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忠義 編輯/劉洋
中國內地高凈值人群經歷了利用奢侈品凸顯社會地位的創富階段,已步入以低調、適用型的生活方式為主的守富階段,并逐步朝向享富階段過渡。
高凈值人群生活方式主要概分為三個階段:創富、守富和享富。中國內地高凈值人群經歷了利用奢侈品凸顯社會地位的創富階段,已步入以低調、適用型的生活方式為主的守富階段,并逐步朝向享富階段過渡。往昔,針對小資、中產階層的理財規劃模式,對高凈值人群已不適用了。本文將透過一個案例試圖探討高凈值富豪的理財思維。
案例背景
吳先生今年65歲,是一名民營企業董事長。早年,吳先生在香港靠經營雙B汽車零組件貿易發達致富,但不敵跨國企業集團強力競爭,15年前結束了進口貿易公司。上世紀90年代初,吳先生與香港合伙人聚資,分別在香港九龍及廣東深圳設立餅干、飲料及其他食品工廠,目前業務網點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長三角、香港、澳門和東南亞。
吳先生的長女與長子從中學起即留學美國,長女會計專業在學期間取得會計碩士學位及美國注冊會計師CPA證照,畢業后經由吳先生友人的引薦,進入一家跨國會計師事務所集團工作,隨后因業務關系認識了她的另一半。目前擔任夫家企業財務長,負責企業財務籌劃與營運資金調度。
長女目前沒有參與吳家企業經營,已隨同夫婿家族移民美國,但中國內地仍保留夫家大量業務。近日,制造、營銷太陽能關鍵組件的夫家資金短絀,希望能借吳先生出售倫敦房產的資金暫渡關卡。
吳先生的長子是美國工商管理碩士,原本畢業后在美國加州的連鎖超市擔任中階管理職位。2009年,吳先生召回長子加入公司經營行列學習,指派負責中國內地的生產與營銷項目。2012年起,吳先生將企業經營權漸次移轉給長子,但仍擔任企業董事長一職。吳家長子年紀已奔四了,有親密女友但仍沒有結婚、生育,對此吳先生很是苦惱。
吳先生的企業總部設在香港,由少數股東合伙組成,吳先生擁有企業六成的股份,為規避稅務,僅二成股份登記在吳先生名下,其余的股份吳先生在香港成立信托間接持有。
企業基本情況
現有固定資產為廠房及生產設備會計帳載2億5千萬,流動資產1億2千萬主要項目為存貨,其次為企業周轉用途的活儲、定存及貨幣基金,企業的法人代表是吳先生,實際管理者是吳先生長子。改革開放后,內地民營企業紛紛崛起,打著香港品牌的吳家餅干、飲品及其他食品,正逐漸喪失內地市場占率,近幾年的毛利勉強維持2億元左右,但逐年收窄。
面對“世界工廠”的轉型,傳統制造業的生存日益艱難,雖然吳家早年取得廠房及土地成本相較低廉,但仍被不斷躍增的社保及薪資支出吃掉大半利潤,近年來企業經營隱憂是存貨消化周期緩步增長。
近日,企業大股東討論上海嘉定廠區及廣東深圳廠區,由第二產業轉化為第三產業的可行性。面對企業轉型的一系列問題,吳先生雖然上了年紀,卻并不排斥制造業服務化,但受困于如何落實。
個人資產情況
吳先生偏執于親自打理家族的財務,現為兩家歐資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目前名下的資產有:
(1)房產:計有三處房產,兩處用于自住,分別在香港半山區及臺北市中正區,兩套房產目前市值各別為3千6百萬與2千萬;另一套房產在倫敦,原本供給非婚生次子英國求學期間與其生母居住,近年來當地房產被瘋狂炒作,吳先生適機售出取得凈額4千2百萬。順勢安排高中畢業的次子進入香港短期大學繼續升學。
(2)存款:活期存款,5百萬;1年期定期存款,1千萬。
(3)投資資產:基金,主要投資標的為全球股票型ETF基金,其余為東協新興市場債券,目前價值各別為1千8百萬、2百萬,皆采用定期定額方式投入配置,目前整體回報穩健積累;實物黃金,目前市值回落至約1千萬;無其它理財產品。
(4)保險:除了政策性保險及家財保險,吳先生僅有一張早年投保的終身壽險,身故受益權分配為次子占3/4、次子生母占1/4,保單現金價值1千萬。
吳先生一直未對家族財產有明確分配,對家族企業股權的安排也未多做說明。最近幾年,吳先生除企業、共同基金以及房地產投資,其余的投資凈值或多或少都有縮水。例如自2010年起分批買入的實物黃金,至今仍有小額虧損,不過吳先生對配置實物黃金,并非基于投資增值目的,所以對黃金價值的窄幅起落并不在意。由于2008年金融風暴吳先生的銀行理財產品價值幾乎歸零,致其對銀行客戶經理不太信任,希望理財顧問或理財師能給予較專業的項目規劃,以實現資產保值、增值,與家族財富永續傳承。
面臨的問題
吳先生目前身體尚硬朗,雖然處于半退休狀態,但他仍放不下心頭擔子,經常游走各處營業網點。不過他心知來日無多,應該適時享受人生,含飴弄孫、修補次子親子關系了。另外,身后的家族財富分配也應再規劃。
首先,個人的兩成企業持股,吳先生擬訂A、B兩方案,A方案為持續在香港做信托規劃,改由信托控股;B方案為預立遺囑,兩成持股分為10%、8%及2%,分別留給長子、長女及次子。那么解決方案何者較佳呢?
