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軍
——習近平關于經濟金融工作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經濟金融工作,一年來已就經濟建設和經濟金融政策制定發表了多篇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乃至世界經濟金融發展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初步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金融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戰略思想
在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他指出: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關鍵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下一步改革。
他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的16個部分中,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就有6個部分,分別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占三分之一還多;在《決定》60條改革措施中,經濟體制改革部分就有21條,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宏觀調控新思路
在分析2013年上半年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努力實現三者有機統一”的新思路。他進一步闡述道: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堅持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向社會釋放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堅定信號。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抓緊落實已出臺的各項改革措施和各項政策,以解決突出問題為導向,推出新的改革措施,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及時減輕企業經營負擔,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創造條件使企業進行存量調整,促進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從而增強企業發展動力和內生活力,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加強改善民生工作,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保障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穩定和擴大就業,幫助高校畢業生等就業困難群眾就業創業,幫助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搞好安全生產和救災防災,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他進一步指出:宏觀、微觀、社會政策是一個有機整體。宏觀政策穩定,市場主體才能穩定預期,企業才能有序競爭;微觀政策放活,才能增強市場主體內生動力,反過來才能有利于宏觀經濟穩定;社會政策托底,就可以緩解社會壓力,守住社會穩定底線,為宏觀經濟“穩”和微觀經濟“活”創造條件。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的新思想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臨沂考察時表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素配置要通過市場,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不是退出、不作為,而是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
“切實加強黨對經濟工作領導”的新思想
在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切實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他提出:要履行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職能,議大事、抓大事,把領導經濟工作的立足點轉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上來。要加強領導干部能力建設,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科學化水平,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加強學習和調研,提高把握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能力,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能力,增強全球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做到厚積薄發。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把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成立能源俱樂部”等新戰略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弘揚人民友誼、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他強調,20多年來,隨著中國同歐亞國家關系快速發展,古老的絲綢之路日益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發展同中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是中國外交優先方向。我們希望同中亞國家一道,不斷增進互信、鞏固友好、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繁榮,為各國人民謀福祉。他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要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13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上海合作組織6個成員國和5個觀察員國都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作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和觀察員國,我們有責任把絲綢之路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一是開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盡快簽署《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二是商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協定。三是加強金融領域合作,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為本組織基礎設施建設和經貿合作項目提供融資保障和結算平臺;同時,盡快設立上海合作組織專門賬戶,為本組織框架內項目研究和交流培訓提供資金支持。四是成立能源俱樂部。協調本組織框架內能源合作,建立穩定供求關系,確保能源安全,同時在提高能效和開發新能源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五是建立糧食安全合作機制,在農業生產、農產品貿易、食品安全等領域加強合作,確保糧食安全。
“經略海洋,使海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新思維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8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他指出: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時期。我們要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陸海統籌,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通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方式,扎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他強調,要提高海洋開發能力,擴大海洋開發領域,讓海洋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要加強海洋產業規劃和指導,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高海洋經濟增長質量,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海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努力使海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建設 “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新思想新觀點
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方高度重視印度尼西亞在東盟的地位和影響,愿同印度尼西亞和其他東盟國家共同努力,使雙方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雙方和本地區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此,我們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堅持講信修睦。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中國愿同東盟國家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第二,堅持合作共贏。“計利當計天下利”。中國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對東盟國家開放,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東盟國家。中國愿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水平,爭取使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中國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愿支持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包括東盟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科學推進改革的“五要”新思維
2013年11月下旬在山東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勝利閉幕,軍令狀已經下達,集合號已經吹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他強調: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重在結合實際,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細化和落實。一要正確推進改革,堅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二要準確推進改革,認真執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還沒弄明白就盲目推進。三要有序推進改革,該中央統一部署的不要搶跑,該盡早推進的不要拖宕,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深入研究后再推進的不要急于求成,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四要協調推進改革,注重改革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爭最大綜合效益。五要善于把自覺維護中央大政方針的統一性嚴肅性和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理念
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基本原則主要有四條:一是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二是優化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三是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四是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不能千城一面、萬樓一貌。
他提出,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氣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域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他強調:城市形成是歷史積累和沉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建設要吸取國外優秀有益經驗,但不能成為國外城市建筑設計師的試驗場,要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城鄉一體化發展,完全可以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這些全新的、鮮活的理念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他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在完善法律法規和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基礎上,要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券,創新融資工具,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城市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都是無利和微利行業,商業效益差,資金回收期長,但社會效益好,需要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成本低、期限長的融資服務,不能都靠商業銀行。要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當前要發揮好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在城鎮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城市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提供規范透明、成本合理、期限匹配的融資服務。
這些鮮活務實的理念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投融資指明了前進方向。■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 趙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