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首屆上海峰會”于8月23日在上海舉行。本屆峰會主題為“資產管理市場的開放與變革”。建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劉紅哿在論壇上表示,中國企業做海外并購或者投資,需要考慮風險和收益要匹配和對等。
以下為嘉賓發言實錄:
劉紅哿:中國企業做海外并購或者投資,有兩個需要考慮。第一,從大的原則來說,風險和收益要匹配和對等。中國大部分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的,風險容忍能力非常低,而對預期收益率和預期風險不能忍受情況下,很難做一個很好的戰略性的資產配置。剛才講國外是CPI+3%到5%,能實現6%到8%就是不錯的收益率。實現6%到8%,在忍受范圍里,其實不是很難。中國移動[微博]分紅率6%,現在漲起來了。如果在風險可控情況下做資產配置,可能相對難度比較低。但是如果一些中型金融機構有更高的資產回報率期望值,為什么會這樣?隨便買個什么理財都6%、7%,好的信托產品都10%、12%,到海外配置,如果按照這個,肯定要忍受更大風險。比如您剛才提到的中國概念,還是泛中國概念。所謂泛中國概念,就是炒美股中概。就是中國投資人炒的。所以風險和資產的匹配,對于不同類型的機構,國有的、民營的,不一樣,這對他們全球資產配置會產生很大影響。
第二個,所謂資產負債的對沖。中國負債成本確實是全球最貴的,都在7%以上。7%以上,你要拿到全球資產,還要在風險比較可控情況下尋求資產回報,應該說難度比較大。歐洲、日本的負債,到中國尋求一個人民幣升值收益,再加上一點點理財產品,債券根本不需要進入股票市場,就能達到8%甚至10%的收益率。所以境外低負債配置中國剛性的無風險收益率,這些已經成為全球熱錢的主要套利模式,反過來讓中國高負債的資金跑到境外,還有無數的匯率利率風險,美聯儲政策風險,這個難度非常高。
第三個問題,中信、復星,泛中國概念,現在有一個新的提法,我們比較贊同,而且也在做類似的事情。就是所謂的“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因為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制造業應該是萎縮的一個狀態,而服務業可能是爆發性增長。制造業規模萎縮,但是產品升級和服務業大膨脹的時代,中國即有制造業出口問題、也有服務業進口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所謂全球資源,全球比較先進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先進的技術尤其是在裝備行業,在醫療、教育、TMT,尤其環保行業,國外還是有很多不錯的資產和公司。如果能夠以合理價格買入,把他們引入中國,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的復制跟嫁接,尤其跟中國同行業的龍頭公司進行對接,那不管是作為產業投資者也好,還是作為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也好,都能看到他的增長非常嚇人。比如以環保為例,在美國市場和歐洲市場,可能就是平穩增長的市場。但在中國,你提供了一個超額收益,如果把他們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復制,在資本市場上獲得的收益,應該遠遠超出本身在產業上的收益。如果是金融機構投資者和非金融投資控股的企業,可能在管理方面理念都有很大的一個差別。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