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本刊編輯部
1.美聯儲在QE退出問題上舉棋不定
2013年5月以來,美聯儲一直在為QE退出而蓄勢,這使得市場對于9月份美聯儲貨幣會議啟動縮減購債計劃早有充分預期——早前亞洲金融市場動蕩、美元大漲、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都反映了這樣的判斷。然而,在9月份的議息會議上,一向政策透明的美聯儲并未按常規出牌,反而宣布維持每月85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不變,顯示美聯儲QE退出時間與路徑仍有待確認。此舉一出,全球商品市場劇烈震蕩,美元下跌,各種大宗商品、非美貨幣和股市大漲,特別是曾受重創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反應最為積極。12月19日,美聯儲終于對外宣布,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區間在0~0.25%不變,每月削減100億美元QE。其中將每月長期國債購買規模削減50億美元至400億美元;將每月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購買規模削減50億美元至350億美元。
點評:過去四年里,美聯儲曾兩度結束QE,希望經濟可以企穩,但最終只能再度啟動新一輪QE計劃。由此可見,在當前形勢下,美國政府并未找到經濟復蘇的良方。在勞動力市場尚未好轉、通貨膨脹率尚未達到2%的政策目標之時,美聯儲又開始試圖實施QE退出計劃,其前景仍不明朗。
2.歐洲央行年內兩次降息促經濟
繼2013年5月2日降息25個基點之后,歐洲央行11月7日在例行議息會議后宣布將主要再融資利率與隔夜貸款利率同時降低25個基點至0.25%與0.75%。這是該行2013年第二次降息,歐元區主要利率再創歷史最低水平。通貨膨脹風險和歐元走強成為歐洲央行降息最主要的原因。當前歐元區低通脹率與高匯率、高失業率交織。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指出,降息主要是由于歐元區中期面臨日益減弱的物價上漲壓力,歐洲可能要面對較長時期的低通脹情形。
點評:持續三年多的歐債危機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甚至有進一步擴散的可能,在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歐洲央行不得不繼續執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用低利率刺激經濟增長。事實上,歐元區多個國家呼吁歐洲央行更大規模地介入債務危機的解決,并作為“最后貸款人”為各國政府或銀行系統提供擔保,因此,歐洲央行將來可能采取更大的動作。
3.日本央行推出超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
2013年4月3日,日本央行召開了新行長黑田東彥就任后的首次金融貨幣政策會議。會議根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經濟政策,推出了以“用兩年左右時間達成2%的通脹目標和將資金供應規模擴大至目前兩倍”的新金融政策,俗稱“安倍經濟學”。日本央行還宣布,用基礎貨幣量取代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作為央行貨幣市場操作的主體目標,兩年內將基礎貨幣量擴大一倍,2014年底達到270萬億日元(約合2.83萬億美元)。此外,日本央行決定,將更長期限的國債納入收購對象以壓低長期利率,同時擴大購買風險資產。12月2日上午,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沒有對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提出期限,并且表示,若有必要可能在2015年以后繼續實施2013年4月推出的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
點評:安倍經濟學的邏輯是通過經濟刺激政策創造通脹預期,促進國內消費及投資,進而扭轉日本長年消費與投資極度低迷的狀況。但從實施效果看,安倍經濟學并未按照既定目標取得實質效果,其內在邏輯也飽受質疑,即通過購入國債人為壓低市場利率的做法與盡早實現2%的通脹目標明顯自相矛盾。
4.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劇烈動蕩
2013年5月下旬以來,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遭遇資本流出。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研究公司(EPFR)數據顯示,第三季度,新興市場股票基金流出資金為121億美元,連續兩個季度資金凈流出;新興市場債券基金資金流出規模也達174億美元。與此同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部分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市場出現劇烈震蕩:一是貨幣貶值,二是股市下跌,三是債券收益率攀升,四是外匯儲備下降。2013年以來,市場對美聯儲年內退出QE的預期逐步增強,美元套利交易成本上升,美元資產的吸引力也顯著增強。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速開始放緩,印度、印度尼西亞2013年前兩個季度實際GDP增速均較上年同期明顯回落,巴西被下調信用評級。
點評:雖然新興經濟體已經成為國際經濟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其經濟金融體系仍飽受西方發達國家掣肘。美聯儲、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等發達國家為經濟自保持續實施的量化寬松政策對新興經濟體具有明顯的溢出效應,特別是對金融市場產生了重大沖擊。
5.歐洲銀行單一監管機制設立
2013年10月,歐洲理事會正式批準設立歐洲銀行單一監管機制,這標志著單一監管機制及其內容框架最終確立,歐洲銀行聯盟建設也邁出最重要一步。預計歐洲央行將于2014年10月正式承擔銀行監管職能。在單一監管機制中,歐洲央行將直接監管系統重要性銀行,并對銀行監管負總責;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嚴格分離,歐洲央行銀行監管內部結構主要包括歐洲央行監管委員會、歐洲央行理事會和協調小組三部分。歐洲央行銀行監管事務將對歐洲議會及歐洲理事會負責。
點評: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動蕩為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提供了一個重視和重塑金融監管體制的契機,其中加強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成為重要的改革方向。由于歐元區已經存在統一的中央銀行,但并不存在統一的金融監管部門,這一沖突也被視為歐債危機遲遲無法得到有效化解和妥善解決的罪魁禍首之一。因此,泛歐層面的金融監管機構的成立將有助于化解金融風險,緩解歐債危機并進一步推進歐洲金融一體化進程。
