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2015年08月08日 15:29 經濟觀察網 

  導語:隨著支付機構的發展壯大,真正讓央行充滿不安全感的是對支付機構們內在資金循環了解程度的日漸趨弱。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意安 胡群 已經很久沒有一則消息似這一紙征求意見稿般轟動。

  7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公布后,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一周過去,爭議不斷,熱度未歇。縱觀一周以來圍繞該份征求意見稿的紛擾,主要集中在三點:實名認證、支付限額和存管資質,無一不是對支付業現狀的重錘敲打。

  支付企業既有轉型途徑受阻、P2P機構存管無門,多米諾骨牌被漸次推倒。一位接近監管人士向經濟觀察報透露,2010年以來,央行就開始籌謀制定《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期間幾度經歷大改,但未有一版明確出臺,“這次的股災某種程度上也挑戰了監管層的神經,讓監管人士警醒,金融創新的初期可能只是一點星火,卻能夠頃刻燎原,而風險往往與創新同在,不容小覷。”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就在該征求意見稿掛網前兩周,7月18日央行剛剛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從走流程的角度來講,這只是一個巧合,但第三方支付和P2P機構的深度勾兌趨勢加速了央行監管進程,讓央行意識到長期懸而未決的游戲規則終于到了塵埃落定的時候。”上述人士說。

  不得不說,隨著支付機構的發展壯大,真正讓央行充滿不安全感的是對支付機構們內在資金循環了解程度的日漸趨弱。“央行要考慮的東西非常多,擔心風險的累積,也擔心資金體外循環,脫離監管,甚至支付機構增發貨幣等等。”

  在上述人士看來,這份征求意見稿的出臺,與其簡單看作對銀行或消費者的保護,不如說是對金融市場既有運行規則的捍衛和對市場穩定性的保護。“核心的邏輯是讓支付機構退回支付功能的本源,而不是以支付之名,行銀行之事。”另一接近監管人士如此評價。

  莫衷一是

  “幾乎所有的支付機構都達不到新規的要求,都需要面臨改造。”一家上海支付公司負責人向經濟觀察報表示,沒有經歷任何壓力測試的過程,面向所有支付企業直接一刀切的做法讓許多第三方支付企業深感傷害。該人士稱,征求意見稿掛網之后,公司連夜開會,業務幾乎要全線調整,部分業務甚至要調整到十年前的做法。

  而更讓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倍感焦灼的是,隨著征求意見稿的出臺,公司估值也應聲下跌。另有第三方支付高管向經濟觀察報透露,此前業內存在一個不成文的默契價格:一個網關支付牌照估值6個億,但現在這些限制條款一出,很多“支付+”的故事就講不下去了,想象空間破碎,第三方支付牌照瞬間貶值。

  按照征求意見稿第二十八條和第十六條的內容分別規定,強實名用戶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5000元(;而弱實名用戶累計金額則不應超過1000元,”而相應的,擁有綜合類支付賬戶的,其所有支付賬戶的余額付款交易年累計應不超過20萬元。擁有消費類支付賬戶的個人客戶則所有支付賬戶的余額付款交易年累計應不超過10萬元。超出限額的付款交易應通過客戶的銀行賬戶辦理。”

  限額要求苛刻嗎?在監管層看來,這個限額并非一個拍腦袋的數字。

  經濟觀察報獲悉一份權威數據顯示,在綜合類支付賬戶中,支付寶[微博]的個人客戶,2014年內使用支付賬戶余額付款(包括消費、轉賬、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累計金額不超過20萬元的客戶占比98.23%,財付通為99.97%。兩者合計為98.5%。

  在消費類支付賬戶年付款數據中,支付寶的個人客戶,2014年內使用支付賬戶余額付款(僅為消費)累計金額不超過10萬元的客戶占比99.68%;財付通這一數據為99.93%,兩者合計為99.72%。

  支付賬戶單日付款調查中,61.3%的個人客戶在2014年全年使用支付賬戶余額付款(包含消費、轉賬、購買投資理財產品,即《辦法》規定的綜合類支付賬戶)累計不足1000元,80.13%的個人客戶全年不足5000元。72.32%的個人客戶在2014年全年使用支付賬戶余額付款(僅為消費,即《辦法》規定的消費類支付賬戶)累計不足1000元,92.01%的個人客戶全年不足5000元。

  上述接近監管人士透露,央行在制定規則的時候想法是承認現狀,著眼未來。所謂承認現狀指的盡量考慮到對客戶減少影響,“當下設定的支付限額都是央行參考支付寶和財付通這兩家大的機構的統計數據來制定的,能夠滿足百分之九十八的用戶交易都不受影響。”而著眼未來的意思是,央行提出一個方向,比如實名制的落實,備用金不要增長過快,驗證方式的落實等。

  除此以外,借道P2P存管業務轉型“支付+”的第三方支付亦進退維谷。

  根據征求意見稿第八條規定:“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賬戶。”也就是說,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得為P2P公司開立支付賬戶。

