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輪中美戰略對話關于人民幣匯率話題的討論更多體現的是政治色彩,經濟討論的意義已經很小。
作者/沈建光 編輯/孫艷芳
于7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對話中,人民幣匯率問題再次成為焦點著實讓筆者不解。應該說,筆者在一個月前的深圳中美金融研討會上,就發現美方對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的指責有卷土重來之勢。
而實際上,早在2012年,IMF[微博]便已下調了中國經常項目占GDP比重的預測,這相當于拆除了人民幣大幅升值的理論基礎。也恰在此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輪中美戰略對話中,人民幣匯率問題也被排除在雙方爭論的焦點之外。然而時隔短短兩年,匯率干預論調卻再次扶搖直上,更何況在此期間,央行[微博]兩次擴大人民幣兌美元波幅,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都在加快推進。上述反差恰恰說明,如今對于匯率話題的討論更多體現的是政治色彩,經濟討論的意義已經很小。
從經濟角度而言,當前人民幣匯率已經接近于均衡。結合數據分析不難發現,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截至2014年6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升值26%,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高達38%,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接近30%。這樣的升值幅度,即便套用美國學者關于人民幣有20%~30%升值空間的結論,也可說明人民幣單邊升值趨勢已然到頭,并不存在繼續大幅升值的空間。
從實踐情況來看,可以觀察到,近兩年央行在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方面不僅沒有停歇,反而加速推進。例如,在今年年初人民幣出現貶值態勢之時,央行順勢而為,時隔兩年再次加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日波動區間,從此前的1%擴大到2%,未來雙向更大幅度的浮動將被允許;與此同時,央行也在致力于兩年之內實現利率市場化,并不斷推進與更多國家實現人民幣雙邊互換,離岸人民幣產品也更加豐富。種種事實表明,如今中國正在沿著匯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以及離岸市場建設四個方向加速推進國際化進程。
此外,重新審視美方關于人民幣匯率低估觀點,不難發現,美國之所以再次拋出匯率干預言論,主要與其近年來不佳的貿易狀況有關。雖然金融危機以后,美國推出了再平衡戰略,希望憑借出口提振國內經濟,但實際情況是,美國經濟復蘇主要受益于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資產價格回升是其最大亮點,而經濟結構調整仍然緩慢。特別是近兩年,美國貨物進出口貿易逆差始終維持在7000億美元上下,比危機前并無明顯好轉。而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更呈明顯上升趨勢:以美國統計口徑計算,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已從危機前2007年的2585億美元上升至2013年創紀錄的3184億美元。這無疑會加劇美國對于人民幣的指責。
但是,反觀中國,經過了危機之后的幾年調整,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格局已經得到了明顯改善,國際收支更加趨于平衡。如中國經常項目占GDP比重指標,近幾年已經逐年降低至國際認可的合理水平。如果按此標準,美方指責人民幣低估的觀點同樣無法成立。如此看來,關于人民幣匯率操縱的討論已無必要,其背后的經濟意義已經很小。
因此,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中美雙方對于人民幣匯率的討論,不但要認清美方論據背后的政治考量,更要重視國內出口企業的真實訴求。實際上,考慮到近幾年勞動力工資出現趨勢性上漲,國內對于環境保護標準的提升以及中小出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極為普遍,中國出口企業面臨的外在環境已經十分嚴峻。如果讓人民幣低估觀點卷土重來,任憑未來人民幣匯率繼續大幅升值,對于本已運行艱難的出口企業而言將是不可承受的。
綜合分析之下,筆者認為,當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致維持在6~6.3之間是合適的,而且可以更多地讓市場來決定,為以后形成更大的浮動打下基礎。而從長期來看,繼續加快人民幣匯率浮動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才是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