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作為陽光理財的一員,我親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我們不知道播下的種子是什么。從現在來看,我們看到已經是一片森林了,它已經茁壯成長,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人類的三個問題是,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只想說一個問題,因為有些時候我們可能創新的太快了,所以忽視了自己從哪里出發,我幫大家回憶一下當時的陽光理財是怎么出發的。
2003和2004年,利率比較低,波動性比較大,適合理財發展。由于利率低,所以需求方有強烈的愿望獲得更高的利率和回報,需求比較旺盛;從供給來說,當時光大銀行面臨很大的困難,資本金方面受到約束,業務范圍受到約束,展業受到約束,所以必須通過創新來打開成長的通道,形成特色化的競爭優勢,并以這個競爭優勢全面帶動光大銀行業務的發展,理財成為了選擇。
說完從哪里來,再看一看前進的道路上有什么困難。
銀行面臨的競爭來自幾個方面,主要的障礙和挑戰首先就是金融脫媒,為什么銀行可以做存、貸、匯而其他機構不能做?金融脫媒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渠道優勢的企業或平臺都試圖替代銀行的金融中介職能,從而把它的收入攬入懷中。
第二個“動物兇猛”。我們曾經列出我們認為的國內外競爭對手,比如國外的花旗銀行,當然現在的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尚有不小的差距;國內的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等,但是現在有些迷惑,我們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2003年6月份之前,你可能說在競爭對手中間有一些我們沒有見過的“動物”出現,沒有見過的機構出現,沒有見過的平臺出現,但2013年6月份之后,你的答案變得越來越肯定了,因為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里你以前未曾想過、未曾見過、亦不熟悉的,例如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前不是你的競爭對手,現在是了;各種各樣“寶寶”們以前不是,現在是了。同我們一樣,美國的銀行也在思索,未來最大的競爭不是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而是跟推特、臉譜、谷歌[微博]的競爭,這種競爭赫然擺在我們面前,誰也回避不了。
第三個方面的挑戰,就是原來認為熟悉的東西,變得越來越不熟悉了。對于理財如此,對于資產管理如此,對于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也是如此。首先你認為你了解信用風險,現在真的了解嗎?以前的信用風險管理是針對大中型企業,數手指頭能算得過來。你可以通過所有權結構分析法來識別風險并管理風險。現在由于競爭加劇迫使你沿著信用曲線不斷往下走,走到成千上萬根本聽都沒聽過,根本不了解的中小企業,你還敢說了解新的客戶群體的信用風險、還知道如何管理,如何定價嗎?我想你不確定。說的更直白一點,你覺得很多企業你很了解,但事實你并不了解。比如說光伏,2013年之前故事的版本是新興高科技,2013年之后版本有點變了,原來承載創新責任的光伏產業原來缺少核心技術,一味盲目擴張產能導致價格戰和國際貿易戰,整個產業陷入生存危機中,市場風險亦是如此。之前中資商業銀行并不在意市場風險管理,因為是管制利率體系,市場風險并不是很明顯。在2003年我就不斷提醒大家,要認真研究市場風險。因為2003年前半年,由于一個很偶然的因素——農民工回家過年提取大量現金,導致中國的銀行間市場利率大幅飆升,市場風險導致財務損失的情景不乏其例,特別是交易賬戶次下。去年錢荒,大家應該有印象,我個人是親歷親為者,深刻體會到市場風險已經是銀行面臨的所有風險中間最重要的風險之一,誰也不能逃避。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市場風險是債券市場利率的波動。但其實不是那么簡單,可能利率沒有動,但流動性出現了問題,同樣產生市場風險。雷曼的倒閉給了我們兩個教訓,一個教訓是杠桿率過高,擴張速度過快,資產流動性欠佳;第二個教訓是在最關鍵的時候資金鏈斷裂,沒有必要的資金續上流動性的生命線。以上三點內容我并沒有分析得特別透徹,也很難給大家結論,特別是關于下一步銀行如何轉型。不過,本質是一樣的,就是為什么大家需要你?為什么別人無法替代你?為什么你有不可替代的比較競爭優勢?有人問一位很知名的經濟學家,為什么市場會存在,他想了很久說,三個理由,一個理由是保值增值,跟我們說的很像;第二個理由是降低交易成本,因為有市場,省去了搜索成本;第三個理由是信息的高度透明。企業和市場是相互替代的,企業也是市場化的平臺,對我們商業銀行這樣的企業來說,你下一步無論走向何方,不管具體業務走向何方,一定要在這三點方面給投資者一個滿意的答卷,保值增值,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你的信息透明,這三點用到理財也是很合適的。銀行在實踐上述三原則的基礎上,未來兩只腳才能走得更穩,一只腳發展普惠金融惠民生;一只腳支持實體經濟謀發展。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