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立群
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大幕
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也引領中國的改革發展走進了歷史新階段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強調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入全面走向成熟與定型的歷史新階段。
學習《決定》精神,首先感覺到,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仍然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決定》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我認為這是把握各個方面改革關系的基本邏輯起點。
圍繞經濟體制改革,《決定》提出了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而為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明確了新的準則。根據這一準則,《決定》要求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明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決定》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并要求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包括資金、技術、土地等要素資源價格,都要更多由市場決定。《決定》提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強調重點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的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明確指出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
圍繞政府職能轉變和規范權力運用,《決定》還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強調了人民當家做主、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三個要素,提出了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發展基層民主的具體部署。提出了建設法治中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具體部署。
《決定》還對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生態環境體制改革作出了具體部署,明確了政府與市場各自的職能與定位。《決定》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建設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的目標與任務。《決定》對改革戰略的實施,制定了頂層設計、整體規劃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的重要原則;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形成了可靠的組織保障。
學習三中全會決定精神,可以深切感受到,一場全面謀劃、周密部署、全體動員、決心堅定的改革攻堅戰,已經吹響了進軍號角。
中國經濟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受世界經濟繁榮、國內消費結構升級的帶動,大約從2002年開始,我國經濟發展總體處于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下。這一市場供求關系支持了經濟低水平快速擴張。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市場購買力顯著降低,國際市場需求增速明顯降低。受其影響,出口增長速度明顯降低。2003~2007年出口年均增長率為29.2%,2008~2012年降低到9.4%。國內以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受城鄉二元經濟格局和城鎮承載能力的限制,近年來也進入了調整期,汽車、住房市場增速明顯降低。2002~2010年汽車銷量年均增長24%,但2011年降低為2.45%,2012年為4.3%。2002~2009年城鎮商品房銷售面積年均增長19.8%,2011年降低到4.9%,2012年降低到1.8%。受其影響,汽車、房地產以及重化工原材料、能源、交通、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市場需求增速也明顯下降。由于市場供不應求期間各種產能持續快速擴張,當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速下降以后,必然出現市場供大于求和普遍的產能過剩,必然迫使企業從低水平快速擴張轉向質量效益型發展。
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勞動力、土地、水、礦產資源等要素價格持續攀升,污染排放的治理費用不斷增加。這些因素使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提高,必然結束粗放、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低成本擴張模式,必然迫使企業向集約的、注重資源節約和污染控制的方向轉變。
這些變化就是經濟由粗放、低水平、低成本快速擴張模式向集約、質量效益模式轉變,就是經濟的轉型升級。由于市場和成本條件的變化具有客觀必然性,因此經濟轉型升級也具有客觀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表明我國經濟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
改革是解決發展中各種矛盾的關鍵一招
市場、成本等條件變化,會明顯降低企業既有的發展能力和發展動力,會降低經濟內生性的增長能力,降低潛在經濟增長率。經濟增長率下降,會減少速度型效益,表現為企業效益降低、財政收支困難加大,穩定就業也面臨考驗。在轉型升級壓力加大和經濟增速降低的背景下,長期積累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種種問題會更加突出。經濟發展方面的困難,還會與社會矛盾明顯增多,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等相互關聯,進一步加劇各種矛盾的尖銳性和復雜性。適應進一步解放與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有效化解各種各樣的矛盾與風險,必須不失時機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也引領中國的改革發展走進了歷史新階段。面對新階段、新挑戰、新任務,我們滿懷信心。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帶來的道路、理論、制度自信;有經濟社會巨大發展奠定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長期積累的改革經驗,有對各個方面改革長期、扎實、全面的認知積累;有對深化改革的普遍共識;特別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正確領導,有三中全會作出的科學系統務實的改革決策與戰略部署。這些必然使我們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充滿信心,對新階段改革發展的前途充滿信心。我們堅信,在改革開放的全面推動與支持下,中國經濟必將在新的起點上,啟動更高水平、更小代價、更可持續,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大實惠的新一輪增長。
