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微博]重慶營業管理部主任 白鶴祥
近年來,普惠金融理念逐步得到金融界的廣泛認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廣普惠金融、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重慶地處西部,總體上屬于欠發地區,大城市帶動大農村發展的二元經濟特點明顯,金融基礎設施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社會上仍有許多領域和群體的金融需求難以有效滿足,發展普惠金融、縮小城鄉金融差距的任務更加緊迫。同時,重慶作為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肩負著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歷史使命,系統性地推進普惠金融,理應成為新形勢下金融部門新的工作抓手。
重慶具備開展普惠金融的良好基礎
近年來,重慶以創新為主線,結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策略,重點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逐步融入普惠金融元素,大力完善民生金融體系,助推城鄉一體化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逐步完善城鄉普惠金融組織。先后設立了農村土地交易所、涪陵林權交易所、金融資產交易所等11個金融要素交易市場,形成了涉及城鄉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構建了包含涉農銀行,以及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類金融)機構組成的惠農扶農金融組織體系。創建了貼近基層服務百姓的600家村級便民金融自助服務點和城市社區金融便民服務點。
二是不斷優化城鄉民生金融服務。圍繞統籌城鄉改革發展需要,以推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為重點,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以做好“九類群體”(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農轉非”人員、三峽庫區移民、殘疾人、城鄉退役士兵、文化創意人員、信息技術人員)、微型企業、科技型、創新型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工作為重點,增強市場發展活力。將返鄉創業農民工、城鄉創業婦女等作為重點支持群體,并通過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等重點支持創業就業。以拓寬金融扶貧渠道為重點,營造金融扶貧新局面。同時,抓好簡政放權。將原74項外匯審批業務整合為21項綜合審批業務,實施“一站式”快捷辦理。推動商業銀行向縣域、重點區域分支機構下放遠期結售匯、國際結算等業務權限,便利企業獲取相應服務。
三是不斷拓展城鄉金融基礎設施功能。依托支付清算系統,企業、個人征信系統等不斷拓展便民利民的金融功能。推動開展POS機助農取款服務,覆蓋轄區90%以上行政村。引導各銀行優化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等電子支付渠道,便利農村企業和居民資金匯劃,不斷降低匯劃成本,農村地區刷卡手續費率西部最低。大力推廣金融IC卡應用,累計發卡3100余萬張,居全國首位。探索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新渠道。市民借助互聯網、或自助查詢機即可查詢本人信用報告。支持地方法人機構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小貸公司接入數量全國第一。實現所有區縣稅費同繳,在全國率先實現國庫直接辦理社保資金收繳全覆蓋。
重慶推動普惠金融的戰略定位
普惠金融首先需要普遍參加。雖然普惠金融起始于推動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但隨著實踐的深入,這項活動在拓展傳統金融領域的同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興業態金融機構參與。這就需要將離散的機構和服務有機整合,從而豐富普惠金融產品體系,使之從簡單的小額資金支持擴展到信用服務、信息服務、能力建設、資源整合,形成完善的服務網絡和體系。
普惠金融不是普適金融,其發展思路要堅持多樣性,以適應各區縣的實際發展狀況。“撒胡椒面”的操作方式不是普惠金融的初衷。完全重復城市金融的做法來解決農村金融問題行不通。沿用對待大型企業的方式來解決中小微企業問題不實際。各區域應堅持“量體裁衣”,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合理有效利用資源,以實現普惠金融效用的最大化,更好地發揮市場對金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普惠金融發展要堅持高效實惠原則,不能將普惠金融與慈善事業劃等號,更不能“鋪張惠民”。這就要求普惠金融堅決不走形式主義,充分調研了解各區域、各階層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和面臨的困難,有的放矢地推動城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開發適合不同群體的金融產品;根據未來金融發展方向和區域實情,合理布局發展新型金融業態,著力提升金融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效益。
普惠金融發展思路要堅持惠及所有群體,其中也包含金融機構自身——這一點容易遭到忽視。市場應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以損害一方利益去彌補另一方利益的行政指令,注定不能持久。這就要求普惠金融工程,設計出多方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惠及民生的同時做到維護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從而使之能夠持之以恒、主動地服務相關群體。
