被視為倒閉,這時,由其造成的損失由其余各成員行共同承擔,以確保一天清算的完成。這些風險控制措施的實施,不僅控制了成員行的風險,而且也控制了整個系統的信用風險。迄今為止,銀行同業支付清算系統還沒有未清算的交易。
清算所規則——各個要牢記
銀行每日通過清算所交易系統撥調資金千萬數億,市場會出現一些指令錯誤,或者出現該核實的不做核實、不該放棄的卻無意識地放棄等錯誤。因此,對清算所的規則,包括出現錯誤后的補償規則,必須能夠熟練運用。如果對規則不熟悉,或是粗心大意則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在這方面是有案例教訓的。
1991年4月23日,意大利商業銀行【Banca Commerciale Italiana,現已并入聯合圣保羅銀行(Intesa Sanpaolo)】的倫敦分行(簡稱BAI-London)與華萊士史密斯信托有限公司(Wallace, Smith Trust Co. Ltd.)達成一筆貨幣掉期交易。根據協議,倫敦分行將向華萊士史密斯出售175萬英鎊,以換得2968262.50美元。倫敦分行同意將英鎊存入華萊士史密斯在米蘭銀行(Midland Bank,現已并入匯豐集團)開設的賬戶,而華萊士史密斯同意將美元同意將美元存入米蘭銀行。
倫敦分行于上午9:06分將175萬英鎊存入米蘭銀行;華萊士史密斯隨后向北方信托國際銀行公司(Northern Trust 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發出指示,要求其向倫敦分行開設在意大利商業銀行紐約分行(簡稱BAI-NY)的賬戶中存入2968262.50美元。北方信托通過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向紐約分行簽發相同數額的支付令。該支付令于12:50:42進入紐約分行在CHIPS的戶頭,并于15:16:44進入倫敦分行的賬戶。
同一天,就在北方信托的支付指令已經被傳送至紐約分行之后不久,華萊士史密斯電話通知北方信托,取消對倫敦分行自紐約分行賬戶的支付,其后又以直通電報的方式確認了這一指示。根據這一指示,北方信托電話告知紐約分行,并在17:02送去一紙用戶直通電報,要求紐約分行返還2968262.50美元。電報稱這筆錢原來就不是打算給貴行的。為了打消紐約分行的顧慮,該電報還承諾:考慮到貴行對本補償條款的遵守,我們同意根據國際銀行理事會的《賠償的發布與回應指南》中包含的“賠償補償金與回應”(Compensation Indemnity and Response)條款對貴行作出賠償。
當天17:48分,紐約分行通過美聯儲的Fedwire系統向北方信托返還了2968262.50美元,北方信托隨即將該金額計入華萊士史密斯的賬戶。
兩天以后,也就是1991年4月25日,北方信托依據國際銀行理事會的規則向紐約分行提出放棄對紐約分行返還資金的賠償保證。紐約分行在沒有接觸倫敦分行并取得返還資金(借記)授權的情況下,于1991年8月29日通知北方信托,稱:關于貴司1991年4月23日的電傳,我們再次認為你的擔保已失效,因為資金在同一天通過我們在Fedwire的戶頭已經被返還。
那么,紐約分行為什么會放棄對北方信托毀約索賠請求呢?這其實是紐約分行的失誤所致。紐約分行的調查部負責核實退回資金的情況,但是該部門并未去核對,而是簡單地假設北方信托當天發出撤單要求是很早就已提出的,負責轉賬的業務部門有足夠的時間通知倫敦分行,并且取得了它們關于退回資金的同意。但倫敦分行從未同意返還資金,不僅如此,在它得知資金已經被返還之后,要求紐約分行在其賬戶上再次計入2968262.50美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返還資金已經不可能了。就在北方信托撤回資金后的第二個星期,華萊士史密斯被英格蘭銀行暫停營業,并且開始進入破產程序,其有關高管也因高達1億英鎊的欺詐行為而被判處6年監禁。無奈,意大利商業銀行及紐約分行只得在聯邦地區法院起訴北方信托,一審敗訴后,又上訴到聯邦上訴法院。
上訴法院第二巡回區法庭在1998年作出的判決書中指出:假設紐約分行主張北方信托有欺詐和不當得利的事實成立的話,北方信托仍有權獲得普通法主張的簡易判決的支持,因為紐約分行在向北方信托退還資金的兩天之后通知北方信托,認為北方信托的保證是無效的。地區法院將這一通訊視為紐約分行普通法上權利的放棄,上訴法庭同意這一觀點。上訴法庭進一步指出:北方信托在其1991年4月23日17:02的電報中引用了國際銀行理事會規則,要求歸還資金,并表示同意根據國際銀行理事會規則作出賠償。正如紐約分行所承認的那樣,國際銀行理事會規則并沒有令其承擔向北方信托歸還資金的義務。然而,國際銀行理事會規則規定,如果接受北方信托賠償要約,紐約分行應立即接觸倫敦分行,獲得其借記(同意歸還資金)授權。如果得到借記授權,北方信托在此賠償條款下的義務將終止,并且紐約分行將放棄索賠的權利通知北方信托。因此,正如地區法院注意到的那樣,根據國際銀行理事會規則的強制性規定,紐約分行應承擔的義務是,在同意北方信托撤回保證之前必須聯系倫敦分行。
針對紐約分行關于即使其向北方信托發出的通訊是權利放棄聲明,聲明也僅限于放棄要求北方信托的賠償,并沒有構成對其普通法權利的一般放棄的主張,上訴法庭認為,Middle East一案關于對保證的放棄范圍被視為等同于保證本身的范圍的判例對本案有指導意義。雖然在其他情形下,我們可能會對采用這樣寬泛的規則猶豫不決,但在電子資金撥調這一特殊背景下,數以百億計的資金每天通過幾十萬筆資金撥調得以流轉,對這種不經商議的銀行間通訊的確定性應當予以認定。據此,上訴法庭判決:維持地區法院關于紐約分行發出的通訊與北方信托作出的賠償保證范圍相同,紐約分行的通訊構成它對其在普通法下權利的整體放棄。
