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紀 崴
主持人的話:進入2015年,中國的理財市場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股票市場的跌宕起伏讓投資者在機構理財和資本市場理財之間游走,資金關鍵節點雙向流動明顯;銀行理財事業部改革逐步推進,銀行已經將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理財作為重要的盈利增長點;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甲方還未唱罷乙方就已經登場,力圖實現投資者和融資者之間的低成本連接;第三方理財秉承為高凈值客戶提供服務的經營理念,但也在適應形勢變化向上向下開展客戶延展,爭取客戶的全覆蓋。理財市場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中不斷向前發展,居民也在理財市場這片藍海中不斷調整著自身的投資策略,向著財富最大化的目標奮進。本期一線話題特別約請平安銀行資產管理事業部產品研發與政策研究室負責人張鑫、大唐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樹林、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員蔡棟梁對理財市場的競爭態勢、風險管控和未來發展等問題進行探討。
截至2014年底,中國的理財市場中,銀行理財類產品余額大約15萬億元,信托資產規模近15萬億元,保險資產余額近10萬億元,證券類行業管理資產大約20萬億元,總數約60萬億元。各類理財機構在資產管理業務中彼此競爭又相互合作。
記者:理財市場中機構眾多,能否做一個簡單分類,將它們加以區分呢?
張樹林:理財機構的分類方法很多。如果用一種簡單的分類方法加以區分,不妨按照機構性質進行劃分。一類是金融類理財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券商、資產管理公司及基金公司、信托機構等;第二類是非金融類理財機構,包括第三方理財如財富管理機構,互聯網理財如P2P、眾籌、私募股權機構。如果從服務不同投資者的角度分類,有服務大眾投資者為主的機構,如銀行、證券、基金、保險和各種寶寶類產品發行機構、P2P機構;有服務中產階級為主的機構,如投資起點在100萬元以上的機構,包括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子公司、第三方理財、私募股權機構等;還有服務高凈值或超高凈值的機構,如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基金專戶等。
記者:近期我國理財市場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
蔡棟梁:2015年上半年,理財產品發行量保持了相對平穩、微幅波動的增長趨勢,參與主體不斷擴大,理財資金和實體經濟發展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了,資金也更多地投向實體企業。在整體宏觀基本面不好的情況下,2015年上半年各類型理財產品收益率呈現一定的下滑趨勢,但相對來說,理財產品收益率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最近理財產品資金回流就是很好的例證。同時,理財市場也出現了很多新氣象:由融資驅動型的金融體系正在向投資驅動型方向轉變,由原來的二元結構向多元化結構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了多層次的金融結構,金融行業發展的動力由原來的融資方轉向投資方,投資方對金融行業的需求由原來的投資生財拓展到風險管理、資產保全、財富傳承等更豐富全面的領域,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對于“有錢人”更加重視,為其提供的產品也更為多元化、差異化和人性化。此外,互聯網金融如火如荼,寶寶類草根理財產品不斷創新并形成了和債券基金、保本基金、指數基金等合作的業務模式,而P2P和眾籌的業務模式也同樣迎來了諸多新變化。
記者:我們分別選取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機構和互聯網理財作為服務普通大眾、中產客戶和微眾客戶資產管理的機構代表。數據顯示,商業銀行是提供理財服務的主要力量,與其他機構相比,商業銀行具有哪些優勢?
張鑫:銀行理財業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資產管理市場中表現出強大的生機活力,內在的原因是順應了銀行發展與財富管理的客觀規律和邏輯。首先,銀行理財業務較好地把握了居民財富增長所催生的對金融工具載體的需求,老百姓渴望實現對財富的保值增值,而銀行也處于業務轉型發展期,因此形成了供給與需求的良好契合,銀行憑借綜合化的金融優勢以及客戶資源優勢,成為發展理財業務的主體金融機構,銀行的穩健經營和對風險的管控,也使得銀行理財發展相較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證券、信托、基金、私募等資產管理機構,表現出對穩健投資管理風格的選擇。其次,銀行在傳統業務領域積累了豐富的信用管理經驗和數據,在債權、股權等附加信用支持的業務方面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為理財產品的運作管理提供豐富的資產支持。此外,銀行理財十分珍視品牌建設,注重客戶基礎的維護和產品口碑的維護,能夠更為了解和貼近客戶需求,借助大類資產配置管理的優勢將客戶對收益的需求和對風險控制的要求進行充分結合,在市場波動中創造穩健的投資收益。目前,銀行理財主要的發展障礙在于對剛性兌付的打破,需要大力轉向凈值型產品管理,加強在跨產品、跨市場、跨區域、跨品種等方面的投資,與國外先進資產管理機構相比較需要加強在權益類市場、國際市場的資產配置。
記者:財富管理公司的業務側重點體現在哪些方面?與商業銀行理財和互聯網理財有哪些區別?