再者,出售倫敦房產的資金已匯入吳先生開曼(Cayman)群島的戶頭,女兒初次開口借錢,不好拒絕。但在商言商,盡管“綠能”是政府支持的政策產業之一,吳先生對太陽能產業的遠景仍有疑慮。那么應該支援女兒夫家企業嗎?
最后,吳氏企業該如何具體落實制造業服務化?
案例分析
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是金融理財師執業時經常遇到的困擾,上述案例并未明確告知吳先生的國籍,不過,高凈值富人持有多張護照被視為常態;案例中也未點出吳先生咋如何讓企業有兩成個人持股,只提示兩成個人持股規劃已進行評估。
依循一般理財規劃的思維,本案例最可能被下的點評是:“(人身)保險額度不足,金融資產配置占比偏低!”果真如此嗎?不可諱言,保險與金融資產配置通常是高凈值富人理財規劃易走的誤區。
保險對富人而言是低檔產品
低檔產品(Inferior Goods),又稱劣等財、貧窮物品,在經濟學上指,當一個人的實質收入增加后,將購買更少該物品,以較佳的代替品取代。亦即,消費者對某一產品的需求量,隨著其本身所得的增加反而減少,謂之低檔產品。例如窮的時候吃土豆,有錢后改吃大米,土豆就是低檔產品。
根據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一個消費者購買一件物品的數量可以增加、減少或不變。在圖中,物品Y是正常財。因為當收入從預算線BC1升至BC2,Y的購買量由Y1上升至Y2。而物品X則是劣等財(低檔產品)。因為當收入上升,其購買量由X1下跌至X2。
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
據學者調研分析,保險產品對富人來說屬于低檔產品,且財富越多,現象越加顯著。
購買保險的要件
保險并不是想買即能買到的商品,最起碼要符合兩個要件:購買錢與購買權。首先,就購買錢來說,窮人是無力負擔商業保險費支出的,政府開辦社會保險、微型金融(micro finance)及微型保險(micro insurance)就是相應的補救舉措。富人對保險的需求不是關注在“以保險換取保障”上,除了政策性或強制性保險這些不得不購買,“財富移轉”通常是催化富人購買保險的主要動機之一。
其次,錢有時也非萬能,富人有了購買錢,卻未必能買到想要或足夠的保險。保險購買權取決于被保險人體況與年齡,體況差的可能買不到保險,次標準體況購買保險也有很多限制,通常僅能購買低保額或高自負額的人身保險單。案例中吳先生已65歲,很多人身保險產品已買不到了,或許在香港能買到“高齡保單”,但必須評估購買成本與風險,畢竟“境外保單”不受當地政府監管,在有心人操作下,往往淪為一紙無法履行給付義務的空合同。
以案例內文推敲,吳先生應該不是中國居民,目前國內尚未開征遺產稅,但并不保證日后不會開征。縱使吳先生非中國居民,他在中國內地尚有資產,而這些都將被計入應課稅項目,終身壽險有可能作為遺產稅準備的一部分。
關于保險的補充,吳先生僅購買終身壽險、政策性保險及家財保險,建議追加廠房及生產設備的商業保險,也應規劃購買覆蓋全球銷售區的產品責任保險。
金融資產配置宜保守
吳先生的5百萬活期存款及1千萬定期存款,本文暫不予深究。有些金融理財師或建議將上述兩筆存款,規劃為智能存款,殊不知在某些商業合同中,設定質權的定存單有其大作用。有些高凈值人群對金融產品不甚理解,但不能一味地認為:高凈值客戶對金融產品的理解都不如金融理財師。本案例中吳先生配置了全球股票型ETF基金及東協新興市場債券,其中東協新興市場債券占比較小,目的在不錯過東協新興市場的潛在爆發力,同時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至于全球股票型ETF基金,是近幾年歐美大學校園捐贈基金日漸倚重的配置標的,穩定的被動式收益積累、操作成本低廉,為其主要特征。