  已經坐擁700家P2P客戶和500萬P2P投資人的第三方支付匯付天下已經明確表態,此前‘賬戶系統+支付結算+銀行資金存管’的模式在新規的沿襲下,盡管投資人可以繼續在支付機構保留或開立綜合支付賬戶購買理財產品或服務,但為P2P開立的支付賬戶存量業務則勢必遷徙至銀行。

  相同處境的還有富友、易寶等第三方支付,作為第三方支付“支付+”轉型的重要路徑,P2P存管業務曾帶給第三方支付巨大的想象空間,然而現在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成為銀行存托管業務的供應商角色。據了解,上述第三方支付賬戶將在交易過程中僅僅扮演支付通道的角色,而資金并不停留直接進入開設的銀行專戶中。“我們可以用自己先用的用戶基礎和技術積累打包去和銀行談判,議價能力不管對P2P還是對我們自己,都要強一些。之前主要是存管費和技術接入費,之后的業務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會收取統運營服務費用,而存管費銀行收。畢竟,無論是做系統還是服務P2P都是我們的強項,而不是銀行。”

  雖然央行的管理辦法允許第三方支付公司為投資人開立支付賬戶,但是同時,管理辦法的第十六條也規定,個人支付賬戶分為兩類:綜合類和消費類,綜合類可以消費、轉賬和購買投資理財產品,而消費類則只能消費和轉賬到本人同名銀行賬戶。

  換言之,如果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購買P2P產品,必須實行面對面核實客戶身份,否則也必須要通過五個以上的安全合法外部渠道去交叉驗證客戶身份信息。

  雖然失去P2P業務,第三方支付很心疼。但轉到銀行托管,銀行卻又未必覺得撿到了便宜。一位來自銀行的支付專家坦言,如果大量P2P轉投銀行尋求托管,確實也會存在問題:一方面銀行在許多人眼中天然自帶“信用背書”,P2P托管業務的介入是否會導致銀行聲譽風險的增加;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之前服務P2P已經很成熟的模式,銀行未必能很個性化服務好這些P2P客戶,各家銀行能力不一,態度也不一。

  監管的底線

  同樣充滿爭議的還包括實名制的認證。然而實名制,恰恰是現在金融監管的底線。征求意見稿十五、十六、十七條詳細提及了強實名與弱實名的界定,并將實名認證的級別與限額與權限掛鉤。

  “這次的征求意見稿其實不存在對銀行的什么保護。三個驗證跟銀行的開戶認證相比已經非常寬松。銀行一直想做遠程開戶央行也沒敢放行。”上述接近監管人士闡述道,“從2000開始我們國家實名制已經做了15年,現在支付機構、證券綁的都是銀行卡,實名制是金融安全的基礎,也是反腐、反洗錢、打擊違法犯罪的基礎,沒有人敢說敢做打破實名制這件事,沒有人敢負這個責任。現在支付機構從支付賬戶的功能來講,已經一點兒也不比銀行差,實名認證卻又遠遠達不到銀行的要求,可能有些傳統金融體系無法完成的監管套利行為轉移到這塊來了,這是央行現在最大的擔憂。”

  “安全級別越高,限額就越高,甚至是沒有限額,這個是明確的。賬戶進行分類,一般戶就可以用于消費,還有綜合類的賬戶,這是原來沒有的。此外,支付機構獲批的時候其的業務定位就是從事支付結算業務,但是現在沉淀資金量太大,加上它不受保護,就跟存款類機構扯不清楚了,央行希望把沉淀資金降下來。”上述接近監管人士補充,“從底稿到現如今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盡管看上去變化挺大,但就核心原則而言未變,比如說實名制,還有限額的方式。只是在標準和具體管理方式上做了一些調整。”

  從認證渠道而言,同一銀行的多張卡不能代表多種認證渠道,但綁定多家銀行的銀行卡能夠代表有多家銀行的風控背書,“但即使沒有那么多銀行卡,也可以提供駕照、戶口本等多方位實名認證,我們沒規定種類渠道。公安、稅務、工商、銀行、教育機構、居委會等能證明個人身份的機構,來自政府部門和商業機構的我們都認。

  近年來,各家支付公司不斷創新,在業務領域開疆拓土。

  根據人民銀行、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機構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在全國269家第三方支付機構中,涉及網絡支付業務的機構有117家。曾經被銀行當作基礎服務并未加重視的支付業務,卻成為支付公司做流量、抓用戶、抓信息的重要突破口,并逐步做大做強。

  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支付機構業務擴張步伐加快,第三方支付業務范圍不斷突破“小額”、“貨物”交易邊界。僅依靠此前《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等現行法規,難以對支付機構創新業務實施有效監管,越來越多的監管空白正在形成。