美國銀行清算系統特點
官民并舉,差異化競爭
美國的銀行支付清算系統發端于民間,美聯儲成立后,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形成了一種壟斷。到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對銀行等存款機構管制的全面放松,國會通過法案要求監管機構自動放棄對銀行間支付清算的壟斷,美聯儲也一改不收費的慣例,根據服務成本、資金占用成本收取清算費用,這樣就形成了官方與民間銀行支付清算系統平等的環境。當然,這種競爭并非無序競爭,而是差異化競爭。在某種程度上,雙方還進行互補。比如,紐約清算所CHIPS成員預付金余額賬戶的起始資金頭寸要通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Fedwire資金賬戶注入;每個營業日終了,CHIPS中央計算機系統對各參加銀行當日的每筆交易進行統計,統計出各參加銀行應借或應貸的凈金額,并于當日下午4:30后,通過Fed wire系統將各參加銀行應借或應貸的凈金額通知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利用其會員銀行的存款準備金賬戶完成清算。清算完成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通知CHIPS,CHIPS再完成軋平賬務。
多層次銀行清算系統
美國的銀行清算系統既有全國性的,如Fedwire、CHIPS,也有區域性的。既有大額資金清算系統,也有小額資金清算系統,如自動清算所系統(Automated Clearing House,ACH),它是覆蓋全美的一個電子清算系統,現有超過15000家金融機構在線清算。該系統一般處理小金額、大批量的收付款,或者定時、重復性的付款,例如退休金、養老金、保險費、薪金,以及消費者賬單的支付、抵押分期付款及利息的支付、企業間貸款結算等,主要為政府機構、公司、企業、消費者提供小額支付結算服務。既有綜合性的清算系統,也有行業性的清算系統,如1974年由35家地區性聯社發起設立中央信用聯社清算系統,為全美所有地區性信用聯社提供資金結算、資金調劑、票據交換等清算服務。
能夠支持多種支付工具的清算
美國非現金結算體系十分發達,信用卡、各種票據,尤其是商業支票、政府支票、旅行支票、郵政匯票、個人支票在美國流通較廣。近年來,電子錢包、電子現金、電子支票、電話銀行、電視銀行、在線銀行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這些花樣不斷翻新的便利支付工具的使用,依賴于龐大、兼容、計算不斷更新的銀行清算體系的支撐。
與非銀行清算系統銜接
美國是全球金融市場最發達、最齊全的國家,擁有各類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而這些市場與銀行支付清算系統又產生了強烈的相互依賴性。美國不僅擁有全球最發達的銀行清算系統,還擁有全球最發達的資本市場清算系統,還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清算中心,1992年至2002年經過10年的整合,在紐約銀行法下共同組成了一個統一、特殊的銀行組織DTCC(全美證券托管清算銀行),從而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四大全球證券托管組織。其中的NSCC系統負責撮合和軋差,DTC系統負責托管和結算。此外,VISA和MASTER是兩大國際信用卡組織,其中VISA系統是全世界最完善的電子支付網絡,將全球多達10億持卡人,與2400萬個商戶交易點緊密聯系,而兩大信用卡系統的清算銀行均為位于美國紐約的摩根大通銀行,同時也是自動清算所的成員,美國實際上也就成為了全球信用卡的發源地和支付清算中心。
自律為主、監管為輔
美聯儲作為美國銀行清算體系的監管機構,每日都在監管各主要清算系統的運營數據和活動,也制定了一些監管規則,但是美國銀行清算體系的平穩、持續、高效運行,更多地還是依賴于自律,各清算系統有的自行建立一套嚴密的規則,有的則采用行業組織的規則,如:《CHIPS 規則和管理程序》(CHIPS Rules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國際銀行理事會(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Banking)的《賠償的發布與回應指南》(Guideline For Issuing and Responding to an Indemnity);紐約清算所協會(The New York Clearing House Association)和國際銀行委員會(The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Banking,CIB)共同制定的《紐約銀行業相互補償規則》(New York Interbank Compensation Rules)等。
穩定性好,應對突發能力強