案例中吳先生在經商多年之后,已邁向守富、享富階段,此時不適合再配置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建議金融資產配罝由 “定期定額”投放方式,改為“定期定值”(Value Averaging)。定期定值是一種改良式的定期定額投資策略,能有效的解決定期定額鈍化問題,這樣或能提升整體的投資報酬率。
實物黃金跳脫投資思維
吳先生自2010年起分批添購實物黃金,目前市值回落至約1千萬。今年黃金價格大致徘徊在每盎司1,200至1,390美元,近期金價于60日均線約在1295美元價位,低于2013年上半年“中國大媽”搶購黃金時每盎司1,400多美元。
股神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2012年2月在《財富》網站(Fortune.com)刊登的致股東函件指出,他把黃金視為一項“無生產力”的資產,并認為投資者應避免購入黃金。2012年美國EQ3、EQ4接連出臺,該年底黃金價格未突破前一年的峰頂,這似乎應驗了巴菲特對黃金不會增值的看法。
不過,受惠于第三版《巴塞爾協議》(Basel III),黃金的國際金融地位受到肯定,繼全球央行[微博]穩定買入黃金之后,全球銀行業也加入長期購金行列。第三版巴塞爾協議的特色是增加凈穩定資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此指標用以衡量銀行長期資產負債結構的穩定性,也就是說,銀行買入黃金,有助于提升該銀行整體凈穩定資金比率達到要求的水平。
中國式信托無法傳承財富
“中國式”信托無財產權的轉移,所有權與利益不發生分離,經營不了歐美制式的財富傳承信托計劃。中國俗稱“富不過三代”的觀點,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3全球富豪榜》上得到了印證。《2013全球富豪榜》上有25%的富豪財富來源為繼承,但財富普遍繼承到第二代為止,繼承超過三代的僅有22位。今年2月胡潤研究院發布《2014全球富豪榜》,榜上的富豪68%是白手起家的,而在32%繼承財富的上榜富豪中,331位是第二代,119位是第三代,僅47位是富過三代。
吳先生的四成企業股權已在香港成立信托,但還有二成的股權尚未處分。如果吳先生二成的股權未做信托,采預立遺囑拆分給長子、長女及次子。首先將遭遇的問題是,拆分比例可能擺不平,易造成子女間心生嫌隙。其次,預立遺囑無法避免遺產稅的追討。所以吳先生二成的股權持續在香港做信托規劃較佳。
產業分析與制造業服務化
產業分析通常是金融理財師的短板,然而,高凈值富人的理財規劃很難撇掉產業分析、公司營運治理的項目。案例中的吳先生對非本業的“綠能”不是很清楚,但明白太陽能持續是“十三五”規劃支持項目之一,不過,一旦產業失去了政府的支持,或支持力道減弱了,該產業遠景堪慮。“感性(親情)與理性”的取舍,不是金融理財師的專業,僅須對客戶做好產業分析,最終仍須交由客戶自行抉擇。
近年來,服務化已成為不少跨國制造企業保持活力的制勝“法寶”,不過,我國制造業服務化仍處于起步階段,不但企業對此的認識還不夠,相關支持也有限。簡單來說,制造業服務化就是制造企業為了獲取競爭優勢,將價值鏈由以制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制造業服務化有兩個層次,一是投入服務化,即服務要素在制造業的全部投入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二是業務服務化,也可稱為產出服務化,即服務產品在制造業的全部產出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案例中的吳氏企業或可在上海嘉定廠區或廣東深圳廠區成立觀光車間,做工業旅游,讓消費者體驗生產制造的樂趣,間接對產品產生信賴感,其效果是商業廣告無法比擬的。當觀光車間、工業旅游逐漸做大,即可削減生產線、降低產能及存貨量,提高服務產出占比。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