張樹林:一般而言,財富管理包括資產保值增值、保險、稅務、退休養老、財富傳承等范疇。實踐中,財富管理就是根據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理財規劃建議,以幫助客戶實現全方位的財務目標。具體到大唐財富,我們具有龐大的私人顧問團隊,在市場上嚴格篩選優質信托、資管、私募等優質產品,為客戶提供私密、專業的規劃服務和資產配置解決方案。在關心客戶的資產安全、保值和增值的同時,也心系客戶的財富傳承和資產保全,幫助客戶實現財務自由。第三方財富管理與一般理財業務最大的不同是,一般理財業務是以產品為中心,目的是更好地銷售自己的理財產品,且提供服務的主體局限于商業銀行所提供的銀行自身的傳統業務與中間業務;財富管理業務則是以客戶為核心,目的是為投資者設計一套適合自身的財務規劃。財富管理機構本身基本上都沒有自己創立的金融產品,它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通道業務,向客群提供其他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信托等機構提供的符合財富管理機構要求的產品,產品覆蓋面比較廣、比較全面,因此理財決策方面的獨立性和客觀性較強。
互聯網理財是對傳統的財富管理的有益補充,填補傳統財富管理行業沒有達到的邊界。首先,因為互聯網理財的介入,廣大投資群體有了更多的投資機會。其次,互聯網理財注重用戶體驗,做一些普通老百姓能夠參與的優秀的產品,增加客戶的選擇。最后,互聯網理財是公開的,可以打掉信息壁壘,降低交易成本。大唐財富研發的“糖罐兒”APP就是一款典型的互聯網理財產品,是服務于大眾投資者的移動端理財應用軟件。
記者:這些理財機構之間是否會存在業務上的此消彼長?
蔡棟梁:理論上講,各類型理財機構之間應該存在業務上的此消彼長。一方面,我國金融理財產品品種、數量有限,參與進行理財投資的人數有限,總的來說總量投資資金有限,存在各業務此消彼長的前提。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不斷變化,實體經濟、資本市場等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以股市為例,當股市向好時,投資到股市的資金明顯增加,一定程度上會減少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產品、信托產品等業務的資金量。股市向差則反之。再如,當新型金融產品出現時,如互聯網金融產品,以余額寶[微博]為例,余額寶吸納了大量活期儲蓄資金,減少了銀行存款,一定程度也減少了銀行理財產品等業務的銷售量。
張樹林:從實踐上來說,我認為整個理財市場目前還是一片藍海,可供嘗試和探索的領域很多。最近十年,伴隨著居民和理財機構對理財這一概念理解的逐步深入,理財市場范圍不斷地被擴展,理財機構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一方面,中國有錢的人很多,2014年全國可投資一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高凈值客戶就有100萬人,共持有可投資資產32萬億元人民幣,可以想象作為金字塔式財富人群中低層次的一般消費者理財需求是非常龐大的;另一方面,投資者的理財意識逐步增強,他們的資產負債表會按照其理財配置多元化的趨勢發生變化。與需求形成對比的是理財產品供應的不足。經常出現產品一經出售就迅速售罄的局面,形成理財市場供需兩難的態勢。
記者:作為理財市場的主力軍,商業銀行理財如何對待這種來自股市、大額存單業務等的競爭?