普惠金融的系統推進要同全面深化改革緊密結合。當前,有序推進的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為普惠金融增添了新的活動,激發了諸如小微企業、兼職創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業信息化等大量新的需求。金融機構要通過理念創新、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拓展普惠金融服務領域;要及時將移動互聯網、高科技、大數據等科技進步應用于普惠金融,通過科技的力量提升普惠金融的效率、降低服務成本。
“五大功能區”建設規劃是重慶最新的經濟社會發展藍圖,它將全市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生態涵養發展區和生態保護發展區五個區域。由此形成的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重點開發區域建設相結合的格局,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整體發展效能。重慶的普惠金融發展戰略應與“五大功能區”建設結合起來,突出金融支持重點領域,優化農村金融發生條件,以市場導向為主,引導金融資源按照區域功能劃分和區縣功能定位的方向流動和聚集,逐步形成普惠金融體系,著力提升金融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效益。
重慶推動普惠金融的現實路徑
發揮公共財政的支撐作用,形成普惠金融建設合力。普惠金融供給成本高、資金風險大,需要公共財政的大力支持。一是加強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的協調配合。在欠發達地區開發中,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國債建設項目與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的配套結合,放大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優化政策效果。二是適當減免或補貼稅費。對普惠金融業務,可適當減免所得稅和營業稅;對金融機構發放的小額貸款實行低息政策,擴大貼息范圍,減少道德風險。三是設立專項資金。從現有財政資金劃出一部分作為小額貸款的貼息資金、擔保資金,撬動商業銀行對普惠金融的信用介入。例如,設立農業巨災風險基金,由中央、地方提供財政支持,對遭遇巨災損失的農業保險公司予以適當補償。
促推金融創新業務,完善普惠金融發展體系。將發展互聯網金融作為普惠金融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在適當區域加緊規劃建設互聯網金融產業基地,擴大國內支付平臺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業務范圍。
加強互聯網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中的運用,形成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業態。充分發揮搜索引擎、大數據、云計算等的信息和服務優勢,降低普惠金融參與者的資金期限匹配和風險分擔成本,促進金融服務的大眾化。創新普惠金融服務手段與工具,促進城鄉金融服務的一體化。積極引入PE、VC機構,創新PE、VC等私募機構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探索“土地銀行”,加速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長期以來,農民缺乏可靠的抵押物,是導致城鄉普惠金融發展緩慢、城鄉金融服務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的改革思路,為先行先試“土地銀行”提供了契機。可在法律允許條件下,可以考慮將農業發展銀行改制為專門負責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抵押的“土地銀行”,待條件成熟后再拓展到其他涉農金融機構,推動農村土地金融市場快速、規范發展。
完善普惠金融基礎設施,促進城鄉金融“公平化”。一是完善基層支付結算體系。大型金融機構要加強與普惠制金融機構的合作,促進城市與農村支付結算服務的互補。通過改善農村地區的支付結算服務,推動農村地區轉賬結算系統建設,提高資金運轉效率。二是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總結浙江麗水和重慶巴南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經驗,由人民銀行牽頭,積極倡導當地政府部門、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參與其中,盡快建立起完善和統一的農村信用體系。
健全金融監管體系,促進普惠金融穩健發展。一是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監管體系。完善普惠金融相關法律制度,彌補缺位,強化“管理適度”與“激發創新”并舉的監管理念。形成以“一行三會”為監管核心、金融機構內部稽核為基礎、社會審計部門為補充的金融風險監管社會網絡系統,共同防范金融風險。二是創新普惠金融監管模式。探索將普惠金融的行業管理和監管分離,創建普惠金融行業管理協會,加強自律和引導。三是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建立普惠金融經營風險分析體系,及時有效預警信號。探索實施互聯網金融業務報備制度,全面加強資金流監測,注重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四是注重人才培養。提高普惠金融機構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技術操作水平和法制觀念等,增強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責任編輯 張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