  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統計,截止2014年末完成實名認證的賬戶比例占總支付賬戶總量的僅僅43.07%,然而在該央行人士眼中,即使是上述43.07%賬戶也尚未達到監管實名制的要求,“實名制要求首先要提供賬戶所有者的身份信息,第二要提供合法證件來證明你是這個人,然后支付機構去驗身份證件的合法性,第三要體現本人的意愿。以支付寶為例,綁定身份證、姓名、銀行卡號就完了,這沒法滿足上面提到的三點。如果我拿了你的身份證去開了戶,這就不叫實名制了。從銀行的角度來講,一個是面簽;第二聯網核查,身份證是否合法;第三如果是代理,要提供代理的材料,保證是本人想要做這個事。一些海外銀行,開戶要比國內復雜許多,成本也高得多。為什么美國百分之二三十的人都沒賬戶呢,就是太復雜成本太高,所以他們寧可不開戶。”

  事實上,技術方面,第三方支付平臺很早便整合了各商業銀行的支付網關接口,成為眾多商戶和眾多銀行之間的橋梁,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網上銀聯”,商戶只需一次性接入,即可使用該支付平臺支持的所有銀行卡進行網上收付款,而不必單獨同各家銀行接洽。

  而當下,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通過業務領域的不斷延伸,商業銀行的存貸匯職能也能通過第三方支付間接完成,而其虛擬賬戶的儲值功能和支付功能則分流了部分銀行存款。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研究人員認為,第三方支付平臺對銀行中間業務和電子銀行業務亦形成了替代。“用戶注冊第三方支付賬戶后,即可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完成賬戶資金的轉移支付,無需注冊銀行網銀就能便利地實現大部分支付要求,導致部分電子銀行客戶分流。目前,用戶不僅可以通過銀行網銀、郵局匯款、手機充值卡等渠道為第三方支付賬戶充值,而且還可以在指定網點,如便利店、藥店等進行現金充值。而另一方面,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觸角向代理保險、代理基金等領域的拓展,其對存款的投資功能形成的分流競爭亦不容小覷。”

  “現在的支付機構如果按照現在的做法做下去,他就是個銀行,只不過沒有拿銀行的牌照。但是他不受銀行的各項監管政策。”上述接近監管人士指出。

  而單純就客戶體驗來看,由于習慣了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服務,客戶對商業銀行服務質量要求更高,這對于以經營風險為主,風控文化已滲透到機制各個角落的銀行業而言,已是“先天不足”。

  而所謂風險與創新之間的平衡點也不過是在安全與效率中尋求一個方案。“央行的原則是小額重便捷,大額重安全。另外,央行只管賬戶,不干涉具體產品。比如只管財付通、支付寶的賬戶,但具體微信紅包、余額寶[微博]怎么玩不干涉。”上述接近監管人士坦言,“監管原則在改變,以前是事前監管,現在是往事中監管轉變,準入門檻降低的同時監管要跟上,但其實現在除了法律法規的規定,政府的行政處罰手段最高三萬,沒什么威懾作用。美國反洗錢可以處罰到幾十億美元。配套的政策跟不上。”

  但是強認證在實際操作層面卻又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阿里曾和央行強調,農村地區根本實現不了強認證,會影響普惠金融的推行力度。問題是,如果農村地區區別對待,你怎么界定農村?網上開戶又如何體現農村?再比如,大家都認為微信紅包是小額支付不會掀起大波瀾,但就在前幾天,公安部通報杭州某地涉案人員利用微信紅包進行賭博,涉及到三百多人,總額不少,這事怎么處理。”

  此外,經濟觀察報采訪多家銀行發現,雖然在與支付公司合作之初就有簽約商業性的風險界定,但一旦風險發生,客戶往往訴諸銀行,銀行鑒于考核要求,往往選擇息事寧人。相較而言,新規中要求弱實名的用戶支付機構應當承諾無條件全額承擔此類交易的風險損失賠付責任。“但這種方式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于客戶風險教育、市場教育也沒有任何好處,一定要讓客戶知道風險的存在,明白互聯網金融不等同于銀行存款。”某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電子銀行部負責人表示。

  一國有大行支付技術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按照此前的監管規定,第三方支付不應對客戶信息進行留存,但事實上,大多數第三方機構都留存了,并將其納入大數據的一部分,直接導致了客戶信息泄露的問題。“客戶的身份信息和銀行卡信息一旦泄露會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大大便利了犯罪分子盜刷、制作偽卡和欺詐。包括現在監管機構對待一些生物識別技術態度非常謹慎的原因也在此,掌紋也好,人臉也好,基礎數據在第三方那里是不是安全也值得商榷。”該人士表示,期待相關監管細則盡快落地。

  新金融家聯盟秘書長新望建議,為落實意見,未來可能還有其他方面的管理辦法連續出來,應該繼續掌握好節奏,不必急于頒布,也不必太過于細化。“未來兩三年,隨著監管辦法的一步步到位,互聯網金融的創業熱潮會逐漸退去,金融體系的整體創新能力將快速提升,互聯網金融將代之以新金融的新常態。”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

金融e觀察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