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2015年09月29日 13:07 《當代金融家》 

  文/趙文龍

  對于具有長期養老年金管理經驗和專業經營優勢的保險業而言,為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而建立的職業年金制度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在分析所面臨機遇和問題的基礎上,對如何鞏固和發揮好保險業優勢,更好地參與職業年金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國辦發〔2015〕18號,以下簡稱《辦法》),標志著我國職業年金制度正式啟動建立。《辦法》的出臺,對于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保險業作為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力量,如何發揮自身優勢作用,更好地參與職業年金發展,使職業年金成為保險業新的增長極,支持國家重大改革戰略實施,迫切需要深入研究。

  職業年金將成為保險業新的增長極

  首先,職業年金具有顯著的強制性特征,有利于保險業拓展新的更大的業務空間。

  職業年金是為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建立的一項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5〕2號,以下簡稱《決定》)明確要求,機關事業單位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應當為其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這使得職業年金制度具有鮮明的強制性特征,從而打開了相對于自愿性企業年金更為廣闊的業務拓展空間。

  從覆蓋人群的數量規模看:未來職業年金一旦強制執行,其覆蓋的人群范圍將包括機關單位700余萬人,事業單位3100余萬人,合計將近4000萬人。這一規模將遠遠超過企業年金當前所覆蓋的2293萬人的規模。

  從年金繳費規模看:假設以2013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5.15萬元/人/年作為繳費基數,按照《辦法》規定的單位以工資總額的8%、個人以本人繳費工資的4%的繳費比例進行測算,預計全國職業年金一年繳費規模總量將達2300億元,其中個人賬戶實賬繳納形成的基金規模將達800億元;如果再加上單位繳費中由非財政全額撥款單位實賬繳納的部分,保守估計每年至少可積累基金資產約1000億元。若按10%左右的投資收益率計算,職業年金有望在未來5~6年達到與現已開展10年的企業年金相當的基金規模(我國企業年金自2005年正式開展,截至2014年末,全國企業年金積累基金規模7689億元)。

  其次,職業年金基金實行市場化投資運營,有利于發揮保險機構的投資管理優勢。

  《辦法》規定,“對實賬積累形成的職業年金基金,實行市場化投資運營,按實際收益計息”。這實際上確立了職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的市場化運作原則。《辦法》同時還規定,“職業年金基金應當委托具有資格的投資運營機構作為投資管理人,負責職業年金的投資營運”。雖然《辦法》尚未明確哪些機構具有資格,但從我國企業年金市場的運行情況來看,保險機構獲取相應資格,并以投資管理人角色參與職業年金市場,具有廣泛機會和明顯優勢。

  從投資管理經驗看:保險機構具有最悠久、最專業的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經驗,也是自2005年企業年金正式開展以來,我國企業年金市場上最重要的投資管理機構。由于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的本質屬性均是補充養老保險,其基金的投資管理都遵循著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相統一的原則,因此,保險機構可以將其在企業年金市場上取得的投資管理經驗平移到職業年金市場之中,充分發揮保險機構在精算技術、方案咨詢與設計、產品服務、穩健投資等方面的優勢。

  從投資管理的資產規模看:2014年末,保險機構管理的企業年金投資資產余額約3689億元,市場占比50%,明顯超越銀行、基金公司等其他非保險類金融機構。若按上述市場占比進行測算,職業年金落地實施后,保險業投資管理資產將達500億元。

  從投資收益水平看:保險機構的投資風格具有穩健、安全并長期保持較高收益水平的特征,是拓展職業年金市場的重要砝碼。以2014年企業年金為例,保險機構在單一計劃組合和集合計劃組合中的投資收益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單一計劃含權益類的組合中,全國加權平均收益率為9.9%,保險機構約為10.5%;集合計劃含權益類的組合中,全國加權平均收益率為9.56%,保險機構約為10.05%。

  最后,職業年金領取方式的全面實施,有利于商業養老保險市場更快發展。

  《辦法》規定,“工作人員在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條件并依法辦理退休手續后,由本人選擇按月領取職業年金待遇的方式。可一次性用于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依據保險契約領取待遇并享受相應的繼承權”。這實際上打通了職業年金與商業保險之間的藩籬,為商業保險更加順暢地銜接職業年金預留了制度接口。充分利用這一政策紅利,將迎來商業養老保險市場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性機遇。

  一是全面拉動商業養老保險市場擴容提速。目前,我國商業養老保險市場發展還比較滯后。2014年,全國商業年金保險實現保費規模約2822億元,在壽險公司保費中占比僅22%。上述職業年金的政策紅利一旦落地實施,將會給商業養老保險市場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場機會。假設職業年金制度實施5年后進入首次年金待遇集中支付期,則按照職業年金每年繳費2300億元測算,5年累積的基金(不含投資收益部分)將達上萬億元級規模,若領取待遇的受益人大部分(假設占80%)都選擇一次性用于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因退休時個人賬戶資金將全部記實),則會為保險業提供上萬億元(含投資收益部分)的新增保費規模。