6.受主權債務危機影響美國政府停擺
由于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圍繞政府預算和調高公共債務上限議題未能達成協議,新財年的財政預算資金沒有著落,當地時間2013年10月1日,白宮下令除軍隊、邊防、公共安全、郵局、警察之外的非核心機構關閉。這也是美國政府17年來發生的又一次關門停業事件。美國國會參眾兩院10月16日晚分別投票通過議案,給予聯邦政府臨時撥款,同時調高其公共債務上限。根據這一議案,聯邦政府各部門將獲得預算運營到2014年1月15日,同時把財政部發行國債的權限延長至2014年2月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10月17日凌晨簽署議案,正式結束了美國聯邦政府持續16天的關門風波,暫時平息了國際市場對美國可能出現債務違約風險的擔憂。
點評:雖然美國政府關門風波告一段落,但作為兩黨妥協的產物,預算案沒有涉及稅收、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福利等領域改革。因此,預算案只是解了聯邦政府2014年1月可能再次關門的燃眉之急,絲毫無助于解決美國財政面臨的中長期挑戰。
7.國際大型證券交易所競相合并
2013年7月16日,日本交易所集團(JPX)旗下的東京證券交易所和大阪證券交易所正式合并,將兩市上市公司全部并入東京證券交易所。交易合并完成后,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數量從2323家增加到3423家,從世界第七位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印度孟買證券交易所和加拿大TMX集團,超過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股價總額和交易金額也均列世界第三。經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內的一系列監管機構以及歐盟委員會的批準,2013年11月,全球領先的市場和結算機構運營商洲際交易所(ICE)完成了收購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母公司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的交易,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全球交易所巨頭。此次交易涉及金額約為82億美元,根據協議,洲際交易所將把紐約泛歐交易所旗下倫敦期貨市場業務、美國股市業務與自身主打能源衍生品交易的市場相結合,并計劃將紐約泛歐交易所旗下歐洲股市部門分拆成一個獨立的新公司。合并后的公司總部有兩個,分別設在亞特蘭大和紐約。
點評:隨著上市資源和交易份額爭奪戰的日漸升溫,全球交易所間的競爭猶如“軍備競賽”,應對激烈競爭是促成各大交易所“聯姻”的一個重要因素,強強聯手不僅可以創造出協同效應,還可以聯合優勢資源提升競爭力。同時,各國交易所資源的整合,也充分體現出本輪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競爭的激烈程度。
8.金磚五國首腦會晤開拓金融合作新領域
2013年3月26日至27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在南非德班舉行。各成員國都希望通過此次會晤加強各領域合作,加強在重大國際事務中的立場協調,加強相互伙伴關系。會晤期間,五國領導人就世界經濟形勢、全球經濟治理、金磚國家合作、加強金磚國家與非洲合作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看法,達成廣泛共識。會后發表了《德班宣言》和行動計劃。五國決定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外匯儲備庫、工商理事會和智庫理事會,在財金、經貿、科技、衛生、農業、人文等近20個領域形成新的合作行動計劃,挖掘金磚國家合作潛力。會晤還就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達成新的共識,呼吁改革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增加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等等。
點評:金磚國家合作符合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有利于世界經濟更加平衡、國際關系更加合理、全球治理更加有效、世界和平更加持久。各成員國普遍對金磚國家發展和金磚國家合作充滿信心。可以預見,金磚國家合作將繼續向更高水平發展,繼續在帶動全球經濟增長、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加強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
9.美國股市屢創歷史新高
2013年11月21日,美股道瓊斯指數收報16009.99點,創下歷史新高,這也是2013年以來該指數創下的第40個歷史新高。納斯達克[微博]指數于11月26日首次突破13年來高點,收于4000點上方。12月9日,標準普爾500指數在上月首破1800點后再創新高,收漲至1808點。至此,美股已成為2013年除日本外全球表現最為強勁的主要股市,年度升幅創10年來新高。美股屢創歷史新高,與美國經濟增長和企業盈利放緩的不利環境背道而馳,主要得益于美企資產負債表改善、派息增加、股份回購、零利率以及資金從債市轉投股市等利好因素支持。
點評:雖然上市公司業績亮麗、宏觀經濟有所復蘇以及美聯儲的寬松貨幣政策共同推動了美國股市的強勁表現,但從根源上說,美國股市的走強還是源于其經濟實力和完善的市場體系。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國股市雖受重創,并受主權債務危機影響出現震蕩,但從長周期看,美國股市一直處于穩步企穩態勢,這與其實行實體經濟工業化復蘇戰略不無關系。
10.比特幣炒作事件挑戰金融監管
比特幣源于2009年中本聰發表的一篇論文,該論文中介紹了一種網上支付系統。隔年,該模式被現實化,比特幣由此誕生。作為一種網絡虛擬貨幣,2009年誕生之初,比特幣的身價極其低廉,僅5美分左右。但之后隨著影響力提升,并在投機者的炒作下,比特幣價格一路從年初的20美元瘋長至1200美元。12月初,法國中央銀行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警告比特幣存在風險。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也出臺《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否認比特幣合法,禁止金融機構支持比特幣交易,為此中國內地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微博]也關閉了剛敞開不久的比特幣大門——百度加速樂宣布停止接受比特幣支付。相關規定出臺后,比特幣價格在48小時內暴跌500多美元。
點評:比特幣早已超越了網絡虛擬商品的買賣范疇,發展成一種金融產品,買賣一個比特幣就像在證券市場買賣一手股票一樣。在“博傻機理”下,炒作比特幣猶如歷史上著名的“郁金香泡沫”,讓人瘋狂。但是泡沫終究會有破滅的一天,其蘊含的風險向監管機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