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敏 祝紅梅
編者按:經濟新常態下,做好“三農”金融工作,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在中國人民銀行[微博]等相關部門的引導下,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結合各地“三農”有特色的金融需求,形成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本專題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總結成功經驗和做法的同時,也為進一步拓展創新思路提供參考。
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全面改進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是農村金融工作的重要著力點,也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和現實選擇。中國人民銀行[微博]從2008年開始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2010年會同銀監會、證監會[微博]、保監會將該項工作推向全國。幾年來,金融機構結合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特點,積極創新“量體裁衣”式的產品和服務,涌現了集體林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信貸+保險”產品、中小企業集合票據、涉農企業直接債務融資工具等在全國范圍內較有影響的創新產品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實踐和成效
第一類是緩解“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金融創新。針對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中較高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傳統上金融機構主要依靠抵押物控制信貸風險,也因此客觀上造成了“三農”因缺乏合格抵押品而貸款難的問題。為破解這一難題,有關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做法。一是弱化對抵押物的依賴,強化“軟信息”控制風險。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契機,以信用促信貸,以信用防風險。如浙江省麗水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廣東省郁南縣、黑龍江省克山縣等地的實踐。二是探索擴大抵質押物范圍。如基于農村林地經營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海域承包經營權、農村房屋產權、大型農機具、收益權等開發的新型信貸品種。在這方面,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創新做法。三是通過擔保、保險創新完善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如福建省沙縣的村級融資擔保基金、部分銀行推出的聯保貸款、“信貸+保險”產品、保險公司推出的創新特色產品等。四是直接融資工具的創新,包括區域集優債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小微企業和“三農”專項金融債等。實踐表明,這些創新不僅有助于緩解“三農”貸款難的問題,也為金融機構創造了更多的盈利空間,實現雙方的共贏。
第二類是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的金融創新。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農業規;洜I的主體對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出現了新的變化和特點。適應這些要求,各地出現了產業鏈融資(公司+農戶+信貸等形式)、聯合增信(政銀保、行業協會+聯保基金+銀行等形式)、充分利用信用信息等多種創新做法。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微博]下發了《關于做好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探索開展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試點工作,積極開展“主辦行”制度,鼓勵和引導主要涉農金融機構與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對接關系,提供“一對一”的全面金融服務。
第三類是為“三農”提供基礎金融服務、提高農村金融服務便利性和可得性方面的創新。與城市相比,廣大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還有很大差距。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有些地區通過綜合升級和借助鄉村公共基礎設施,集成發展農村鄉鎮金融服務,如廣西壯族自治區“農金村辦”模式、安徽省金寨縣“農村金融服務站”模式等;有些金融機構開設專業支農通道;有些金融機構引入和創新微貸理念和技術手段,因地制宜提升小微金融服務能力。通過這些創新,全方位、多層次地提升對廣大基層農民群體的金融服務水平。
第四類是金融扶貧扶弱方面的創新。偏遠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是農村金融中最為薄弱的環節,金融扶貧扶弱是中央農村扶貧開發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涌現出了很多金融扶貧扶弱的創新性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宜信公司與小額信貸機構合作,推出“宜農貸”公益理財助農平臺,協助城市愛心出借人與貧困地區信用良好、需要資金支持的農村婦女實現對接。
經過多年的努力,農村金融創新不僅具備了相當的基礎,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也日益活躍,支農惠農效果明顯。截至2014年末,涉農貸款(本外幣)余額23.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28.1%,同比增長13%,按可比口徑較全年各項貸款增速高0.7個百分點,其中農戶貸款余額5.4萬億元,同比增長達19%,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6.7個百分點。
當前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應該看到,對照新常態下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的新挑戰和新趨勢,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創新的任務仍然艱巨。未來一個時期內,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和資源約束的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將面臨許多新挑戰和新問題,農村對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這都凸顯出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急迫性。
現有金融產品和服務尚不能有效支撐現代農業發展。首先,現代農業規;、產業化的經營特點,決定了金融服務在規模上已不再僅僅是“小額、短期、分散”的周轉式需求,也包括“長期、大額、集中”的規;枨蟆F浯,現代農業在服務方式上,已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擴大到產業鏈和價值鏈上各個環節,金融服務已不單純是融資需求,而是擴展到保險、期貨、證券等大金融領域。最后,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更為信息化、網絡化的金融服務,要求金融服務方式需更多利用互聯網等電子信息平臺,向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網絡化的信息服務。從目前來看,現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還不能滿足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需求。
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仍有待健全。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已形成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金融在內的金融體系,但與目前農村市場主體的多樣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多樣性相比,無論是機構數量、種類,還是服務功能上仍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傮w上看,我國政策性金融在廣度和深度上還較為欠缺,商業性金融層次不夠豐富,合作金融還需在規范中探索有效發展的途徑。特別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數量不足,競爭仍不夠充分,影響了農村金融服務供給。除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足外,農村地區投資環境、信用環境、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等尚不完善,政策性擔保機制不健全,也制約了金融資源向農村有效配置。
農村金融服務的種類和多樣性不足。農村市場主體的多樣性,以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性,決定了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村金融服務的多元化。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并存,規模化融資與小額分散融資需求并存,融資需求與風險管理需求并存,融資需求滿足方式上銀行貸款與直接融資、融資租賃、信用貸款與抵押擔保并存,等等。與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多元化相比,當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多樣性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進一步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思路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金融創新的總體思路,仍要在準確把握“三農”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基礎上,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好地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的總要求,著力推動機構創新、市場創新、機制創新,健全風險分擔機制和基礎設施,大力營造農村金融創業創新氛圍,使金融服務創新的活水源源不斷地流入“三農”發展的實體經濟之田。
積極發展各類中小金融機構。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的要求,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為各類投資主體準入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實現監管方式從“嚴準入+松監管+難退出”向“公平準入+分類監管+市場化退出”的轉變。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提高村鎮銀行在農村的覆蓋面。規范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建立正向激勵機制,拓寬融資渠道。
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趨勢,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鼓勵金融機構組合運用信貸、直接融資、租賃、期貨、保險、擔保等工具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創新供應鏈融資等金融服務;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農業產業化投資基金,帶動民間投資、私募股權基金投資;支持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和新型規模經營主體發債融資,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涉農信貸資產證券化。
完善農業和農村金融風險分擔補償機制,不斷提升農業和農村風險保障水平。大力發展政府支持和出資為主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或擔保基金,完善銀擔合作機制,擴大擔保業務規模,有效提升信貸可得性和降低融資成本。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費財政補貼標準,補貼險種的保險金額應覆蓋直接物化成本。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拓寬農村抵押擔保物范圍,積極穩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滿足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生產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推動商業銀行開展應收賬款質押、動產質押等適合小企業融資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促進民間融資規范發展,發揮好民間融資在擴大“三農”、小微企業融資來源中的作用。
加強金融基礎建設,提升農村金融服務便利性。進一步深化助農取款服務和優化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健全綜合性惠農支付服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運用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和手段,向廣大農村地區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現代金融服務。健全適合農戶和小企業特點的信用征集和評級體系,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完善農戶、家庭農場等農村地區經營主體的信用信息采集與應用機制,健全農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和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引導出臺以信用為基礎的相關政策措施,發現和增進農戶、家庭農場等農村經濟主體的信用價值,提高其融資可獲得性和便利性。
優化政策支持體系,健全金融支農制度。繼續綜合運用財政稅收、貨幣信貸、金融監管等政策,推動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加強宏觀信貸政策指導和改進政策實施方式,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信貸投入。■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紀敏系副所長
。ㄘ熑尉庉嫛〖o 崴)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