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微博]貨幣政策司司長 張曉慧
編者按:2013年,世界經濟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總體平穩,但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增長進入換擋期。我國金融業盡管在轉型中面臨諸多問題,仍然維持了穩健的發展態勢。2014年,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將發生哪些變化,金融業發展又將呈現哪些新的特征,成為各方關注的話題。為此,本刊編輯部約請中央銀行、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及宏觀經濟領域的專家撰文,系統梳理2013年經濟金融的運行情況,并對2014年發展進行展望。
2013年貨幣政策執行情況
2013年是內外部經濟金融形勢極其復雜多變的一年。世界經濟總體緩慢復蘇,但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較多,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預期變化等導致資本流向多變,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引發各方面的擔憂。國內經濟總體平穩,但一度出現較為明顯的下行壓力,經濟增長進入換擋期,產能過剩問題較為突出,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尚待增強,結構調整和改革的任務艱巨。
面對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中國人民銀行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按照宏觀穩住、微觀放活和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的要求,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的平衡點。一是堅持總量穩定。保持定力,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重點是創造一個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以促使市場主體形成合理和穩定的預期,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二是促進結構優化。著力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更有力地支持結構調整,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三是推進金融改革。把貨幣政策調控與深化改革緊密結合,完善貨幣政策調控和傳導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圍繞上述工作主線和重點,2013年貨幣政策操作的著力點放在了以下幾方面:
把好流動性總閘門,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適度。回顧2013年來的貨幣政策操作,流動性管理的任務更加艱巨,這一方面與主要經濟體政策預期變化、資本流動方向多變的環境有關,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金融發展和金融創新加快,銀行體系流動性水平在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合理增長方面的作用更為重要。2013年年初,受主要發達經濟體加碼量化寬松政策影響,外匯流入大幅增加,銀行體系流動性較為寬裕,貨幣信貸擴張壓力較大。5~6月份,由于美國開始討論退出QE,國內經濟亦面臨一定下行壓力,外匯流入有所放緩,加之稅收集中入庫等短期因素疊加,流動性供應暫時出現減少。8~9月份以后,在美聯儲延遲退出QE以及我國推進改革釋放增長潛力效果逐步顯現的共同影響下,外匯流入再度顯著增多。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外部溢出影響,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的分析監測,綜合運用正回購、逆回購操作、央行票據發行以及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等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做好預調微調,把好流動性總閘門,有效應對了多種因素引起的短期資金波動,促進了貨幣市場利率的平穩運行。2013年,累計開展短期逆回購操作2.15萬億元,開展正回購操作7650億元,發行央行票據5362億元,開展國庫現金定期存款操作4300億元。
2013年以來市場利率波動有所增多,各方面都比較關注。從微觀角度看,這與外部主要經濟體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預期變化,內部企業稅收清繳、市場預期改變、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以及市場違約退出機制不完善等有關。從宏觀角度看,則與金融創新加快以及債務融資擴張較快造成流動性需求上升的大背景有關。實際上,隨著金融創新和利率市場化程度提升,作為資金價格的利率對于經濟形勢和供求變化的反應也會更加敏感,需要容忍利率波動幅度更大一些,由此起到引導資源配置和調節經濟主體行為的作用。在此期間,各方面難免會有一個逐步適應和磨合的過程,當然也有一個逐步完善機制的過程。面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始終注意處理好流動性管理與利率變化之間的度,堅持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向市場傳遞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堅定信號,并督促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6月中下旬以來,商業銀行逐步開始調整資產負債管理模式,并帶動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調整。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同業業務過快擴張和期限錯配加劇等問題已有所改善。
適時創新流動性管理工具,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根據調控需要和市場環境變化,中國人民銀行在2013年初創設了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等新的工具。前者作為公開市場常規操作的必要補充,以7天期內短期回購為主,采用市場化利率招標方式開展操作;后者則主要是滿足金融機構期限較長的大額流動性需求,目前以1~3個月期操作為主。創設上述流動性管理工具,既可以調節市場短期資金供給,熨平突發性、臨時性因素導致的市場資金供求大幅波動,促進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也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和防范金融風險,并為進一步完善調控機制打下基礎。在流動性供求方向復雜多變、國際收支總體仍有較大順差的背景下,還對部分到期的3年期央票開展續做,把適度凍結長期流動性與提供必要的短期流動性支持結合起來,兼顧了穩健貨幣政策下保持流動性適中和維護貨幣市場穩定的雙重要求。同時,進一步強化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通過再貸款和再貼現向部分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
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繼續發揮其逆周期調節及結構引導的作用。2011年初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制度。這一制度將信貸投放與宏觀審慎所要求的資本水平相聯系,并考慮了各家銀行的系統重要性程度以及宏觀經濟狀況等,規則科學、透明,具有引導和激勵金融機構保持穩健和調整信貸投放的功能,與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等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相配合,取得了明顯效果。2013年以來,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以及金融機構穩健性狀況、信貸政策執行情況,適時對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有關參數進行調整,引導信貸平穩適度增長,增強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并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第三季度以來,通過適當調節相關參數,進一步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小微企業、“三農”及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力度。
發揮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率在引導信貸結構優化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將支農再貸款的對象由設立在縣域和村鎮的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等存款類金融機構法人拓寬到設立在市區的上述四類機構。繼續對支農支小的中小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執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繼續推進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工作。繼續對達標縣域法人執行低于同類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鼓勵其將信貸資源主要用于當地。對全國已兌付專項票據的2285個縣(市)農村信用社2012年度的改革成效進行監測考核,鞏固前期改革成果。