張鑫:貨幣市場工具、債券、權益資產、債權類資產等都是資產管理配置的品種,各個市場是相互聯系、影響和補充,取決于銀行理財的整體資產配置策略。大額存單業務的推出與銀行理財業務發展一樣,都是利率市場化不斷深化的金融工具之一。總體來看,這一產品的推出對銀行理財的影響極為有限。上半年隨著股票市場的快速上漲,投資者的理財需求發生重大變化,有從偏愛固定收益類收益轉向獲取資本市場超額收益的趨勢。但伴隨著6月12日以來股市的下跌,投資者對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的關注度重新上升。2015年上半年,受央行[微博]2月降準、3月降息、5月降息、6月同時降息降準的貨幣政策影響,金融市場資金面較為寬松,理財業務可投資資產的價格下降較快。與以往降息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下滑不同的是,本次降息并未帶動銀行理財收益率下滑,不少中小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不降反升,導致銀行理財增速明顯。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推進,對于銀行理財看似有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未來專業化的投資管理和穩健的經營,是銀行不斷贏取客戶的重要支撐。
風險是收益的影子。理財市場在為客戶提供高額、穩定回報的同時,也蘊含著風險,現階段主要表現在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和信息披露不完全上。
記者:為了獲取資金,一些銀行提高了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并且我國一直存在著銀行提供隱性擔保保證收益的現象,剛性兌付問題隨之產生。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蔡棟梁:首先,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應該由市場供求雙方決定,而不是由預期收益率來保證。很多理財產品都通過預期收益率或測算收益率的方式對其收益進行了事先約定,在一定程度上給投資者打了強心針,但也包含了一定風險。讓市場供求來確定均衡價格,就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為理財產品的公平競爭創造良好條件。理財服務機構要轉變競爭機制,從靠高預期收益來拉攏客戶,轉變為靠產品質量取勝,客觀反映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其次,做好理財產品信息披露,讓理財產品的風險在市場中得到很好的顯現。最后,要大力培育賣者有責、買者自負的理財市場文化,做好投資者的風險認知教育,讓投資者充分認識到投資風險。監管層面應在信息披露和預期收益率披露層面做一定指導和規范,解決市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僅靠金融機構自身競爭和規范不夠,需要行業自律和相應監管機構正確引導和規范。
記者:您如何看待剛性兌付問題?
張樹林:剛性兌付之所以存在一是源于投資者的投資習慣,認為理財就像存款一樣,應該按照約定的收益率給付收益;二是前期很多理財產品背后是房地產、政府投融資平臺等固定收益的產品,有金融機構和政府信用做背書,能夠給付固定的收益。現階段理財市場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優質基礎資產難尋,固定收益率產品越來越少,收益率也越來越低,因此剛性兌付必須要打破,從而提高投資者和理財機構的風險意識。對于財富管理機構來講,要降低風險,首先要具有一套嚴格的產品篩選體系,發行主體最好是金融機構;融資主體自身需具有較強管理能力,主營業務要具有市場競爭力;融資項目本身合法合規、債權債務關系清晰且無瑕疵,還款來源真實可靠;要有股東擔保,資產質押、抵押,承諾回購等風控措施;符合銀監會、證監會[微博]等監管要求,且通過監管機構認可。以大唐財富為例,在產品采集和審核上,大唐財富采用了三級風控措施,即產品采集部、風險控制部和風險管理委員會共同進行風控管理。產品采集環節與風險審批環節是相互獨立的,產品采集部負責產品采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優選產品供應商(主要是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從源頭控制風險。審批環節則由風險控制部和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投資專家、風控專家、法務專家對項目進行包括評價、信用狀況、經營業績、證件完備性、還款來源可靠性等全流程的嚴格風險控制。2014年度,大唐財富共采集2627個金融產品,其中750個通過立項會,210個通過風控委員會的審核,133個產品上線,也就是說,產品的通過率僅為5%。也因如此嚴格的篩選體系,大唐財富在為客戶提供10%左右年化收益率的同時,產品違約率為零。
記者:信息披露不足是理財市場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商業銀行應該從哪些方面加以完善?