  二是優化改善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環境。《辦法》明確將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作為職業年金領取方式的第一選項,充分表明國家鼓勵機關事業單位采用商業保險手段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的積極態度,也必將引導廣大的個人和企業進一步提升保險意識,增強運用商業保險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質量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對于大量不具備政策條件,尚未被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所覆蓋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以及靈活就業人員,完全可以借鑒職業年金領取方式的做法,通過自主建立與基本養老保險相銜接的商業養老健康保障計劃,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保障作用,從而為促進商業保險與職業年金、企業年金的融合發展、協調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現有政策在發揮保險業優勢上尚存局限

  首先,未明確放開“受托人”資格。

  按照《辦法》規定,職業年金的“投資管理人”和“托管人”資格向社會放開。但是對“受托人”資格,《辦法》并未作出明確規定,而只是規定“職業年金的經辦管理工作,由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也未說明“經辦管理”是否等同于“受托管理”。由于“受托人”負責選擇投資管理、托管和賬戶管理等其他三類機構,在信托模式的年金計劃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受托人”資格若不放開,將對保險機構拓展職業年金業務帶來較為不利的影響。

  一是制約保險業在職業年金市場獲取優勢地位。從企業年金市場經驗看,由于保險機構囊括了5個受托人資格,占全部受托人資格的一半,直接造就保險機構在企業年金市場的先天優勢和領先地位。2014年,由保險業提供的企業年金受托管理服務占全國企業年金法人受托業務的69%,遙遙領先于銀行、信托等其他金融機構。如果職業年金不向社會放開受托人資格,則保險業的這種優勢地位將無從獲取。

  二是難以發揮保險機構作為“受托人”提升職業年金制度運行效率的優勢。按照國務院《決定》的規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負責在京中央國家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的管理工作,同時集中受托管理其職業年金基金”。如果地方上不考慮自身與中央的不同情況,簡單參照中央做法,將職業年金的受托管理交由地方社保經辦機構,而不是引入專業化的保險機構等擔當“受托人”,將產生諸多弊端:一是地方社保經辦機構受自身專業條件限制,很難滿足人才、技術、管理、經驗等方面的要求,較難承擔起保障年金資產安全運營和穩定增值的受托責任;二是責任承擔與劃分不清。社保機構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管辦一家,缺乏獨立明確的受托責任主體,不利于對受托人的監督考核和問責;三是增加行政運行成本。各級經辦機構為了履行受托人職責,必然涉及擴編增員,擴大行政經費支出,不符合當前中央大力推進簡政放權、縮編減員的政策導向;四是基金統籌層次的提高受限。現有《辦法》規定,縣級以上人社和財政部門負責對職業年金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若地方社保機構作為受托人,基金統籌的最低層次極有可能是縣級統籌,這必然造成年金計劃分散,集中投資管理困難,投資回報率不高,無法產生較高層次集中受托管理的規模效應。

  其次,年金計劃模式比較單一。

  按《辦法》規定,職業年金只允許采用信托型模式,也即DC模式(繳費確定型),而沒有DB模式(待遇確定型)。這一規定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職業年金都采用DB和DC計劃并存發展的實踐與經驗不符,也不完全適合我國國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險業優勢的發揮。

  一是制約保險業風險管理和精算優勢的發揮。DC計劃指職業年金由單位和職工雙方按固定比例出資,記入職工個人賬戶,通過基金進行投資運作獲取收益。職工退休后養老金的給付水平,取決于個人賬戶的資金積累及其投資收益。職工個人要承擔投資風險。而DB計劃指單位事先承諾職工退休時領取的養老金待遇標準,該待遇標準根據一定精算公式計算確定,通常會考慮職工工齡、退休前工資水平、養老金預期替代率以及待遇支付時的總體收支平衡等因素。單位要承擔財務風險和投資風險,因此對精算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要求相當高,一般可以采取保險契約的方式承擔相關責任和轉移風險。相對其他金融機構而言,這部分業務只有保險機構能做,是保險機構具有的獨特優勢。《辦法》對DB計劃的忽視,限制了保險業這一核心競爭優勢的發揮。

  二是制約保險業滿足“中人補償”的現實需求。我國職業年金制度是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向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并軌的過程中同步推出的,但現有制度未充分考慮適應對象人群的復雜性,尤其是對“中人補償”問題未作明確。在DC模式下,年輕職工因積累期還很長,其未來的養老金給付能夠得到較好保證和兌現,但對于很多年齡較大、即將退休的中老年職工而言,由于制度剛剛實施,將面臨積累時間短、退休時個人賬戶積累基金少的嚴峻問題,將直接造成“新人”和“中人”退休待遇的不公平。單純的DC模式明顯無法滿足對“中人”的養老保障需求,而保險機構通過建立DB計劃,則能較好適應對“中人”的補償需求。