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取得階段性進展。近些年來,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其他金融改革相互協調、穩步推進,取得了重要進展,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市場供求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明顯增強,利率調控體系建設也不斷完善。2013年,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一是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7月20日,取消金融機構除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以外的貸款利率下限,放開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同時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二是金融機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建立健全。9月24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宣告成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是由金融機構組成的市場定價自律和協調機制,旨在符合國家有關利率管理規定的前提下,對金融機構自主確定的貨幣市場、信貸市場等金融市場利率進行自律管理,維護市場正當競爭秩序,促進市場規范健康發展。三是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開始運行。10月25日,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在試運行一個月后正式運行,這是市場基準利率報價從貨幣市場向信貸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將為金融機構信貸產品定價提供重要參考,對于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強化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四是同業存單發行交易穩步推進。12月8日,《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發布,隨后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等10家金融機構發行了首批同業存單產品。發行同業存單,既有利于拓寬金融機構融資渠道,也是穩妥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有效途徑。
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2013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小幅升值,雙向浮動,匯率彈性增強,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12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0969元,比2012年末升值3.09%。11月末,國際清算銀行(BIS)測算的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較2012年末分別升值6.41%和6.99%。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2013年前三季度,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進一步下降至2.2%。繼續推動直接交易市場發展,4月10日推出人民幣對澳大利亞元直接交易。以貨幣掉期等多種方式向銀行提供外匯資金,支持企業“走出去”。
加強貨幣政策的宣傳與溝通,引導和穩定好預期。在市場深化以及互聯網助推下的信息化快速發展背景下,預期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以《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等作為貨幣政策宣傳的抓手,并利用多種媒體形式,嘗試運用央行微博等新媒體、新手段,適時向市場傳遞對宏觀經濟的分析判斷及政策操作信息,釋放實施穩健貨幣政策、重點為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創造穩定貨幣金融環境的政策信號,提示相關風險,更加主動地呼應社會熱點和市場關切,引導和穩定好公眾預期。
總的來看,穩健貨幣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預計2013年末M2增速在14%以下,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在9萬億元以內,社會融資總量為17萬億元左右。貨幣金融環境的基本穩定促進了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GDP增速預計完成預期目標,全年CPI同比上漲2.6%,貿易順差2598億美元。2013年經濟增長、物價、就業等主要宏觀經濟預期目標均有望實現。
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展望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平穩,積極信號增多,有望保持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態勢。展望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潛能較大,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空間還很廣闊,東中西部經濟有較大的互補和回旋余地,各方面加快發展的意愿很強,基本面并未發生根本變化。但也必須看到,經濟運行中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形勢依然復雜。
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本身也面臨著新的環境和挑戰。一方面,我國經濟總量已較為龐大,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放緩,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發展模式面臨調整和轉變,潛在增長水平會經歷階段性放緩的過程,主要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也在變化,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中央銀行需要圍繞這些變化合理安排調控的策略和思路,更好地處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隨著市場化程度加深和金融創新加快,金融活動和金融產品更加復雜,傳統數量型調控的有效性受到影響,需要不斷完善宏觀調控的體制機制。再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政策溢出效應明顯,隨著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的程度不斷加深,外部經濟政策的外溢影響日益顯著,同時國際上對我國經濟政策的關注也在上升。在此背景下,傳統政策工具運用受到的制約增多,需要權衡把握的因素更加復雜。這些都要求進一步提高調控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展望下一階段,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取向,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同時,進一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把貨幣政策調控與深化改革緊密結合,重視從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擴大消費者主權的角度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調控模式,疏通傳導機制,增強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一是繼續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合理的流動性水平。在金融創新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需要更多依靠流動性閘門的調控和引導作用。根據形勢變化,靈活運用各種流動性管理工具并完善工具體系,適當調節流動性水平,保持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同時,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強自身流動性管理,保持資產負債總量合理和期限結構優化。
二是繼續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強化宏觀審慎管理,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金融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實施數量、價格與宏觀審慎政策相結合的調控模式,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現實選擇。要繼續發揮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逆周期調節作用,并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信貸資源配置到薄弱環節和國家重點建設領域。研究探索將更多金融活動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三是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引導商業銀行重視存量信貸管理,推動信貸存量周轉和結構優化。繼續發展直接融資,扎實推進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將直接融資和資產證券化“節省”的信貸資源優先用于支持小微等薄弱環節和國家重點支持領域。同時,要嚴格控制對“兩高一剩”行業的貸款,促進產能過剩矛盾化解。
四是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健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繼續培育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和貸款基礎利率(LPR),建設較為完善的市場利率體系。建立健全中央銀行的利率調控框架,強化價格型調控和傳導機制。繼續推進同業存單發行和交易,探索發行面向企業及個人的大額存單,逐步擴大金融機構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范圍。
五是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提高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發展外匯市場,更好地滿足企業和居民的避險需求。■
(責任編輯 紀 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