張鑫:對于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來講,按照監管要求,向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進行產品說明和風險提示,并定期將產品管理情況進行披露。應該來講,近年來在這方面日趨規范,產品運作的透明度更強,能夠進行理財產品有效的信息傳遞和披露。對于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管理,將進一步落實銀監會8號文和35號文件要求,按照單獨核算、單獨建賬、獨立托管、風險隔離等原則開展理財業務,并繼續按照監管要求繼續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持續充分信息披露,明確收益與風險特征,明確雙方的責任承擔,真正實現由“賣者有責、買者自負”向“賣者盡職、買者自負”轉變,讓客戶在一個更加規范透明的市場環境下,根據自身風險特征選擇適合的理財產品。
記者:在完善理財市場信息披露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蔡棟梁:針對銀行理財產品披露不足的問題,監管部門早在2013年7月就曾推出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力求加強銀行對監管部門的信息披露制度,但由于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沒有強制性規定,所以部分機構會選擇性披露。全面完善我國銀行業信息披露制度,除了應注重與巴塞爾協議、國際會計準則等通行準則逐步接軌靠攏之外,還應結合我國金融發展趨勢和國情實際,針對重點領域制定專門性的信息披露規范,監管范圍不僅要包含主要銀行機構,也應該將其他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和網絡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也納入其中。同時對于各類型機構和單位在同類型項目的披露要求上應一視同仁。在信息披露要求中,要加強對理財產品后續運行情況和到期收益的披露監管,在披露內容上要求真實、充分,而且要及時。加強對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的懲罰措施,監管部門應當重點整治“累犯”,以儆效尤,提高監管的有效性。還應充分發揮第三方機構等社會中介的“鯰魚效應”,在對每個理財產品的收益能力、風險控制等作出公平公正的評價的同時,進一步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各類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力度,既幫助消費者去偽存真,防止欺詐行為,也推動金融機構誠信經營,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廣闊的理財市場,未來各資產管理機構的競爭優勢取決于專業高效的運作團隊、明確的客戶群定位以及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投資組合。規范化、市場化、細分化、專業化、差異化將會是未來理財市場的總體發展方向。
記者:理財市場發展,首要的任務是加快開放“凈值型產品”替代“預期收益型產品”,在您看來,商業銀行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張鑫: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財產品形態,具有階段性的時代特征。但隨之理財業務向縱深發展,尤其是對剛性兌付的破解,借鑒國際資產管理經驗,大力發展凈值型產品是大勢所趨。我們看到近年來多家商業銀行均將產品轉型作為理財業務的重心,由預期收益型向凈值型產品轉型,如平安銀行推出了“平安成長”系列等多款凈值型產品,贏得了客戶的廣泛認可,這是銀行業理財業務走向專業化、集約化、國際化的必由之路。在轉型過程中,商業銀行將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在產品形態、制度流程、投資運作、系統開發、會計核算、風險管理等方面作出調整,在轉型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是對估值體系的構建,因此商業銀行發展凈值型產品首要是進行理財核算機制調整和加大系統改造。
記者:未來理財市場將會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
蔡棟梁:不斷市場化應該成為理財業務改革及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要通過競爭、價格、風險和既定規則實現理財產品的優勝劣汰。同時,未來的理財市場將會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各類型理財產品均有一定的市場空間,機構會更為關注用戶風險收益的平衡與相關金融理財產品的匹配度。規范化、市場化、細分化、專業化、差異化將會是未來理財市場的總體發展方向。從國際經驗來看,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期限要求、專業知識水平等多個維度可以將投資者細分為若干群體,針對不同的群體都會有特定投資產品進行覆蓋。而我國市場目前較為單一的資產管理產品類型,遠未能滿足社會不同的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理財產品規范化、市場化、細分化、專業化、差異化的發展,將為金融機構相關產品的研發打開相應垂直化細分市場,并為贏取更多高效用戶提供機遇。同時,市場化優勝劣汰的性質,產品細分化、專業化和差異化的高要求可能會加速相應機構的退出速度,為各機構帶來發展和生存方面的調整。
記者:財富管理機構需要作出哪些改變以應對未來的理財市場?
張樹林:作為更專業、公正、客觀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財富管理機構未來要想開拓發展,必須要在產品上下功夫。以大唐財富為例,大唐財富目前正逐步從產品導向向客戶需求導向轉變,從傳統的代銷模式,向主動管理轉變。目前,大唐財富已具備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在產品開發方面,成立專業的團隊,在原有固定收益率產品的基礎上,逐步增加權益類產品的數量,產品逐步向“凈值化”轉變,包括嘗試采用FOF(Fund of Funds)方式,將基金募集來的資金按照一定比率投資到其他幾種基金上,以平衡募集基金的收益和風險。這種方式將成為未來財富管理機構的業務模式和發展方向。■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