  最后,稅收優惠政策尚不完善。

  目前,職業年金有關稅收政策主要按2013年底財政部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3〕103號】執行。該通知規定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個人在繳費階段可暫不繳納個人所得稅,遞延到年金領取時一并繳納。但還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對年金投資收益征稅顯失公平。因為現階段我國其他品種的基金類投資收益均不征收個人所得稅,現有稅收政策對年金投資收益和繳費不作區分,在領取時一并繳稅,顯然加大了職業年金投資的稅負;二是對一次性領取年金待遇的稅收規定比較苛刻。按現有規定,受益人如一次性領取,個稅稅率可能達到40%以上。這對退休時選擇一次性領取年金待遇用于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行為,必然產生強烈的抑制效應。

  全力推進保險業成為職業年金發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搶抓一個機遇,積極參與職業年金制度的細化完善。

  職業年金實施細則和落地政策的制定,將對保險機構參與職業年金的最終效果產生實質影響。當前,應搶抓職業年金實施細則尚未出臺的有利時機,加快整合保險行業智慧和力量,及早介入、主動參與實施細則和落地方案的研究制訂。充分運用保險機構在企業年金市場的成熟經驗、專業優勢和領先地位,結合地區差異、行業差異等實際情況,輔助開展年金方案設計、數據測算等工作,為各地區各行業順利推進職業年金制度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保障。力爭實施細則等具體制度框架更加明確地支持保險機構獲取多方面的職業年金基金管理資格,在相關資格認定上適當地向專業養老保險公司等保險機構傾斜,在年金基金的實際運作過程中更多地發揮保險機構的作用。

  其次,發揮兩項優勢,著力提升保險機構作為受托人和投資管理人的市場競爭力。

  一是加大匯報溝通協調,爭取實施細則明確放開職業年金的法人受托資格。尤其是允許保險機構作為受托人,廣泛參與職業年金的受托管理或提供受托咨詢,以充分發揮保險機構受托管理的專業優勢、經驗優勢、人才優勢和效率優勢,促進管辦分離,增強風險抵抗能力,確保受托資產的安全和穩定增值。

  二是借鑒運用企業年金投資的成功經驗,繼續鞏固保險機構作為投資管理人的優勢地位。堅持以穩健投資理念為導向,以專業投資能力為核心,以先進投資技術為支撐,以優秀投資業績為保障,持續增強保險機構在養老金投資管理領域的市場競爭力。充分運用保險機構在養老金產品開發和管理中積累的大量數據與經驗,減少職業年金投資產品開發的周期,提升職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效率。加大全鏈條資源整合,量身定制從年金投資管理到終身領取養老保險產品的一攬子服務,不斷擴大保險機構參與職業年金的廣度和深度。

  再次,研發三類產品,全面助力職業年金制度的協調對接運轉。

  一是針對制度建立初期無法回避的“中人補償”需求,發揮保險機構精算和風險管理優勢,開發設計與DC計劃無縫對接的DB產品。該DB產品可按照預期替代率或固定金額預先設定一個最低待遇標準,對退休時個人賬戶累積金額低于標準的,按標準支付養老金待遇,高于標準的,按個人賬戶累積金額支付養老金待遇。從而克服單一DC計劃引發的對“中人”待遇不公問題,減少職業年金的實施阻力。

  二是針對職業年金基金市場化投資運作需求,大力研發可直接對接職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的產品。一方面,可參照人社部、銀監會、證監會[微博]和保監會于2013年聯合下發的《關于企業年金養老金產品有關問題的通知》【人社部發〔2013〕24號】規定,積極開發已納入養老金產品投資范圍的萬能保險產品、投資連結保險產品和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帶來的紅利,抓緊研究設計符合職業年金投資需求的股權、債權和資產支持計劃等保險資管產品,進一步擴大投資范圍,優化投資結構,穩定長期投資收益,提升基金投資運營效率。

  三是針對退休時可一次性領取年金待遇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需求,積極研發符合按月領取、終身領取等政策要求,又適合退休年齡人群投保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為爭取更多人員在退休時主動行使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選擇權,在產品費率設定上適當給予一定優惠,或在養老保障服務基礎上提供一定的老年健康養生服務等增值性服務。通過提供對接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進一步提升行業形象、滲透力和美譽度,同時帶動老年健康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商業保險產品協調發展。

  最后,完善兩項稅優,提高保險機構參與職業年金發展的積極性。

  一是從維護稅收政策的公平性和平衡稅負出發,建議現階段應比照其他基金類投資,暫不對職業年金投資收益征稅。

  二是從落實保險“新國十條”出發,建議對退休一次性領取職業年金待遇用于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制定專項的遞延納稅政策,待實際領取商業保險待遇時再按規定繳納個稅,以體現國家對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支持。

  (作者單位為中國保監會重慶監管局人身保險監管處)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

金融e觀察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