如CHIPS將4臺Unisys Al5大型計算機組成兩套系統,實行兩套系統互為備份,每套系統又是雙機互為備份。兩套系統分別安裝在不同的地方,并用高速線路連接。為保證不間斷的電源供應,由蓄電池儲備,并以雙內燃發電機系統保證。又比如,在911恐怖事件中,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樓被襲擊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立刻停止靠近紐約的新澤西美元支付清算系統的運行,啟動災難備份系統,將美元支付清算系統從紐約新澤西切換到里士滿和達拉斯。在整個切換過程中,支付清算系統沒有中斷服務,也沒有丟失一個數據,充分顯示了聯儲Fedwire支付清算系統高度安全、快速有效的運行能力。
發達的銀行清算系統,支撐著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
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既依賴于美國的經濟實力,同時也離不開發達的貨幣支付清算系統。其實,不只是美國,世界上可以稱得上國際貨幣的,都有信譽卓著的清算系統做支撐。
比如英鎊作為國際貨幣,是與倫敦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多幣種清算系統——持續聯結清算系統(CLS)的業務處理所在地分不開,CLS系統的建立使得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的銀行可以不再依賴于單個跨國銀行的外匯清算渠道,通過其直接進入國際外匯清算網絡,倫敦還建有由英國一些大銀行組建的跨國外匯清算系統FXNET,通過既定的框架協議處理現貨和期貨外匯交易的雙邊軋差清算。倫敦還有全球第一家向全球主要外匯市場ECHO成員提供14個幣種、多邊外匯交易軋差清算服務的環球外匯交易清算所ECHO。CHAPS(清算所自動化支付清算系統)是倫敦的主要大額支付清算系統,提供以英鎊計值、以歐元計值的兩種獨立性清算服務。
又比如德國是歐元最重要的成員國,是歐元的臺柱子,歐元支付清算體系位于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其管理和運行的TARGET(歐元實時全額清算系統)是目前最重要的歐元跨國支付清算系統。TARGET系統由12個歐元區國家和4個歐盟國家的實時金額支付清算系統(RTGS)和ECB支付機制構成,通過Interlinking公共網絡相互連接,可以處理歐盟國家間所有的歐元貸記轉賬業務,而且還能夠為成員與EUR01系統(位于法國巴黎)、CLS系統(位于英國倫敦)之間的歐元支付提供最終結算。因此,TARGET系統實際上成為了歐元區統一支付清算的核心系統,日均交易金額為1.9萬億歐元,其中跨境業務金額占比約為35%。
積極參與國際銀行清算體系建設
1973年5月,美國與加拿大、歐洲共15個國家的239家銀行成立了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SWIFT),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它是為了解決各國金融通信不能適應國際間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長而設立的非盈利性組織,負責設計、建立和管理SWIFT國際網絡,以便在該組織成員間進行國際金融信息的傳輸和確定路由。從1987年開始,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包括經紀人、投資公司、證券公司和證券交易所等,開始使用 SWIFT。目前該網絡已遍布全球206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家金融機構,提供金融行業安全報文傳輸服務與相關接口軟件,支持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實時支付清算系統。
美國不僅參與國際銀行清算體系的建設,而且還將國內系統與國際系統對接,比如CHIPS設計了一個靈活的記錄格式,以方便發報行和收報行能進行高效的計算機自動處理。參與行的支付信息可在不同系統之間流動,而無須人工干預。例如,CHIPS接受SWIFT的標識碼,并可自動地與CHIPS的通用標識碼相互參照。
本文參考書目
1.莉莎?布魯姆(Lissa L. Broome)、杰里?馬卡姆(Jerry W. Markham)著,李杏杏、沈曄、王宇力譯,何美歡審校:《銀行金融服務業務的管制案例與資料(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馬克?格林布拉特(Mark Grinblatt)、謝里丹?狄特曼(Sheridan Titman)著,王琪瓊、蘇莉、蘇瑩、陳藝云譯:《資本市場與公司戰略》。中信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莫娜?J?加德納(Mona J. Gardner)、迪克西?L?米爾斯(Dixie L. Mills)、伊麗莎白?L?庫珀曼(Elizabeth S. Cooperman),劉百花、駱克龍、張慶元、張大威譯:《金融機構管理資產/負債》。中信出版社,2005年5月版。
(作者單位為中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其所在機構無關。本文原標題為《美國的銀行清算系統》,連載于《當代金融家》2015年第6期、第7期)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