中國經濟已初步穩定在7%~8%的增長區間
從2012年第二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增長率已經連續6個季度保持在7%~8%區間,預計第四季度仍將保持在這一區間,因此到今年底,經濟增長保持在這一區間的時間將達到7個季度,這已經不是經濟周期波動過程中的偶然現象,而是具有階段性的新特征。
經濟運行在7%~8%區間,有市場需求面的支撐。
今年1~10月份,外貿出口同比增長7.8%,與上年同期水平大體相當。從未來世界經濟走勢與我國出口競爭力變化綜合分析,預計我國出口增長已經處于低位企穩的發展狀態。
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3.3%,總體呈現平穩增長態勢。消費增長的平穩,一是取決于就業形勢和與之相關的居民收入增長,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率持續回落,但總體比較平緩,且沒有低于7%,這決定了企業困難雖然不斷加大,但沒有出現大量破產倒閉現象,也決定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此外房地產市場比較活躍,帶動了家具、家電、裝修材料等消費品銷售增長加快;汽車市場底部溫和回升,汽車及相關產品銷售增長加快,都對消費增長形成支持。這些因素預計在未來將繼續保持,因此消費平穩增長態勢預計可以持續。
今年1~10月份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0.1%,增速基本保持平穩。其中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所降低,制造業投資增速逐步回升。制造業投資增長取決于制造業企業的訂單水平,以及由其決定的開工率和產能利用率。而決定制造業企業訂單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消費、出口以及各類投資項目的材料、設備采購。由于消費增長比較平穩,出口增長波動和投資增長波動是引起制造業投資波動的主要因素。這也表明制造業投資具有從屬性質,是滯后變量。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對投資增長則具有主導作用,可以視為投資增長率變化的先行指標。在投資組成部分的變化中,今年年初以來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始終高位穩定,盡管最近有所降低,但幅度不大。房地產投資由于房地產市場銷售形勢及土地供應形勢的影響,出現波動下滑趨勢,但幅度也不大。受前期基礎設施及房地產投資增長加快的帶動,制造業投資增長開始回穩;未來基礎設施投資在政府支持下,預計仍將穩定在較高增長水平上,房地產投資盡管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在支持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各項政策引導,以及棚戶區改造相關住房投資的支持下,預計不會出現大的滑坡。綜合這些情況,預計未來投資總體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以上分析表明當前的經濟增長水平是有市場需求條件支持的,未來是可以持續的。
經濟運行在7%~8%區間,有宏觀經濟政策體系的支撐。2012年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由控通脹轉向穩增長,這可以視為一個重要轉折點,即從“一攬子”計劃的撤出,轉向穩定經濟增長。其中最重要的是財政支出政策的調整以及相應的政府投資增速(主要表現在重大項目、基礎設施投資)由低轉高;以及貨幣政策由緊轉松(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兩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新增貸款額度由7.5萬億元擴大到8.1萬億元)。受政策效果影響,2012年投資增長由落轉穩,支持經濟增長率在第四季度出現回升(由第三季度的7.4%提高到7.9%)。但尚未形成促使經濟在7%~8%區間平穩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2013年則是圍繞7%~8%區間的經濟增長,全面形成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時期。包括確立宏觀調控目標(以保就業為底線,以控通脹為上限,將實際經濟增長率目標大體把握在7.5%左右的范圍內),形成兼顧需求側和供給側,立足當前更惠及長遠的綜合性、系統性的政策選項,提高定力,注重把握政策的穩定性,財政政策沒有進一步擴張,政府投資項目的選擇更為謹慎,更注重與轉型升級活動緊密結合。如,加強了城市基礎設施、節能減排、信息基礎設施、全國鐵路網等方面的建設力度,有力地支持了經濟轉型升級活動;加大改革力度,積極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大力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這些領域的投資。貨幣政策在穩定資金鏈條、穩定貨幣金融環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需要,同時防范金融風險快速累積方面也取得了積極成效和重要經驗。宏觀經濟政策對支持7%~8%區間的經濟增長,開始發揮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經濟增長穩定在7%~8%區間,有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的支持。2013年減少行政審批,放寬市場準入,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各項改革措施,已經在民間投資增長加快方面顯現了初步成效。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任務的落實,預計由體制機制完善支持的民間投資活躍、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加快、過剩產能動態選擇調整力度加大、居民后顧之憂減少和消費趨于活躍等改革紅利將逐步蓄積增大,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將不斷增強。特別是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質性進展,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將逐步提高,這些都將進一步穩固經濟在7%~8%區間平穩增長的態勢。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認為,中國已經步入改革發展新階段。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發展方式實質性轉變,各個方面體制機制整體聯動,互動性、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基礎日趨穩固,經濟增長新特征逐步形成和顯露,預計將是這一時期改革發展的突出特點。■
(責任編輯 趙雪芳)